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顏鋒,江小斌,楊小強(福州市海洋與漁業技術中心,福建 福州 350026)
福州市2015年南美白對蝦養殖遇到的困境與應對策略
陳顏鋒,江小斌,楊小強
(福州市海洋與漁業技術中心,福建福州350026)
南美白對蝦是福建省福州市的大宗水產養殖品種之一,養殖區主要分布在具有相對資源優勢的福清、長樂、羅源和瑯岐。近年來全市總養殖面積逐漸擴大,而養殖成活率卻有所下降,尤其是2015年氣候多變與苗種品質下降二大原因,導致對蝦生長速度減慢,發病率升高。各養殖區均出現不同程度減產,養殖企業、養殖戶虧損面增大,2015年對蝦養殖業遇到較大困難。
福州市海洋與漁業技術中心在2015年11月組織技術人員對福州市南美白對蝦養殖產業現狀開展調研活動。調研組經與瑯岐、長樂、福清、羅源等主要南美白對蝦養殖縣(區)水產技術推廣站溝通,了解該地區對蝦養殖基本情況,深入塘頭池邊與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社員代表以及多家對蝦養殖場負責人、技術員座談,了解生產情況和養殖企業訴求,實地考察養殖設施、養殖模式、管理措施等。通過本次調研,基本了解了該市南美白對蝦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具體情況簡介如下,希望給相關業者以參考。
2015年福州市南美白對蝦養殖總面積6 433.3 hm2。在各縣(市、區)中,福清市的養殖面積最大,達4 466.6 hm2,其中,土池面積4 333.3 hm2,單茬養殖,平均單產150~200 kg/667 m2;水泥池、地膜池面積133.3 hm2,雙茬養殖,每茬平均單產350~400 kg/ 667 m2。養殖戶虧損面約80%。
長樂市也是福州市南美白對蝦主要產區,養殖面積900 hm2,其中土池面積666.7 hm2,單茬養殖,平均單產250~300 kg/667 m2;水泥池、地膜池面積233.3 hm2,雙茬養殖,每茬平均單產1 000 kg/667 m2。單產雖比2014年降低,多數養殖場尚能保本或處于微利狀態。
近年來,羅源縣境內的松山圍墾區內的蝦塘被大量征用,養殖面積大幅減少,2015年全縣養殖面積降至666.7 hm2,均為土池,平均單產50~100 kg/ 667 m2。養殖戶虧損面約95%。為開辟新的養殖區,近幾年羅源縣不少養殖戶紛紛到境外、省外發展,但2015年在國內其他省份的養殖也出現大幅減產。
馬尾區瑯岐境內的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400 hm2,均屬于土池單茬養殖。2008—2011年養蝦效益較好,最大單產可達500 kg/667 m2,平均每667 m2利潤5 000元左右。2012年后單產開始降低,至2015年平均單產降至50~100 kg/667 m2,養殖戶出現大面積虧損,虧損面近100%,平均每667 m2虧損約2 000元。
2.1苗種質量
2.1.1品質下降,生長速度減慢目前苗種場供應的蝦苗有一代苗和土苗兩類,二者的品質和價格差異較大。子三代、子四代未經改良的南美白對蝦苗種俗稱土苗,2015年0.8~1.0 cm規格的土苗價格約20元/萬尾,而同規格的海大、正大、國聯、通威等品牌的一代苗苗種價格介于210~370元/萬尾,可見二者價格差異相當懸殊。土池養殖以放養土苗為主,一代苗不僅價格高,一旦出現病害可能會出現全軍覆沒,土苗的優勢是在養殖過程中即便遭遇不同的病害還可能有一定的養殖產量,但也存在生長速度慢、普遍養殖產量低等問題。近年來土苗生長速度慢的問題日趨嚴重,早年養殖至100尾/kg的商品規格約需80 d,現需150 d,故福州市的南美白對蝦土池養殖從早年的雙茬養殖轉變為近幾年的單茬養殖。對蝦生長周期延長,這直接導致了飼料、人工、水電等成本的增加,同時也加大感染疾病的風險。
2.1.2病毒感染率高,養殖風險大近年來南美白對蝦病毒病已成為影響我國對蝦養殖的主要問題,福州市海洋與漁業技術中心在日常檢測中已發現其嚴重性。技術中心承擔農業部2015年國家水生動物疫病監控計劃“福建省對蝦白斑綜合征監測”和“福建省對蝦傳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壞死病監測”。監測發現,福建省2015年對蝦養殖場售出的南美白對蝦苗種均有檢出傳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壞死病毒與白斑綜合征病毒,其中,以傳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壞死病毒的陽性率較高。傳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壞死病毒是對蝦的主要病原之一,可使南美白對蝦生長速度減慢,患上慢性矮小殘缺綜合征。病蝦病死率不高,但患病蝦難以達到商品規格,卻持續消耗飼料,浪費水電及人工等,使養殖戶經濟受損。
2.2氣候多變、雨日多誘發蝦病頻發
2015年6月中旬福州市連降暴雨,7月上旬“蓮花”、“燦鴻”雙臺風侵擾該市,8月上旬又受到臺風“蘇迪羅”挾狂風暴雨侵襲,9月下旬臺風“杜鵑”在莆田秀嶼登陸,也給該市帶來大風大雨。這多次的遭受暴雨、臺風侵擾,致使雨日偏多,日照時數偏少,為浮游藻類培養、調水養水帶來困難,水質突變易誘發對蝦疾病發生。各縣(市、區)常見對蝦疾病種類相似,包括空腸空胃、肝臟萎縮癥、桃拉綜合征、白斑綜合征、早期死亡綜合征、慢性矮小殘缺綜合征。
2.3土池養殖面積比例偏大,抵御不利環境變化的能力低
福清、長樂南美白對蝦土池養殖面積占比分別為97%、74%,羅源、瑯岐則全部采用土池養殖模式。福州地區的土池養殖模式結合益生菌應用,并在土池中套養少量的草魚、羅非魚或胡子鯰以攝食病、弱蝦,部分阻斷病毒的水平傳播途徑。該模式在氣候條件有利的年份曾取得較好的效果,單茬每667 m2可產500 kg。但經多年養殖后,土池底質難免因污染而老化,進而成為誘發疾病的潛在因素。土池養殖在管理上固有難以克服的困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2.3.1底污難排池塘內的底污主要由殘餌、糞便、蝦殼、浮游生物尸體等組成,沉積在池底。底污分解過程產生有害物質,而蝦池換水僅能帶走少量的懸浮顆粒。底污難排是限制土池高產的主要因素。
2.3.2消毒、肥水需時長近幾年,對蝦早期死亡綜合征頻發,蝦苗放養1個月內排塘率升高。池塘要重新徹底清池、消毒,肥水培養浮游藻類。此過程約需10 d,養成時間進一步受到壓縮。
2.3.3水質凈化靠藻類,藻類繁殖靠天氣傳統的土池養殖模式主要是依賴浮游藻類凈化水質。浮游藻類的光合作用能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其生長繁殖又能利用含氮廢物合成藻類生物體。因此,在對蝦養殖前期肥水培育浮游藻類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術措施之一。但是該舉措到對蝦養殖中、后期常會出現浮游藻類繁殖過盛,給水質調控增加難度,而如果進行大排大換則會造成理化因子的驟變使對蝦出現應激反應,免疫力下降,所以不宜采用。另外,繁殖過盛的浮游藻類遇不利氣候條件如臺風、暴雨易造成藻類的突然大量死亡,俗稱“倒水”;連綿陰雨也不利于藻類光合作用,進而影響其凈化水質的功能。對蝦土池養殖模式對天氣依賴程度高,產量欠缺穩定性。
3.1使用品牌苗種,保障蝦苗質量
提倡選擇“國聯”、“海大”、“正大”、“中正”、“藍色海洋”等品牌的子一代SPF苗種或經定向選育的抗病毒、快生長家系。漁業主管部門加大對轄區內對蝦育苗(暫養)場苗種的檢疫力度。鼓勵和扶持有實力的企業開展對蝦苗種售前病毒檢測,嚴把苗種質量關。
3.2改進養殖模式,最大限度降低氣候變化因素對養殖的不利影響
2015年羅源縣放養南美白對蝦子一代苗種數量占總放養量的30%,但其養殖效果與土苗并無明顯差異,足見好苗還需好環境,好環境還需好設施、好模式來創造。長樂市的水泥池、地膜池以高位池為主,在對蝦養殖過程自覺或不自覺的應用了生物絮凝技術,為蝦池水質凈化提供另一途徑。生物絮凝體吸收含氮廢物的效率較浮游藻類高10~100倍,不分日夜,不受氣候條件限制,因而更加穩定。因此,在不利氣候條件下,長樂市的南美白對蝦產量也相對穩定。
鑒于高位池的一次性基礎設施投入大,且多數養殖戶以小規模散養為主,缺乏大資金支持。在此現實情況下,建議推廣基于生物絮凝技術的養蝦模式,可在現有土池基礎上鋪設地膜,配套中央排污系統與簡化循環水系統。此方法相對新建高位池所需增加成本少,且增加的地膜、動力等成本可由餌料系數的降低、放養密度的提高,尤其穩定的水環境得到回報。簡化循環水系統工藝流程:中央排污系統→埋于池底管道→池邊窨井→動力提升→40目篩網與礫石二道粗濾→砂濾→堤埂水槽消氮(槽內種植空心菜、浮萍等植物)→蓄水池進一步消氮(池內安置生物膜柵欄)→流回養殖池。
3.3加大對水源水處理的力度
瑯岐無地下水可供養殖,水源為河、溪流水,大部地區水源鹽度2~5,少部地區純淡水,需施用海水晶。福清、羅源二地均采用河、溪流水與海水對淡后養殖。長樂市水泥池、地膜池養殖用水多為潮間帶沙井水,沙井取水深度12~25 m不等,鹽度17~20;土池養殖多在陸上打井取水,取水深度10 m以上,井水為低鹽度海水。潮間帶沙井或陸上水井阻斷病原從水源入侵蝦池的途徑。長樂市在氣候條件不利的情況下,多數養殖戶尚能處于保本或微利狀態,與水源水質佳不無關系。
建議福清、羅源、瑯岐的對蝦養殖加大對水源水處理的力度,可通過建砂濾池、蓄水(沉淀)池等方法,改善水源水質。
參考文獻:
[1]羅國芝,朱澤聞,潘云峰,等.生物絮凝技術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J].中國水產,2010(2):62-63.
[2]陳顏鋒.應用生物絮凝技術養殖南美白對蝦[J].福建農業,2012(1):30-31.
[3]陳顏鋒.基于生物絮凝技術的水產養殖模式[J].水產養殖,2014(8):30-31.
doi:10.3969/j.issn.1004-2091.2016.08.007
收稿日期:(2015-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