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郭玉寶,蔡為榮,季長路
(安徽工程大學生物與化學工程學院,安徽蕪湖 241000)
?
基于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功能性食品”課程改革
王順民,郭玉寶,蔡為榮,季長路
(安徽工程大學生物與化學工程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摘要:“功能性食品”作為食品科學專業的骨干課程,大學生對該門課的理解與掌握將對其未來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大學生在功能性食品設計和開發能力方面的培養,關系著今后我國功能性食品的發展。針對“功能性食品”課程的教學特點和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該課程增設實驗教學,并改革教學環節。初步改革結果表明,改革方案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以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功能性食品;改革;創新;實踐
隨著食品工業的快速發展、人們消費水平及對食品認識的提高,功能性食品逐漸成為消費者關注的對象,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和開發也已成為我國食品和相關行業發展的新潮流[1]。我國功能性食品起步較晚、發展滯后,其開發能力比較薄弱和創新人才相對匱乏,導致目前一些功能性食品生產企業開發的產品功能相對集中,且新產品開發遲緩,低端產品簡單重復、仿造現象比較嚴重,限制了整個行業的快速發展。另外,由于從事基礎研究和創新人才的匱乏,使得功能性食品行業失去了快速發展的堅實根基[2]。隨著功能性食品的需求持續增加,功能性食品加工企業亟需相關技能型食品加工技術人才[3]。為此,培養功能性食品研發、管理、生產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需要。
“功能性食品”是食品科學專業的骨干課程,也是功能性食品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其肩負著培養高級功能性食品的研發、質量控制、管理及科學研究等專門人才的艱巨任務。“功能性食品”課程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動手實踐能力的提高及功能性食品研究和開發創新能力的培養,對食品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功能性食品未來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功能性食品”課程綜合性較強,不僅需要學生掌握較好的理論知識,而且需要學生充分地參與動手實踐,否則無法適應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功能性食品”課程的改革,不僅需要通過多種教學手段來培養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還要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在教學實踐環節建立一套有效的教學方法,促進課程改革。
為了提高“功能性食品”課程的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提高大學生的功能性食品研發創新與創業能力培養,本課程按照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食品科學專業人才,提高本專業大學生科學素質,進一步激發大學生積極參與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等各類社會實踐活動的創新熱情,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實踐能力。
創新教育的基礎是實踐,而安徽工程大學目前實踐教學的現狀也不容樂觀。
(1)大學生參與實踐機會少。實驗、實習、設計等實踐性教學環節基本上屬于已知領域的知識驗證和重復,缺乏實驗技術、實驗設計、實驗方法和獨立從事實驗工作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因而很難形成創新實驗研究能力。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實驗室的硬件投入和人員配備相對滯后,多數實驗人多、設備少,學生僅僅是在聽試驗而非在做試驗。實習環節基本上屬于參觀性質的活動,學生實習的目的性不明確,實習基地的建設相對薄弱,實習單位的功利性很強,很難對生產過程和工作實踐有深入的了解。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時,一方面學生層次確實有差異,另一方面教師的精力投入和人員配備存在許多弊端,設計環節的實際收效不大,在大多數情況下屬于一種積木式的技術拼湊和模仿,鮮有創新。
(2)大學生參與科研機會極少。大學生普遍具有創新動機,對創新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希望在學習中產生新思想與新理論,積極尋找新的學習方法,但由于學校創造性學習條件的局限,以及學生自身不善于創設和利用學校的現有條件,由此限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進一步發展。目前,很多學校在培養大學生科研能力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很難將科研與理論教學做到真正的有機統一;教學與科研之間不能做到真正的相輔相成。而只有合理的實踐教學環節設置、良好實踐教學平臺構建,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能動性,培養學生科學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
創新教育的基礎是實踐。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為大學生構建良好的實踐平臺。基于對全校現狀的分析,“功能性食品”課程在“以學生為中心、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教學和實踐相結合”的理念指導下,面向食品科學專業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業培養,提出以功能性食品實驗設計與開發的課程教學改革和實踐,并結合教師的科研項目建立學生參與的機制,切實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的提高。
2.1教學實踐環節的設計
通過設置“情景課題設計”,增開配套教學實踐環節。在開設“功能性食品”課程的基礎上(理論課40學時),開設配套教學實踐環節“功能性食品課程設計與開發實驗”(實踐課24學時)。在“功能性食品”課堂理論教學完成的基礎上,進行“情景課題設計”。指導教師要求本專業學生分成5組,每組同學分別完成包括XX功能性食品的市場調查、產品設計、產品開發和保健產品申報材料撰寫等功能性食品設計與開發事項,并要求學生結合“功能性食品”的理論知識完成XX功能性食品課程設計與開發報告,其中報告內容包括產品市場調查、產品配方設計、產品包裝設計、產品申報程序。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的報告進行點評(指導學生修改和完善);然后要求學生將自行設計的產品在“功能性食品實驗設計與開發”課程中動手實踐,以完成相關產品的開發,并將自己設計的產品進行展示,接受同學之間的品評和教師的點評;最后進行產品的定型,完成課程設計報告。
2.2教學實踐環節的設計
通過探索和實踐“功能性食品”的課堂理論教學、“功能性食品設計與開發實驗”的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與創業能力培養。具體內容:
(1)通過“功能性食品實驗設計與開發”課程的科研實踐,整合功能性食品的市場調查、理論教學和產品設計與開發試驗等環節,結合社會中健康食品的“熱點”和“企業需要”開發領域,設置課堂教學環節,改變傳統“填鴨式”和“對牛彈琴”式教學,以激發大學生的學習和科研興趣。
(2)結合課堂理論教學,改革“功能性食品設計與開發試驗”。通過功能性食品的設計和實踐參與環節,以“XX功能性食品的設計與研發”給定題目的形式,讓學生參與調查和科研,使“功能性食品”實踐環節成為具有趣味性、科學性和開放性的實驗課,讓學生體驗科研與創新實踐的聯系。將“功能性食品設計與開發實驗”設計成趣味性、科學性和開放性實驗,以提高大學生創新技能。
(3)合理設計“課題”,確保學生“喜歡”和“愿意”參與產品實驗設計和開發,在實踐中體驗學習、科研與社會生活的聯系,以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
(4)改革教學形式。結合課堂理論教學,建立“學生設計-教師指導-學生實踐”的師生互動新模式,形成鼓勵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的良好氛圍,提高大學生創新技能和創業技能。
以問題為基礎、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導向的學習方法,方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學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4]。為此,在設計課題研究方案前,要求學生認真細致地搜集整理與課題有關的資料,教師對課題設計方案的可行性、優缺點和可操作性進分析,并與學生進行探討,營造一個嚴肅充滿挑戰卻又活躍的學術氛圍,把枯燥而又艱苦的科研實驗變為展示學生創新能力的舞臺。作為指導教師要不斷地鼓勵自己的學生,引導他們分析問題,積極地去嘗試解決在課題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從而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因此,“功能性食品設計與開發實驗”構建了該課程的實踐教學平臺,旨在提高學生學習能動性,培養學生科學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凸顯“功能性食品設計與評價實踐”教學的必要性與突破性。
2.3教學實踐中解決的問題
(1)探索和實踐“功能性食品實驗設計與開發”課堂教學環節改革,使理論知識“要點”與當前科研“前沿”和功能性食品的社會“熱點”與“企業需求”結合,合理設計教學環節,激發大學生學習和科研興趣。
(2)探索和實踐“功能性食品設計與開發”試驗的改革,使之成為趣味性、科學性和開放性實驗課。課前通過保健產品市場調查、產品配方設計、產品包裝設計和保健產品申報程序等環節實施,使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學習、科研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習和科研興趣;課中通過科研實踐鞏固課堂理論知識、提高創新能力。
(3)確定能形成有效鼓勵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的“學生設計-教師點評-教師指導-學生實踐”的師生互動新模式。通過對學生“保健食品”的調整報告和設計方案的點評,指出“創新”和“不足”之處,使學生理解和鞏固理論知識;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動手實踐環節,鼓勵學生參與科技創新,使學生將自己的設計方案進行產品化、成果化,從而激發大學生的學習和科研興趣,并在實踐中提高創新實踐能力。
以設計趣味性、科學性和開放性實驗為手段,激發大學生創新性思維和提高大學生創新意識;以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技能為根本目標,進行“功能性食品”課程的改革和實踐;本項目重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獨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獲取知識能力的提高,優良個性的充分發展,把學生看作充滿活力的知識探索者,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進行主動的創造性學習,并使學生較早地參與科學研究和社會、生產實踐,提高大學生的科學素質、創新精神和創業、實踐能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強調的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即不僅關注“學習結果”還要重視“學習過程”[5]。通過實實在在的過程學習,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思維、創新能力。通過幾年的努力,“功能性食品”教改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通過本次改革,使“功能性食品”成為一門能激發大學生創新性思維和提高大學生創新意識的新型課程,從而使實踐教學成為課堂教學內容的有益補充,并激發學生對本門課、本專業的熱愛,使大學生們很喜歡上該門課程,喜歡這樣的授課形式,學生上課興趣被激發和調動;通過理論學習和實驗,學生調查和查閱文獻的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和團結協作的能力在一種輕松活潑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得到了提高。經過該實踐環節,大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功能性食品開發與設計經驗;通過動手實踐使學生較早參與科學研究、生產實踐,普遍提高大學生的科學素質、創新精神和創業、實踐能力,使大學生創新思維被激發,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獲得了有效提高。
每種教學方法都有其特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教學目的、任務、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等,將不同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使這些方法在教學中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是影響其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傳統的教學實踐,只是課堂教學的一種補充,僅僅是簡單的對課堂教學的檢驗。而本課改通過設置“情景課題設計”,增開配套教學實踐環節,將教學實踐環節與課堂教學進行了有機的聯系,使實踐環節變成了一種大學生興趣愛好的自我體驗、實踐和創新能力的自我展現的過程。通過趣味性、科學性和開放性實驗的自我設計,通過自我產品的開發和教師的指導,使學生體驗學習、科研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習和科研興趣,提高大學生創新能意識,通過實踐提高了學生的科學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韓雪,李研東,高秀娥.功能性食品教學方法與手段調查研究[J].知識經濟,2015(10):168-170.
[2]黃凱信,陳樹喜,陳秀麗,等.我國功能性食品發展狀況分析[J].農產品加工,2015(7):53-55,59.
[3]孟秀梅.功能性食品課程的項目化教學初探[J].輕工科技,2014(3):143-144,146.
[4]張偉敏,胡曉蘋,王麗玲. PBL方法在“功能性食品設計與評價”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農產品加工,2015(9):73-75.
[5]褚亮亮.功能性食品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J].新鄉學院學報,2014(8):71-72,76.
Research on Teaching Reform in Functional Food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Ability
WANG Shunmin,GUO Yubao,CAI Weirong,JI Changlu
(College of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0,China)
Abstract:Functional Food as one of the major courses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eciality,colleg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y of this course should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he education for undergraduate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ability on functional food design and development should have th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food industr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ing of the Functional Food courses and the problems in teaching process,adding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reforming teaching process to this course. The results show the our reform can arouse student's enthusiasm adequately,improve the students' self- regulated learning skills,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strengthen studen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It help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gain a better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Functional Food;reform;innovation;practice
中圖分類號:TS
文獻標志碼:A
doi:10.16693/j.cnki.1671- 9646(X).2016.05.027
文章編號:1671- 9646(2016)05a- 0083- 03
收稿日期:2015- 10- 16
基金項目:安徽工程大學本科教學質量提升計劃項目(2014JYXM70,校企合作2013XQPZ04);安徽省教育廳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項目(2014);國家卓越農林教育人才培養計劃項目(第一批)(201403)。
作者簡介:王順民(1975—),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農產品加工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