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津津
重度顱腦損傷亞低溫的治療與護理
●陳津津
重型顱腦損傷后顱內壓增高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亞低溫主要是指輕、中度低溫(28℃~35℃),亞低溫冬眠治療通過控制高熱、降低腦代謝及腦耗氧量,增加腦組織對缺氧的耐受性,減少腦血容量和顱內靜脈壓,改善細胞膜的通透性,防止腦水腫的發展來降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致殘率和致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我院自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采用亞低溫治療重型顱腦損傷患者20例,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重度顱腦損傷;亞低溫治療;護理
1.1 一般資料
重型顱腦損傷20例,男12例,女88例;年齡19~73歲,平均57.6歲。入院時GCS 3~5分8例,GCS6~8分4例。硬膜下、外血腫5例,腦挫裂傷并顱內血腫2例,顱底骨折并腦挫裂傷1例。
1.2 治療方法
20例病例均行氣管切開術,于入院時或手術后行亞低溫冬眠治療。我科亞低溫治療采用亞低溫治療儀,控制溫度(肛溫)于33~35℃,冬眠治療采用冬眠I號(氯丙嗪50 mg+異丙嗪50 mg+度冷丁100 mg+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輸液泵靜脈輸入),根據降溫效果調整輸液速度。輸液速度用輸液泵嚴格控制,以患者不出現寒戰為準,療程為5~7 d,最長不超過10 d。
根據格拉斯哥結果分級(GOS)I級(死亡)4例,II(植物生存)2例,III(重度殘疾)2例,IV(中度殘疾)2例,V(良好)10例。其中發生肺內感染5例
3.1 正確使用亞低溫治療儀
掌握亞低溫治療儀的結構、性能、操作方法。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入院時或術后即采用亞低溫冬眠治療。給予輸液泵持續靜滴冬眠藥物,使患者進入冬眠狀態,冬眠的標準為:患者安靜、抽搐停止、反射減弱或消失、體溫35~36℃、呼吸平穩20~25次/分、心音有力、心率<100次/分、血壓>90/30 mmHg、尿量>30 mL/h[2]。患者達到冬眠標準后用HGT-200Ⅲ亞低溫治療儀進行物理降溫。肛溫傳感器探頭加肛套后置于肛門內5~8 cm左右,設置溫度在33~35℃。冰帽內襯墊治療巾緊貼頭部,注意保護耳廓、枕部、頭頂部避免凍傷。降溫速度以(1.0~1.5)℃/h為宜,持續物理降溫5~7 d,最長不超過10 d,
3.2 生命體征監護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治療前觀察并記錄患者的神志、瞳孔、體溫和血壓,以比較治療前后癥狀變化,發現異常及時采取措施。如果患者出現血壓下降、心律不齊、肢端發紺,說明體溫過低,立即停止使用冬眠合劑,必要時使用血管活性藥物、若出現皮膚青紫或花斑、脈搏細弱、血壓下降、心音低鈍、心律不齊、肝臟大,說明有循環或心力衰竭,應迅速報告醫師采取相應的治療。若呼吸變淺變慢,出現點頭樣及嘆息樣呼吸,考慮呼吸中樞過度抑制,也要停用冬眠合劑,必要時予以呼吸興奮劑靜滴或行呼吸機輔助呼吸。如果患者出現高熱、躁動、寒戰可考慮加快冬眠合劑滴注速度,配合亞低溫治療儀調整溫度。
3.3 做好基礎護理,預防并發癥發生①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墜積性肺炎。按時翻身、叩背,濕化氣道,痰液粘稠時行霧化吸入,及時吸痰,有舌后墜者,用口咽通氣道。②皮膚護理:每1~2h翻身并按摩皮膚受壓處,更換體位,保持床鋪平整干燥,不使降溫毯直接接觸患者皮膚,冰袋外包2層布或毛巾并經常更換位置,并注意觀察該處皮膚及肢體末梢和耳廓處血液循環情況,以防凍傷和褥瘡的發生。③預防泌尿道感染,持續導尿者應消毒尿道口,每日2次,膀胱沖洗每日2次,更換尿袋每日1次,更換尿管每周1次。④上消化道出血的護理:早期留置胃管,胃腸減壓,觀察胃液性質、量,病情許可,盡早給予腸內營養,鼻飼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的流質飲食。⑤預防口腔炎、角膜炎:用生理鹽水棉球擦洗口腔,每日2次;用氯霉素眼藥水或紅霉素藥膏涂雙眼,每日2次,用溫鹽水紗布或油紗覆蓋雙眼。
(作者單位:安徽合肥第八人民醫院 )
[1]夏永勤,徐如祥,王清華.亞低溫治療重型顱腦損傷后腦血管痙攣的作用和臨床意義[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2,18(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