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萍,劉清,孫露,陳睿(杭州市桐廬縣農業和林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 杭州 311500)
杭州桐廬“五水共治”助推漁業發展
周艷萍,劉清,孫露,陳睿
(杭州市桐廬縣農業和林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杭州311500)

為深入貫徹十八大精神,浙江省省委省政府提出”五水共治“——即“排澇水、治污水、保供水、防洪水、抓節水”的總體部署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桐廬縣農林局“以治水為突破口”,以“優生態、抓轉型、促發展”為核心,著力開展“漁業轉型促治水行動”,大膽創新生態漁業發展模式,在漁業治水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結合桐廬“漁業轉型促治水行動”的實施,分析了制約因素,提出了桐廬發展現代漁業的對策,旨在為如何又好又快發展現代漁業提供參考。
桐廬縣水域資源豐富且優良,富春江、分水江貫穿全境,山塘水庫星羅棋布。富春江自南而北流經全境,在桐廬縣境內長33 km;分水江源于臨安,從桐廬縣西北部入境,到桐君街道匯入富春江,境內長53 km。全縣總水面11.94萬畝,宜漁水面66 781×667 m2。目前已形成溫室龜鱉19萬m2,外塘甲魚1 300×667 m2、河蟹2 300×667 m2等特種水產優勢產業帶,年產龜鱉4 000 t,河蟹100 t,常規魚3 800 t。2015年,桐廬實現水產品總產量8 500 t,漁業總產值2.1億元,漁業經濟處于較好的發展態勢。
為加快推進現代漁業發展,助力“五水共治”,桐廬縣農林局以“保生態、保安全、保供給、促增收”為現代漁業的發展目標,著力開展“漁業轉型促治水行動”,在提升漁業基礎設施設備、推廣高效生態技術、漁業資源環境保護、養殖尾水處理、淘汰落后污染模式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2.1夯實生態漁業基礎設施和提升生態養殖技術
近年來,桐廬縣實施省、市“百萬畝標準魚塘改造”和省級現代漁業園區建設項目,總投入資金1 500余萬元,建設池塘面積10 600×667 m2。通過池塘清淤挖深、塘埂護坡、池塘小改大、水泥路硬化、栽植綠化苗木、購置增氧設備等措施,有力夯實了漁業基礎設施設備。通過“農民之友”等新聞媒體對生態漁業技術的宣傳,“科技下鄉”、“科技特派員”駐地等活動,以及示范推廣魚蝦鱉生態混養、稻田綜合種養、底部增氧、養殖水質綜合調控、尾水處理等生態養殖技術,提高了全縣漁民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和生態養殖技術水平。
2.2有序推進“三江兩岸”整治工程
2011年杭州地區開始實施“三江兩岸”景觀保護工程,對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兩岸500 m范圍內進行綜合整治。桐廬境內完成了天茲針織有限公司等公司的煙囪拆除工程、中水回用改造工程、污泥焚燒工程、污水治理工程;窄溪、環溪、金家等3個美麗鄉村精品村建設;分水江沿岸制砂企業整治,關停7家,暫停4家,改造提升9家;桐廬大路糧油專業合作社等16家肥藥雙控、測土配方項目和桐廬明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7家養殖污水治理工作以及合村鄉瑤溪清理整治等15家小河道流域綜合治理工作。“三江兩岸”工程的實施,對保護富春江水質、保護漁業資源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2.3逐步修復兩江漁業資源
“小魚治水,五水共治”。“五水共治”的小功臣,增殖放流的魚類,特別是鰱、鳙、鲴魚等濾食性或刮食性魚類,能夠攝食有機碎屑,降低水中有機物的負荷,對凈化水質、保護水環境具有重要意義。桐廬縣農林局大力發展“資源養護”漁業,發揮漁業對生態系統的修復和保護作用。自2006年,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加大了對桐廬兩江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區的資金扶持,該縣也提高了財政配套力度。截至2015年年底,桐廬縣兩江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區共增殖放流上述魚類累計4 300余萬尾(只),累計投入資金550余萬元。通過標志放流和回捕、專業調查和檢測、社會調查和抽樣統計,發現增殖放流后放流種的產量明顯好于未放流期。
2.4溫室龜鱉拆除整治促治水
自20世紀90年代,桐廬溫室龜鱉產業突飛猛進,截至2013年溫室龜鱉養殖面積已達34萬m2。龜鱉產業是桐廬縣主導優勢產業,是漁農致富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溫室龜鱉養殖產生的廢氣廢水對周邊環境也造成了嚴重威脅。因此,針對桐廬龜鱉產業實際情況,桐廬縣農林局組織水產技術員等相關人員,實地調研,召開座談會,制定整治方案。整治方案包括桃源溪50 m以內的龜鱉養殖場全部拆除,桃源溪300 m以內為限養區,規模小、效益低的溫室養殖場拆除,繼續保留的溫室龜鱉養殖場需建立養殖尾水處理設施,必須達標排放。截至2015年年底,已經拆除溫室龜鱉養殖面積15萬m2,累計投入資金8 120萬元。
2.5全面啟動養殖尾水處理設施建設
近年來,桐廬水產養殖業發展迅速,而隨之帶來的養殖水體污染、富營養化也日益嚴重。水產養殖通常采用無節制的大排大換的方式,極少采用人工調控的方式,對周邊水域環境和農業環境造成了越來越大的危害[1]。結合浙江省級現代漁業等項目的開展,自2015年,桐廬縣漁業開始了養殖尾水處理設施建設探索。現已有13家單位著手養殖尾水設施建設,其中3家為溫室甲魚尾水設施建設,其余10家為池塘尾水設施建設。溫室甲魚尾水污染重,主要采用“污水→污水收集池兼沉淀池→生化池→沙濾池→表流人工濕地→回用”模式;池塘尾水設施主要采用三級沉淀池、生態凈化池、生態溝渠等模式。目前,溫室甲魚養殖尾水設施和池塘尾水設施已經投入試運行。經浙江省淡水漁業環境監測站檢測,采集經尾水處理的水樣總磷、氨氮、重鉻酸鹽需氧量(ODcr)指標顯著低于未經處理的養殖廢水,養殖尾水處理效果明顯,達到養殖水排放標準。
2.6有序發展稻田養魚工程
稻田養魚是養殖業和種植業的有機結合,集傳統農業、生態農業和現代高產低耗農業為一體的復合型農業,具有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2]。自2013年,桐廬縣全面實施稻田養魚工程,推廣稻魚、稻鰍、稻鱉、稻蝦、稻蟹、茭鱉、茭鰍共作,面積達2000余畝,被列為浙江省稻田養魚示范縣。稻田水產品綠色生態,深受消費者喜愛,市場價格高,經濟效益好。茭白田養鱉、稻田養鱉等項目畝產值均超萬元,與單一品種養殖相比,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2.7低碳高效池塘循環流水養魚工程試驗探索
2015年,桐廬縣農林局從美國大豆協會引進了池塘循環流水養殖技術。該技術由美國奧本大學設計,是將傳統池塘開放式“散養”模式創新為新型的池塘循環流水“圈養”模式[3],其原理是通過添加氣提式增氧推水和廢棄物收集處理等設備,對魚類排泄物和殘剩飼料進行收集和再利用。該技術不但可以解決水產養殖的自身污染問題,而且可以將收集的魚類排泄物和殘剩飼料轉化為高效有機肥,化廢為寶,增加效益。目前,桐廬試點開展了低碳高效池塘循環流水養殖羅非魚試驗,取得了初步成功,羅非魚養殖成活率和飼料利用率都大幅提高,收集的廢物轉變為有機肥,經濟效益明顯。2015年下半年又有兩家企業池塘循環流水養殖工程項目竣工,準備開展鱸魚等品種的養殖探索。
2.8興建無害化處理池杜絕二次污染
病死魚攜帶大量的病原微生物,不僅污染養殖水體和周邊環境,并且嚴重威脅人體健康和漁業健康發展。桐廬縣農林局率先開展了水產無害化處理試點,在規模化養殖場、合作社等基地推廣無害化處理池。具體做法是建造“一戶一池”的小型處理池,每個池子2~4 m3,如發生病害將病死魚集中投入無害化處理池進行發酵,發酵后作為農業用肥,杜絕二次污染。
一是養殖戶“治水”意識淡薄,一味追求產量效益,無視水產養殖對周邊環境造成的影響;二是溫室龜鱉拆除整治困難,龜鱉養殖戶依賴財政補助思想重,不補助不處理廢水廢氣,漁業環境執法困難;三是循環水養殖、池塘循環流水養魚工程等基礎設施投入大,特別是額外支出的養殖尾水處理投入,養殖戶對此積極性不高;四是全縣基礎設施建設總體水平不高,抗自然災害能力低,養殖池塘自然生態和生產功能下降,生態修復任重道遠;五是缺乏漁業資源基礎調查,不能科學有效指導增殖放流,漁業資源恢復緩慢。
4.1因地制宜,搞好現代漁業發展規劃
根據桐廬水資源特點和鄉鎮實際,統籌規劃,發展生態漁業。利用富春江優質水源,在江南鎮窄溪、橫山埠等地發展生態養殖河蟹產業;在分水鎮、百江鎮等糧食功能區,大力發展稻田養魚產業;在莪山鄉茭白田,大力發展茭魚產業;在地理環境優勢的橫村鎮,大力發展休閑生態漁業;對大中型水庫,大力發展潔水漁業;在瑤琳鎮溫室龜鱉片區,拆除整治溫室龜鱉,興建尾水處理設施,要求達標排放;在大面積池塘建設低碳高效池塘循環流水養魚工程;在省級兩江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區,加強漁業資源情況調查和評估,明確資源量和可利用度,逐步建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改善兩江漁業生態環境和種質資源量。
4.2依靠科技,拓展漁業發展新模式
一是優化養殖種類結構,對于常規魚養殖,全面推廣80∶20模式化養殖,同時根據生態學原理,適當搭配如青蝦、黃顙魚等名特優水產品種。二是推廣種養結合模式,在有條件的池塘引導漁民推廣魚-種植類型(稻田、蓮田、茭白田、桑和草等)、魚-畜禽類型(豬、鴨、鵝等)等生態養殖模式,推廣溫室甲魚轉外塘養殖和鱉稻模式,河蟹養殖推廣蟹塘種植蘆葦稻模式。三是使用設施設備,推廣底部增氧設施,推廣使用水質監測、產品快速檢測、病害診斷系統,溫室龜鱉的養殖廢水經沉淀和凈化后進行循環水養殖,大面積池塘推廣低碳高效池塘循環流水養魚。四是注重投入品管理,選擇優質苗種和環保飼料,使用水產疫苗、微生態制劑、中草藥,以及向水體投入特定培養基質和定向培育能夠消化分解養殖系統廢棄物、改善養殖水環境的生物絮團來實現生態養殖[4]。
4.3狠抓質量安全,推動現代漁業健康發展
一是逐步建立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形成以縣級水產品檢測中心為龍頭,鄉鎮檢測站、市場檢測點為補充,生產主體快速檢測室為基礎的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網絡;二是逐步推進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積極推進“有管理制度、有專門人員、有生產記錄、有質量檢測、有產品標示、有質量安全追溯制度”的水產品產地準出管理,規范記錄投入品使用、病害防治等情況,真正實現水產品生產過程可追溯;三是加強漁業執法和管理,建立漁業安全預警機制、快速反應機制以及漁政與公安派出所聯合執法長效機制,提高漁政執法裝備水平,保障漁業資源環境和產品質量安全。
4.4籌措資金,加大對現代漁業建設的投入
一是要積極拓展資金渠道,制定優惠政策和措施,鼓勵社會上的各類投資主體向現代漁業投資;二是根據縣農林局“向上爭項目,向下比服務”活動,爭取更多項目資金扶持和技術扶持;三是積極探索財政貸款貼息、以物代資、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等扶持方式。
doi:10.3969/j.issn.1004-2091.2016.08.010
收稿日期:(2016-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