●徐永麗
基于工作過程的基礎護理技術精品課程改革
●徐永麗
高等護理教育中的一大主干課程就是基礎護理技術,其具有極強的實踐性。過去所采取的學科型教學模式割裂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距離,造成高職護理教育缺乏精品特色。文章在對護理基本理論、護理崗位需求等與我校學生實際情況綜合考慮的基礎上,致力于推動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同時在班級試點,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工作過程;基礎護理技術;課程改革
基礎護理技術課程改革帶有工學結合的特色,其主要就是以行動為導向的。而我們的實踐也表明,這也適應了高職高專護理專業的課程改革要求。目前教育部實施的“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的一大重要內容正是精品課程。課程改革之后,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升。所以說,基于工作過程的精品課程的改革對于其他同類高職高專院校而言也具有借鑒意義。
高等職業院校應該不斷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這一點至關重要,此時也要綜合考慮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目標,努力促使教師朝著雙師化教師標準發展。如今專業教師往往缺乏實際的工作實踐經驗,出于這一點考慮,便可以為其提供就職醫療機構,通過在實際崗位的真正實踐,積累實際經驗,同時對于課程的建設、開發也要積極參加,從而促使自身的實踐教學能力得到不斷提升。教師平時對社會和醫院也要多加了解,知道其實際需要,以便能夠將與崗位需求相符合的人才多多培養出來。
教學內容和教材改革的基礎和前提是,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職業發展規律。教學工作者應該多在醫療機構做調研,以護理崗位及相應的能力需求為依據,通過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共建開發設計方法。對護士的能力進行明確嚴格的規定,具體針對四大工作情境中的12 項工作任務,即生活援助、環境管理、技術護理、臨終護理,這不僅是針對醫院臨床護理崗位,也包括了社區/家庭護理崗位。針對這一學習情境以及任務的設計,進行專門的護理專業建設研討會,同時對醫療機構進行調研活動,積極邀請校外專家來校開講座,聽取其意見、建議,還針對專業建設和課程教學改革問題,邀請業內專家發表意見,從而使課程的設置更加合理,內容的取舍更加恰當。許多的專家給予我們寶貴的意見和建議,這樣我們的教學計劃才能得到更好地修訂,這樣課程設置也有了一定的佐證依據。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學效果,其也是提高教學效率非常重要的途徑。“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理念一直貫穿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下,應該通過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的積極應用和探索,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借助于完整的行為導向模式: 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價[1],以便于理論和實踐一體化更好地實現。以學習情境為根據,學生在對學習任務進行體驗的工作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能力。
(1)以完整護理工作過程為依據設計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按照不同的教學內容來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諸如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現場教學法等[2]。同時要對現代教學技術手段多加運用,諸如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自助系統、專業網站等[3]。將這些作為輔助教學,以便更好地體現各種教學方法,促使教學效果得到很大提高。(2)采用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過去理論課和實訓課基本脫節的教學模式應該徹底改變。我們所說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強調的是將真實感的工作環境作為教學場所,也就是學院仿真護理工作環境和醫院臨床真實環境。始終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有機地結合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做、練。學生通過實際“動手”實踐,來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以便將自身的經驗和知識體系構建起來,真正實現“教、學、做”的統一,成為課堂的主人。
改革實踐條件,就是要力求校內模擬環境與校外崗位工作的真正接軌,從而將工學結合的特色突出出來。設計的校內實訓室是以人為本的體現,這里是為了培養實踐教學環節與學生的動手能力,采用直觀或模擬教學,當然主要應該以實踐教學計劃為依據。以便學生對醫院的真正情境形成直觀感受,具體包括其基本設施、工作流程及環境要求等,這樣的護理教學體現了多方互動,如教師、學生、健康、環境和護理。我們的三個階梯式多媒體教室配備齊全,有全套多媒體系統,也有大屏幕投影儀和多功護理訓練模型人。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來給學生進行直觀展示,實現講、演示、看與學、做的真正結合,特別是一些技能操作項目,全部可以實現直觀的演示和應用。護理實訓中心有三大系統的設置,具體包括基礎護理、專科護理和文素質三大實訓體系。我院的校外實訓條件也很優越,臨床教學基地可謂是得天獨厚,幾家醫院都是學生的見習醫院; 還有好幾家好醫院可以作為學生的實習醫院。實踐性教學基地的教學實踐資源無疑是豐富的,如臨床護理師資、病員和病例等,護理專業學生的課間見習和臨床實習需求完全可以得到滿足,這樣也積極促進了課程建設。
考核的方法應該是多樣化的,多種方法相結合才能做到更加地客觀公正,可以是校內與崗位的考核結合、形成性與終結性的考核結合。其中形成性考核具體涵蓋了出勤情況、課堂表現、課下作業、臨床見習等。終結性考核則涵蓋了理論考試、實訓考核、實習考試、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等。而這其中有一些是在校外教學醫院進行,如臨床見習、實訓考核、實習考試。評價的主要是兼職教師,學院教師也參與,但只是輔助,評價全部依據護理崗位的要求標準。國家統一的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將原來學校的單一考試很好的打破了,使得過去畢業生難以勝任護理崗位工作的弊端得到了改善,學校和用人單位也實現了考核上面的接軌。
總而言之,基于工作過程的基礎護理技術精品課程改革的施行,還需要學校、教師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唯有如此,才能讓高職院校的學子們真正學有所成、學有所獲,在畢業之后就能真正走上工作崗位,從而服務于社會。
(作者單位:周口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
[1]秦宗會,胡武洪,徐建華.高校精品課程建設研究探索[J].中國西部科技,2007,(2):66.
[2]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22.
[3]鐘志賢.大學教學模式革新: 教學設計視域[M].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305.
河南省醫學教育研究課題,課題名稱:護理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護理學基礎》精品課程的研究,課題編號:WJLX2015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