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與生活有效結合途徑探究
數學和生活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系,所以,在教學中,要促進數學和生活兩者之間的結合,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從生活中發掘數學知識,提高學生在現實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1.1能最大程度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客觀而言,數學知識存在著不可避免的枯燥性,許多學生欠缺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當采取將生活和數學相結合的方法,在教學實踐中,應當高度重視對于學生學習情趣的激發。例如,在講解如何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這一內容時,以往的經驗往往是讓學生背誦公式,而后進行聯系運算,學生一時難以理解,也較為枯燥乏味,效果較差。筆者通過設計刷墻比賽這一情境,使得學生很快被吸引其中,而后教師再進行講解,效果極為理想。
1.2增強數學意識。應當從小處注意對學生數學意識的培養,幫助其建立對數學正確的認識和思維,從而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例如,可以組織學生通過“比橡皮”、“比書本”來了解長度的含義,而對于“位置”這一內容,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座位和同桌的座位進行聯系,從而掌握“位置”的含義。
1.3教學應當生活化。在數學教學中,秉承生活化的原則,可以從根本上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尤其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根本上促進學生個人綜合素質的提高。例如,在對“利息和利率”這一課程進行講解時,筆者便設計了“去銀行存錢”的情境,讓學生自我思考“利率的含義”“為何不同期限存款利率不同”的問題,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和觀察,讓學生學會利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周圍事物,增強將現實和知識相結合的意識。
2.1有效聯系生活,發掘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在教學中,必須樹立讓學生去體驗數學的宗旨,并且以此原則為中心進行相應的實踐,根據學生所處環境的客觀情況設計合理的情境,最終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培養包括解決問題在內的綜合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生活化情境的設置不能過于復雜,如果設置學生去證券公司投資的情境,那無疑是不合時宜的,應當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例如,在進行克、千克等重量單位知識的講授時,教師可以用學生經常食用的“可比克薯片”舉例:包裝袋上顯示,整個包裝100克,薯片重量98克,由此,可以正確的認識到,整個可比克薯片外包裝的總量大概為2克。
在 《認識人民幣》這一課程講解中,為了避免枯燥無味的計算,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模擬超市的情境,鼓勵學生用自己身邊的物品、零食來“開超市”,并且對“商品”進行定價,例如礦泉水每瓶1.5元、蘋果每個2元、橡皮每塊3塊,而后,讓學生購買兩件“商品”,并且自主計算“價格”和“找零”。這種方式極為靈活,受歡迎程度極高,而且還可以在輕松的氛圍中,使得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進一步加強“數學就在我身邊”的認識。
2.2利用游戲。小學生生性好動,因此,教師可以將游戲融入到教學當中,例如,在進行周長知識的講授中,教師可以選取兩位學生來演繹“龜兔賽跑”的故事,從而非常自然的引入有關周長的知識,這種方式不僅活潑、有趣,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從根本上保證知識的傳授,避免“為了游戲而游戲”的問題。
2.3善于利用多媒體技術。多媒體技術極大地促進了教學效果的提升,因此,教師應當善于利用多媒體技術,從而營造出合適的意境,讓學生能夠感到“身臨其境”,加強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例如,在講解數字時,可以用多媒體技術展現擬人化的數字,讓數字自己開口“說話”,學生的興趣極大地被吸引,進而使得相關教學也事半功倍。
2.4以數學實踐活動來鍛煉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應當積極地鼓勵和指引學生利用數學去解決身邊的問題,讓學生正確認識到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從而讓學生能夠主動、積極、自覺的進行思考和學習,真正提高學習積極性,這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例如,在進行長方體和正方體面積計算的教學后,筆者布置了課下作業:讓學生自由分組,利用所學知識對教室、黑板、門窗的長寬進行測量。而后設置問題:如果教室需要粉刷,那么,粉刷的面積是多少?再如,在講解統計相關知識時,可以讓學生統計自己所在的一排學生的情況,例如筆的數量、每天回家的次數、每周運動的次數……使得學生在掌握統計技巧的同時,真正的了解統計的含義,對學生交流能力的提升也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061102河北省黃驊市南排河鎮歧口完全小學王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