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洪軍,石丹妮
(1.吉林農業科技學院 制藥工程學院,吉林 吉林 132101;2.吉林農業科技學院 思政部,吉林 吉林 132101)
?
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存在的問題與教育對策
華洪軍1,石丹妮2
(1.吉林農業科技學院 制藥工程學院,吉林 吉林 132101;2.吉林農業科技學院 思政部,吉林 吉林 132101)
[摘要]當代大學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群體,其思想道德素質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焦點。準確把握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狀況,探索適合這一群體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有針對性地探索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工作的原則、內容、運行機制,對切實加強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思想道德教育
當代大學生成長在信息飛速發展、思想和生活理念層出不窮的時代,各種新形勢和新情況影響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當代大學生是主流價值觀的承擔者,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主體,其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狀況不僅影響其自身能否順利成長成才,影響到黨和人民的事業能否長治久安、代代相傳,還會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能否實現。準確把握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狀況,探索適合這一群體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切實加強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存在的問題
1.自我價值和社會責任的沖突
當代大學生在人生觀、價值觀取向上非常集中地反映出自我價值和社會責任的沖突。他們大多強調個人本位,缺乏作為即將走向社會、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青年人自身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只顧自己,不顧他人;只求索取,不愿奉獻;對社會高要求,對自己卻降標準,道德目標自我化非常嚴重。很多大學生認為努力學習是為了讓自己未來生活更美好;在談到人生理想和未來發展問題時,大學生往往把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放在第一位;關于入黨動機,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是為了更快實現個人價值目標;關于擇業標準,很多大學生選擇有利于個人發展或收入高的職業。
2.全新觀念和傳統道德的沖突
伴隨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與網絡傳媒的廣泛普及,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快速更新,這在新時期大學生身上體現得更加明顯。他們和“80后”學生相比,自主意識更強,實踐和創新精神進一步展現,但也有一部分大學生思想過于前衛、言行舉止怪異,出現道德觀念淡薄、生活行為失范等現象,不能正確辨清善與惡、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榮譽與恥辱的界限。
3.功利追求和人生理想的沖突
即將走向社會的大學生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嚴峻的就業壓力,往往難以解決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對未來滿懷憧憬而又不免畏懼和迷茫。在擇業條件中,“經濟收入高”、“實現自身的價值”、“符合興趣愛好”一般排在前幾位。此外,大學生對“環境”、“升遷”和“單位發展前途”等也都很看重。當代大學生多數能夠以社會主義道德作為自己的是非標準,但是也有人從實用主義出發,過分關注眼前的機會和發展,對未來工作的選擇以能否使自身獲得最大經濟利益為標桿,急功近利,敬業意識較弱,理想追求淡化。
二、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問題的解決對策
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問題的存在具有復雜的成因,如經濟變革和多元文化的沖擊和挑戰,不良社會風氣和現代網絡的負面影響,高校和家庭教育理念對思想道德教育的疏忽等。高等教育要及時了解環境變化以及新時期大學生的特點和成長規律,努力提高新時期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
1.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以學生為本”的原則
科學發展觀是指導新時期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科學發展的思想指南。高校德育面臨著新問題、新要求、新挑戰,我們必須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深入研究思想道德建設規律,大膽探索德育工作的觀念、內容、方法和體制,以促進學生發展和滿足社會需要為目標,構建科學的思想道德教育體系,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在“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指引下,我們要引導大學生加強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要尊重大學生的人格,關注他們的道德需求,充分激發其內心的道德情感體驗,使其在科學的指導和引領下,經過獨立思考,對紛繁復雜的客觀現象和主觀思想作出更合理的道德價值判斷。
2.優化精神文明建設大環境,倡導主流意識形態
當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大力倡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導的主流意識形態。要努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構建國民教育體系,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全社會各行各業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從始至終都要融入和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要求。要著力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武裝全黨并教育人民,要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來鼓舞斗志,引導廣大干部群眾自覺地把個人價值追求融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推動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在全社會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促進社會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進一步提升,形成知榮辱、樹新風、促和諧的良好社會風尚,影響公民包括青年學生道德意識的形成。
3.緊密結合實際,增強高校德育工作針對性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必須緊密結合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實際和大學生現時代特點實際,不能以“假、大、空”式的空洞說教來完成教育任務。我們進行的教育應來源于現實需要,對學生尖銳、敏感的問題和困惑進行理論上的科學解答和行為上的正確指導。我們更要結合當前學生對社會問題關注熱情高、通過各種媒體獲得信息廣泛并且思想困惑多的實際,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在堅持正確的思想道德培養目標的前提下,切實改革教育內容,增強教育內容的科學性、針對性,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大學生實際,做到講真話、道實情,培養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從大學生人生價值取向和道德判斷需求出發,引領大學生自我選擇人生目標、價值取向,引導他們樹立積極生活、健康消費、服務社會等觀念。
4.重視家庭作用,促進家校共建德育體系
我們不僅要看到學校作為大學生思想道德培養的主陣地而發揮的主導作用,同時要看到發揮家庭德育責任的深遠意義。當代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在情感控制、心理調適、行為自主、生活自理等很多方面存在不足。家人的素質、生活習慣和對待工作生活的態度,對大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長遠影響。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家長要率先做到遵規守紀、為人正直、辦事公道、盡職盡責、與人為善、誠實守信、尊老愛幼、勤儉持家。家長的不良行為會給孩子的身心成長帶來不利后果。大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長期遠離家人,但家庭教育不容忽視。家長要和學校加強聯系,共同關心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精神需求,同時注意因材施教,幫助他們正確對待和處理遇到的各種各樣問題。
三、結語
加快高校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構建新的德育體系,是一項重要、復雜、艱巨、長期、緊迫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共同合作,群策群力,勇于探索創新,采取積極措施,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深化大學生的道德責任實踐。
[參考文獻]
[1]楊建義,李建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4]馮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收稿日期]2016-03-04
[作者簡介]華洪軍(1965- ),男,副教授,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石丹妮(1972- ),女,副教授,碩士,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602(2016)05-01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