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勝杰,朱龍,李培,鐘雨霞,趙雅(西南大學魚類繁育與健康養殖研究中心,重慶 榮昌 402460)
黃鱔胃瘤線蟲病的防治一例
任勝杰,朱龍,李培,鐘雨霞,趙雅
(西南大學魚類繁育與健康養殖研究中心,重慶榮昌 402460)
黃鱔(Monopterus albus),又名鱔魚,長魚、無鱗公子等,體型似蛇,圓筒狀,頭粗尾細,體表有一層光滑的黏膜保護,味道鮮美,刺少肉厚,營養價值高,含肉率高達65%以上。黃鱔不僅有重要的食用價值,而且還有良好的藥用功能。黃鱔常生活在稻田、小河、小溪、池塘、河渠、湖泊等淤泥質水底層,在中國各地均有分布。近年來,各地廣泛開展了黃鱔的人工養殖,獲得了較好的效果。隨著黃鱔人工養殖在各地的迅速發展,各種疾病時常爆發,給養殖戶造成慘重的經濟損失。本文結合研究中心成功治療的一例黃鱔體內寄生胃瘤線蟲病例進行報道,以供相關業者參考。
2016年3月下旬,在重慶大足縣某黃鱔養殖場的500 kg黃鱔陸續發病,并在7 d內陸續死亡,平均發病率高達50%,平均病死率達70%,病情嚴重的養殖網箱,病死率達到90%。發病黃鱔體長多為20~25 cm,發病呈慢性型。在與養殖戶交流中得知,魚塘共20×667 m2,混養了草魚、鯉魚、鰱魚,死水養殖。100個黃鱔網箱,2 m3一個網箱。3月20日開始每天都有死魚,9 d死魚240 kg。
發病黃鱔最開始時出現食欲下降,反應遲鈍,身體側翻,不斷蜷曲,無規律抽搐,腹部腫大且肛門紅腫明顯(圖1),體表顯著出血(圖2)。隨病情加重,咽喉部充血(圖3),解剖發現腹腔內有寄生蟲(圖4),疑似胃瘤線蟲,據文獻報道,在鯉、鱭、鳡、鯰、黃顙魚、鱖魚、烏魚的腹腔中均有發現此蟲的幼蟲,蟲體粗而大,盤區在包囊中。活體淡紅色或血紅色,體表有細密的環紋,體長4.8~5.9 cm。

圖1 發病黃鱔腹部腫大,肛門紅腫嚴重

圖2 發病黃鱔體表充血明顯
在無菌操作臺對發病黃鱔的體腔進行解剖,發現體腔中出現數量較多大小不同的寄生蟲。隨后對該寄生蟲從形態學方面進行鑒定。該蟲頭部不特別膨大,口簡單,食道很長(圖5,圖6)。雄蟲交合傘鐘形,無輔肋。雌蟲后端粗短,肛門在后端。在查閱張劍英等編著《魚類寄生蟲與寄生蟲病》[1]等參考資料后,確定黃鱔體腔內的寄生蟲為胃瘤線蟲(Eustrongylides sp.)。

圖3 發病黃鱔咽喉部充血變紅

圖4 從發病黃鱔體腔內分離出的胃瘤線蟲
采用無菌操作對發病黃鱔的病灶部位(肝臟,肛門紅腫區,血液,腹水)分別進行取樣,用接種環接種在普通瓊脂平板上劃線分離,于28℃恒溫培養24 h,均未培養出生長較好的優勢菌。

圖5 奧林巴斯顯微鏡下胃瘤線蟲的頭部(4×10)

圖6 奧林巴斯顯微鏡下胃瘤線蟲的食道(4×10)
病鱔食欲減退,頭常伸出水面,腹部向上,體色變深發暗,肛門紅腫。解剖可見,胃瘤線蟲主要寄生于黃鱔腹腔內的腸道外周及腸系膜上,少數寄生于體腔壁、心包膜外壁和卵巢外膜上,均以包囊形式附著,常常蜷曲成團,嚴重的導致肝、腸壁潰爛穿孔。
胃瘤線蟲(幼蟲)在黃鱔體內只有1個感染高峰,發生在春末夏初[2]。胃瘤線蟲的生命周期大約為1年,在實驗條件下,其生活史過程為:蟲卵被水生寡毛類(水絲蚓、正顫蜘和霍甫水絲蚓等)吞食后35~77 d發育成Ⅱ期幼蟲,含有Ⅲ期幼蟲的水生寡毛類被魚類(泥鰍、黃鱔等)吞食后,Ⅲ期幼蟲在感染后127~184 d發育成Ⅳ期幼蟲,鳥類吞食含有Ⅳ期胃瘤線蟲的魚類后,線蟲在鳥類體內迅速發育,9~15 d后成熟產卵[3]。因此,推測黃鱔主要在春季通過攝食帶有Ⅲ期幼蟲的水生寡毛類而感染胃瘤線蟲,這可作為控制胃瘤線蟲感染的依據。
大量文獻報道感染胃瘤線蟲對黃鱔有較大的危害,胃瘤線蟲的幼蟲成長過程中會在黃鱔內臟器官中穿行,對宿主器官組織造成損傷,以至于感染的黃鱔伴有出血的現象。當感染較多的胃瘤線蟲時甚至會在腹腔發現淤血塊[4]。同時,有報道胃瘤線蟲的寄生也會引起黃鱔血液生理生化指標的改變[5],如紅細胞數量減少,白細胞數量增多,從而對宿主機體的免疫機能造成影響。
本次黃鱔胃瘤線蟲的治療分別采用以下兩種方法:①用90%晶體敵百蟲(0.3 mg/L)全池潑灑一遍,然后每天每100 kg黃鱔用阿苯達唑(腸蟲清)0.4 g拌餌投喂,連喂4 d,接著再用磺胺嘧啶(每天每10 kg黃鱔0.2 g)拌餌投喂3 d,內服藥餌結束時再用90%晶體敵百蟲(0.2~0.4 mg/L)全池潑灑以更好地對黃鱔胃瘤線蟲病進行防治。②每10 kg黃鱔每天用晶體敵百蟲0.5 g拌餌投喂,連喂4 d,從第5天開始用磺胺嘧啶(每10 kg黃鱔用0.2 g)拌餌投喂3~4 d,內服藥物結束時再用90%晶體敵百蟲(0.2~0.4 mg/L)全池潑灑1次。
經養殖戶反映,兩種方法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該病也得以及時有效的控制。在防治此病時,筆者建議,在胃瘤線蟲爆發期高峰(4—5月)前,定期進行殺蟲,消毒。一旦發現病癥,及時進行治療。
參考文獻:
[1]張劍英,邱兆祉,丁雪娟,等.魚類寄生蟲與寄生蟲病[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2]宋銳,李文祥,鄒紅,等.黃鱔體內寄生隱藏新棘蟲和胃瘤線蟲的頻率分布及季節動態[J].水生生物學報,2013,37(6):1044-1050.
[3]Xiong F,Wang G T,Wu S G,et al.Development Eustrongylides ignotus(Nematoda:Dioctophmida)in domestic ducks(Anasplatyrhynchos domestics L)[J].Journal of Parasitology,2009,95(5):1035-1039.
[4]王文彬,曾伯平,韓慶,等.洞庭湖區黃鱔體內胃瘤線蟲的感染研究[J].水利漁業,2003,23(3):62-63.
[5]劉金,曾伯平,顏亨梅,等.黃鱔體內寄生蟲感染對血液若干生化指標的影響 [J].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05 (28):67-69.
doi:10.3969/j.issn.1004-2091.2016.08.015
收稿日期:(2016-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