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道勝
(吉首大學師范學院,吉首湖南 416000)
?
民族地區高校校本音樂課程的開發研究
向道勝
(吉首大學師范學院,吉首湖南 416000)
民族地區音樂教育是現代中國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地方高校合理開發民族地區高校校本音樂課程,構建地方特色音樂課程,可以有效地補充當前的音樂課程。本文通過文獻檢索、個人訪談、田野調查以及文獻法等方法,分別從民族地區校本音樂課程的開發理念、目標、思路、內容及教學評價等五個方面探究了民族地區高校校本音樂課程的開發意義和可行性策略。
地方高校;校本音樂課程;民族民間音樂
目前,我國高校人文課程的設置存在諸多弊端。首先,課程設置脫離了培養對象的實際需求,拘泥于專業知識的抽象傳授,缺乏形象生動的教學素材,內容空洞、籠統,教法僵化呆板,很難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受全球化及市場經濟的影響,許多少數民族民間藝術正在淡化、失傳,民間藝術人才發生嚴重斷層;第三,學校是傳承文化的主陣地,理應擔當挖掘搶救發展民族文化的重任,尤其是民族地區的高等院校。因此,利用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建設本土化的特色人文課程并加以發展傳承勢在必行。此課題研究既是保護傳承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需要,也順應了教育改革的潮流,對加深學生對優秀民族民間藝術的親身體驗、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深化新的教育理念、凸顯民族高校的辦學特色,都具有一定的意義。
課程設置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關乎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審美觀的形成。科學合理地設置既能傳承少數民族文化又適合學生接受能力和接受方式的課程,處理好民族文化差異與學校課程多樣化的關系,是當前民族地區高校課程設置和教學改革所面臨的重大問題。民族民間藝術是各少數民族代代相傳的包括歌謠、神話傳說、舞蹈、戲曲、美術工藝等在內的民間文化;校本課程指除國家教育部所頒布的正規課程以外的,由各學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挖掘周邊教育資源而制訂編寫的課程。本文論證了地方高校利用民間藝術資源,調整和充實課堂教學的形式與內容,創新校本課程建設的必要性、可行性,設置了研究內容,提出了實施策略,旨在為地方高校民族文化校本課程建設及教學改革提供參照,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傳承。
1.1 豐富課程資源,凸顯辦學特色
首先,民族地區具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和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地方高校有開發具備自身特色的校本音樂課程的先決條件。西部地區各民族雜居,他們之間互相交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音樂,這為地方高校開發校本音樂課程提供了大量素材。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民族音樂才是音樂之根源,少數民族地區的高校更應該認識到開發以本地民間音樂為基礎的校本音樂課程的重要性,改善體系,豐富教學資源,凸顯辦學特色。
1.2 傳承民族音樂,保護非物遺產
音樂是人類從古至今積淀而成的寶貴文化遺產和精神食糧。在經濟文化全球化的影響下,許多民族民間音樂已經遺失,有的正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因此保護和拯救這些民族民間音樂刻不容緩。高校應該承擔起這一重任,在地方高校的音樂教育中融入本土民族民間音樂元素,讓學生充分了解其歷史淵源,以此激發其對民族民間音樂的興趣。與此同時,地方高校也可以培養本土音樂的傳承人,通過他們的傳承促進民族民間音樂的發揚光大。
1.3 發展民族文化,服務地方經濟
在當前的各類音樂比賽中,原生態音樂以其獨特的內容和形式,豐富了音樂內容,開拓了觀眾的視野,形成了靚麗的風景線。我們應該抓住這一契機,大力宣揚民族音樂,挖掘那些還沒有被人們熟知的民族民間原生態音樂。與之相關的民族民間工藝美術、民族服飾等都可以得到開發利用,我們可以此為依托,推出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本地民族文化的知名度。
教育部最新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指出,大學生在讀期間至少要選修一門藝術方面的課程,獲得相應的學分方可畢業,這為藝術教育成為培養普通高校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渠道提供了理論保障。豐富的地方民族音樂為地方高校開發音樂校本課程提供了資源保障,例如,吉首大學師范學院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該地區有30多個少數民族雜居,擁有豐富的民族民間音樂資源。作為地方高校,吉首大學師范學院具備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擁有較強的科研能力,目前已成立湖南省教育科學民族地區教師教育研究基地。基地目前有小學教育研究中心、學前教育研究中心、民族教育研究中心,并有外聘專家及民間藝人來學院講課。
3.1 湘西民族民間音樂概述
湘西地方民族民間音樂數量多,種類繁雜。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大類:(1)民歌類,包括號子、小調、山歌、習俗歌曲等;(2)歌舞類,包括勞動類、祭祀類、娛樂類等;(3)器樂類,包括打擊類、吹奏類、彈弦類、合奏類等;(4)戲曲類,包括儺堂戲、苗戲、陽戲、花燈戲、酉戲等;(5)曲藝類,包括蓮花落、漁鼓、三棒鼓、古老話等。其中,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梯瑪歌、土家族咚咚喹、酉水船工號子、湘西苗族民歌、苗族古歌、土家族哭嫁歌、土家族挖土鑼鼓歌、土家族擺手歌等已被收入國家級傳統音樂名錄體系。
本研究側重分析少數民族民間藝術的當代生境及地方高校人文課程建設的現狀,多維度論證少數民族文化融入高校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對民族地區高校辦學思想和特色、現實境遇、課程設置與學科優勢等進行個案分析,揭示民族民間藝術現代傳承與高校課程建設良性互動的關系;具體探討地方高校通過民族民間藝術校本課程建設凸顯辦學特色,實現民族藝術發展傳承的策略路徑。
3.2 吉首大學師范學院校本音樂課程開發策略
3.2.1 校本音樂課程開發理念
開發本土化特色的人文課程教材是地方高校教育改革與和保護傳承民族文化的共同需要;將鄉土濃郁的民族民間藝術開發成實用的校本教材,是豐富民族地區高校教學資源,激發大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開發民族民間藝術校本課程,能充分呈現民族民間藝術的綜合價值,培育大學生對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愛”“敬”情感,強化學科的多重教育功能。研究中既有文本的收集閱讀,也有內涵與精神的開掘和提升;既有宏觀的理論闡發,也有典型的個案實踐;尤其從課程建設的角度開啟一條實現民族文化藝術創新與發展的新途徑,具有一定的創新意義。
本課題的研究對象——吉首大學師范學院,其前身是湘西民族教育學院和吉首民族師范學校。兩校于2001年合并后改名為吉首大學師范學院。經過15年的發展,學院形成了以培養中小學師資為主的專門性師范院校。該校音樂校本課程開發秉承“注重學生個體,突出學校特色”的理念,通過藝術素質教育,讓學生體驗和感悟湘西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從地方音樂的熏陶中感知、認知湘西少數民族文化,提高文化素養和審美情操,使學生了解湘西,熱愛湘西,讓學生真正自主學習,探求地方文化魅力,從而使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得到提高。
3.2.2 校本音樂課程開發目標
在滿足學生獨特性和差異性、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同時,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教師教研能力,培養一批研究型和實踐型教師;建構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課程,優化教育資源,突出辦學特色;彰顯民族藝術的綜合教育功能,實現有效傳承。
地方高校校本音樂課程的開發目標首先在于對本地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這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本民族的文化歷史淵源,培養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增強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其次在于培養學生正確的民族民間音樂審美觀。在實際教學中要善于挖掘民族民間音樂的藝術特點,讓學生感受其魅力所在,逐漸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音樂審美觀;第三是注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學生掌握基本音樂基礎知識以后,積極倡導和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做到學以致用,提升創新實踐能力。
3.2.3 校本音樂課程開發思路
圍繞民族民間藝術的發展傳承與地方高校校本課程開發相結合的主題,收集整理少數民族藝術特色品種,凝練表征少數民族藝術樣態,追尋其形成機制,開掘其綜合價值,建構少數民族藝術與地方高校課程建設的結合范式,為民族民間藝術融入地方高校特色課程建設提供參照。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整合藝術類、人文類師資力量,拓寬研究領域,建構特色課程,實現校本資源開發、提高素質教育與弘揚民族文化等多重功效。
就校本音樂課程開發思路而言,首先要強調學生主體化,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實踐性學習,通過師生互動的開放式教學,讓學生體驗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知識;其次,在教學中充分體現校本課程的特色,進行有效的協同教學,把本地的音樂文化巧妙地融入到學校的視唱練耳、和聲、舞蹈等課程中;第三,湘西地區本身就承載著豐富多彩的人文底蘊。為了使湘西的“老司城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發揚光大,大學教育應該把“非遺”文化融入其教育體系中來,研究地方文化,利用其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和民族資源優勢,發揮大學文化教育功能,走出特色辦學之路。
3.2.4 校本音樂課程開發內容
在校本音樂課程的內容選擇上,首先,要體現湘西的文化特色和優勢,以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項目為依托,培養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其次,開發內容要具有時代感和創新性,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再者,開發的內容應具備一定的表演性和欣賞性,給學生提供參與表演的平臺,提高學生的表演能力和審美感;第四,在內容編排上,應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仔細調查、整理、整合湘西地方民族民間音樂資源。
3.2.5 校本音樂課程教學評價
對學生評價方面,首先要評價學生學習本土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過程,評價學生在對本土音樂文化資源的收集、整理、歸納、分析音樂資料等過程中的綜合表現;其次要評價學生在學習本土民族民間音樂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評價他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及歸屬感,評價他們對保護、傳承民族民間音樂的社會責任感等;再者,通過觀察法和評定法評價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對教師教學評價方面,學生可以對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能力、教學方式、教學效果等作出客觀真實的評價。
校本音樂課程的開發是一個連續性、動態的過程。筆者在對吉首大學師范學院音樂校本課程開發進行研究時發現其難度之大、道路之艱,具體表現在:湘西本地民族民間音樂資源多而繁雜,優化整合難度大;地方高校受到辦學層次較低、水平不高、辦學經費有限等因素的限制,缺乏自行開發校本課程的內動力。因此要使地方高校的校本音樂課程得到有效的開發,必須具備一個完善的組織體系。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要積極支持,同時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
[1]李琳.地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3(5):75-78.
[2]熊曉輝.湘西民族民間音樂概述[J].畢節學院學報,2011(2):70-78.
[3]田芳薇.湘西文化校本課程開發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4]吳玉玲.寧夏回族鄉土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6.
[5]徐玉珍.校本課程開發與校本化課程實施行動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016-03-04
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地方高校民族民間藝術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實踐研究”(XJK013BGD041);湖南省教育科學民族地區教師教育研究基地項目“民族地區高校校本音樂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研究”(HNJSJYJD1405)。
向道勝(1972- ),男,講師,從事民族藝術與音樂教育研究。
G642
A
2095-7602(2016)08-01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