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茂
(青島濱海學院商學院,山東 青島 266555)
論大學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美育意義
陳昌茂
(青島濱海學院商學院,山東 青島 266555)
當代大學生素質問題因“啃老族”等現象而備受關注。文中從知情意結構出發,認為由于高等學校至今沒有建立起大學生美育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遂使美育成為高等教育存在的一塊短板。通過反觀中國文化的美育傳統,結合旅游美育的基本原理,提出當代大學生實施“行萬里路”旅游美育方式,期望有助于當代大學生素質問題的解決,克服短板效應。
“行萬里路”;旅游美育;知情意結構;大學生素質
關于當代大學生素質問題,社會上有多種議論:有的對北大等名校為什么幾十年培養不出一個大師提出質疑;有的對大學“少年班”的天才,為什么只成為教授而沒有(哪怕一個)成為有創見的行業領軍人物而“傷仲永”;有的感嘆大學生精神萎靡不振。特別令人痛心痛心疾首的是,大學生畢業后在“啃老族”隊伍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一時間,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都有“隔著紗窗看曉霧”的意味,剪不斷理還亂。所以,面對這一社會問題,本文也僅僅立足于知情意結構理論,著眼于大學生美育的不足,反觀中國古代“行萬里路”的旅游美育傳統,對大學生素質問題的解決做一點可能貽笑大方的探討。
在中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一句口頭禪,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上升到學理解釋,通過文獻檢索,主要有三種書面理解:第一,體驗書中描述的情景;第二,積累實踐經驗。第三,從知識走向見識。應該說,這些理解都是想當然,既沒有起碼的望文生義,更沒有對原文進行深入的理論解讀。于是乎,這一優秀的美育傳統,沒有得到當代教育界和美學界的重視。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出自董其昌[1]的《畫旨》:“畫家六法,一曰‘氣韻生動’?!畾忭崱豢蓪W,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笨梢姡白x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要達到“胸中脫去塵濁”,那么應該怎樣理解“胸中脫去塵濁”的意思呢?
1、從老莊的“虛靜”說來理解
“胸中脫去塵濁”,源于先秦時期老莊的“虛靜”說。老子認為,人要修身養性,就要“致虛極,守靜篤”。通過“滌除玄覽”,即消除心中雜念,以虛靜的目光去“看”身外世界。后來,莊子進一步指出,要達到“虛靜”,就要做到“心齋”與“坐忘”:以無知、無欲、無求的心態去面對物象。因此,“胸中脫去塵濁”,用今天的美學術語來說,就是擺脫利害關系,以非功利的審美態度去感受大千世界。所以,“行萬里路”的本義是通過旅游審美來獲得美感經驗,從而產生創作靈感。
2、從荀子的“解蔽”說來理解
“胸中脫去塵濁”,源于荀子的“解蔽”說:《荀子·解蔽》認為:“心何以知?曰:‘虛一而靜’”?!靶奈磭L不藏也,然而有所謂虛;心未嘗不兩也,然而有所謂一;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庇媒裉斓脑捳Z來說,人對外在環境的反應,無不受“心靈”的左右,因此,解蔽人的心靈,可以通過“虛一而靜”即審美體驗來實現。所以,“行萬里路”的要義,就是通過旅游審美,讓心靈從層層包裹中解放出來,達到創作自由。
3、從宗白華的“空靈”說來理解
“胸中脫去塵濁”,還可以從當代美學家宗白華的“空靈”說得到理解。宗白華認為:靈氣往來是物象呈
現著靈魂生命的時候,是美感誕生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心靈內部方面的“空”。如司空圖《詩品》里的“空潭瀉春,古鏡照神”、“落花無言,人淡如菊”、“神出古異,淡不可收”。所以,“行萬里路”的主旨,就是要通過旅游審美,達到“空靈”境界,實現“自然丘壑內營”。綜上所述,“行萬里路”就是“胸中脫去塵濁”,就是通過旅游獲得美育。習近平主席指出:“旅游是修身養性之道,中華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讀書結合在一起,崇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2]所謂修身養性,就是使心智本性不受損害,使身心達到知情意完美統一的境界。可以說,這是迄今為此對“行萬里路”美育意義最深刻的總結。
旅游是以視覺為中心的綜合感官體驗活動,是人在第二空間的詩性生活。旅游的最主要特征是空間的轉移,“行萬里路”即從甲地到了乙地,又從乙地回到甲地;從“家鄉”到“他鄉”,又從他鄉回到家鄉。從現代旅游的概念來說,出行時間要超過24小時,但不能超過三個月。旅游的單位是“次”,所以,“行萬里路”指把旅游活動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常常踐行。旅游活動主要不是用腦,用思考,而是用“身體”,用感官,其低收益是消遣,其最高收益是創生旅游美。
1、旅游活動因主體的虛靜性創生旅游美
從審美現象學視角來看,旅游活動是具備審美現象發生的條件。從審美現象發生的第一條路徑來看,主體首先成為審美主體,即具備心理距離——非功利的態度。旅游者所追求的是游玩play本身。游客不是來學習,不是來工作,既無事在身,也無事在心,而“胸中脫去塵濁”,這正是審美現象發生的條件。用中國古典美學來說,旅游者是“虛一而靜”的,處于一種“心齋”的狀態。既然游客已經從主體變成了審美主體,那么,對象就相應地成為審美對象,于是乎審美現象就發生了。
2、旅游活動因客體的景觀性創生旅游美
從審美現象發生的第二條路徑來看,對象由于質料的審美屬性強烈,盡管人們心事重重,沒有“虛一而靜”,但是,在對象的審美沖擊下,也會成為審美主體。由于旅游景觀都是設計出來的,有強烈的審美沖擊力,因而可能首先成為審美對象,然后把旅游者變為審美主體,使主體發生美感,這也是人們外出旅游“散散心”的原因。旅游景觀包括:(1)擬態景觀?:大眾傳播媒介加以結構化的旅游地形象;(2)風景景觀?:由山、水、林、氣、筑五個元素構成的“景物”、“景點”、“景區”;(3)環境景觀?:良好的自然環境和優秀的人工環境;(4)場所景觀?:四元棲居(天、地、人、神)在一堂的有時間的空間;(5)旅游紀念品景觀?:精巧便攜、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工藝品。所以,旅游活動的地方,往往已經具備優質的旅游景觀,即審美質料已經存在,所以,審美現象也就容易發生了。[3]
旅游活動創生五種美感經驗
“旅游活動”是由愿游—行游—居游—-憇游—憶游結構而成的綜合感知活動,它創生的美感經驗包括:(1)愿游的神話詩性:游客用想像把握旅游地,產生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超現實”情境。(2)行游的抒情詩性:游客與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交流,觸景生情;(3)居游的暢爽詩性:自信、自得、自樂,六根皆爽的詩性體驗。(4)憇游的狂歡詩性:場所把人們帶入到一種陶醉的狀態;(5)憶游的夢幻詩性:通過回憶和再認復活成的“超時空”的夢幻情境。[4]
正如習近平主席所揭示的那樣,“行萬里路”本質上是通過旅游活動實現美育即修身養性。中國古代的美育方式,除了采用樂教等藝術方式外,從漢朝開始,更主要的是采用“行萬里路”的旅游美育方式,逐漸成為自覺的一種社會美育形式,司馬遷就因為要“游歷”而推遲了婚期。魏晉時期,游歷的審美性質得到了士人的普遍認同,產生了“晝短苦夜長,何不炳燭游”的熱切追求。按“旅游活動創生旅游美”的原理[5],大學生以“行萬里路”的方式進行美育,根植于中國古代美育的歷史傳統。
我們主張:當代大學生應該發揚古代士人的傳統,通過“行萬里路”的旅游美育活動,提高自己的素質。這里所指的大學生,是指普通高等學校的在讀學生,分為研究生、本科生,??粕齻€層次,年齡在18歲至30歲之間。社會上對大學生素質問題有這樣那樣的議論,概括起來說,主要是存在精神不振、就業焦慮、適應社會難、無創新能力等現象,特別是“啃老族”現象。如果從教育方面找原因,那么在知情意結構中,不難發現,“情”的方面即美育方面是一塊短板。所謂大學生素質問題,正是知情意結構的短板效應。
眾所周知,“知”、“情”、“意”是構成人的高級行為的三個基本要素,該觀念源于古希臘,定性于康德,早已被知識界廣泛接受,大多將其對應于真、美、善。所
以,席勒的名著《審美教育書簡》,正是接著康德知情意聯系的人類學哲學思想,特別是審美的非功利、無概念、鑒賞力思想,論證美的體驗及其對于人的意義:美育不是指人要接受審美的認知教育,而是要莯浴到美本身。知情意結構的美育思想傳到中國,無論是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還是陶行知的“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都是堅持知情意并重與和諧統一。但是,美學不等于美育?,F在有的高等學校開設了名為《美學與人生》的課程:“從美的本質與形態、美的類型、美感的差異性、普遍性到審美主體的提高;運用所學的美學理論知識分析、評論、鑒賞文學藝術的美、大自然的美、社會生活中的美-------”,以為這就是大學生美育。這是大學生美育嗎?很遺憾,不是,至少不全是,因為《美學與人生》的課程仍然在“知”和“意”的范圍之內。毋庸諱言,我們的大學美育還在探索階段,還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方式和長效機制。路在何方呢?為此,從歷史經驗和旅游美理論出發,我們提出大學生“行萬里路”的旅游美育構想,作為一種選擇。
孔子曰:30而立。我們認為,大學生的培養目標首先是“立”。“立”主要指精神獨立,其榜樣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如何“而立”呢?從知情意結構來說,就是通過美感經驗養成,協調理性與感性、心靈與身體的平衡統一,實現精神的內在穩定性和結構完整性,成為“而立”的“真人”。以“行萬里路”的旅游美育,或許是克服短板效應的良藥。事實上,蔡元培先生說的“社會的美育”的措施,基本上都可以納入旅游美育范疇。
美育理論專家杜衛指出,西方美學傳入中國后,誕生了“審美功利主義”,其基本內涵是:“審美內在地具有超越世俗功利目的的欲念功能,通過美育,以審美的超越性和普遍性使國人的本能和情感得到解放和升華,擺脫物欲和私欲,最終形成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德性。”[6]據此,我們以“行萬里路”的美育方式來解決大學生素質問題,是“審美功利主義”現代新傳統的繼續,正體現了中國現代美育理論的本土化特點。
注釋:
[1]董其昌,男,明代書畫家,其畫及畫論對后世有很大影響.
[2]習近平在俄羅斯中國旅游年開幕式上的致辭[EB/OL].新華網,2013-03-23.
[3]陳昌茂.論旅游美的審美對象[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2,(2).
[4]陳昌茂.論旅游美的美感經驗[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3).
[5]陳昌茂.論旅游美[M].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12.12.
[6]杜衛.審美功利主義:中國現代美育理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4.3.
[文章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5136(2016)01-0124-03
2016-03-16
陳昌茂(1965-),男,青島濱海學院商學院副教授、貴州大學旅游美學碩士生導師、中國青少年美育協會副主席。研究方向:旅游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