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婧
摘 要:碎片化傳播是以價值體系多元化為背景,以網絡技術為支撐,以片段、零散、即時為特征,以微博、微信、論壇、貼吧等自媒體為主要載體的信息傳播方式。碎片化傳播具有開放性、自主性、非線性、非平衡態等自組織特性,是引發新聞傳播變革的生機與活力。
關鍵詞:碎片化;信息;傳播;自組織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3-0048-02
碎片化傳播是指以價值觀念多元化為背景,以網絡技術為支撐,以片段、零散、即時為基本特征,以微博、微信、論壇、貼吧等自媒體為主要載體的信息傳播方式。當代人生活節奏加快,閑暇時間不足,恰逢信息的爆炸式增長和碎片化呈現,再遇上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于是,碎片化傳播現象便應運而生。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碎片化傳播已成為一種不可抗拒的現象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碎片化傳播一方面滿足了受眾追求多樣、細分的信息消費需求,適應與吻合了自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另一方面,也導致了低俗信息泛濫、不實信息成災等現象的發生。碎片化傳播現象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和深刻思考,它帶給新聞傳播的是一汪禍水還是一股活力?
一、見仁見智的碎片化傳播
人們對碎片化傳播的態度可謂見仁見智。
張懷琛認為,“所謂‘碎片化,原意為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零塊……網民個體的‘碎片化以及網民群體的‘碎片化共同構成并復雜化了網絡信息傳播的‘碎片化”。他認為碎片化傳播方式滿足的是受眾以自我為中心構建的信息傳播與接受體系,“彰顯的是受眾自己的個人特性。”在缺乏主流意見引導的傳播碎片化時代,網民的價值觀極易受到外界潮流的影響,從而“導致了受眾在精神上的無歸屬感,產生一種空虛、飄忽無根的感覺。[1]”還有人認為碎片化傳播的弊端在于“降低了市場的影響力以及自身的公信力,受眾的注意力也在分散。[2]”
彭蘭認為,碎片化傳播一般通過兩個層面得以體現,一是事實性信息傳播的碎片化,這里的碎片更多是指“信息來源的多元化、觀察視角的分散化、信息文本的零散性和信息要素的不完整性”;二是意見性信息傳播的碎片化,這個層面上的碎片主要是指“意見的異質性、分裂性。過去媒體所反映出來的社會意見的一致性,在網絡等新媒體平臺上被大大削弱。新媒體平臺上的意見形成,是各種碎片意見碰撞、沖突的過程。”她認為“碎片化傳播是新聞傳播的一次革命,它使新聞傳播變成一個公眾共同參與的認識事物、揭示事物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由專業媒體壟斷的信息‘封裝程序,在這個過程中,碎片的不斷匯集、碰撞,也意味著我們逐漸接近真相,立體還原全貌,同時感知到一個事物在各個層面的輻射效應。[3]”
碎片化傳播被人們廣泛爭議并引發詬病的主要原因,在于碎片化傳播帶來的無用信息泛濫;主流價值觀消解;不實信息危害社會安定等傳播無序現象。這種信息傳播的無序是暫時的還是長久的?無序能否被有序取而代之?換一個視角出發,深度分析和解讀碎片化傳播的自組織特性,或許可以給我們提供重新認識碎片化傳播的空間與方向。
二、自組織理論視域下的碎片化傳播
根據協同論創始人哈肯的定義,如果系統在獲得空間、時間或功能結構的過程中,沒有外界的特定干預,這一系統便是自組織的。耗散結構論創始人伊里亞·普里戈金認為,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非線性的開放系統,通過不斷地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在系統內部某個參量的變化達到一定閾值時,通過漲落,系統可能發生突變即非平衡相變,由原來的混沌無序狀態轉變為一種在時間、空間或功能上的有序狀態[4]。如果我們把碎片化傳播視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傳播系統,不難發現它所具有的種種自組織特性。
產生自組織現象的基本條件是系統必須開放,系統只有對外界開放才能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才能維持其結構與功能的有序化。碎片化傳播的開放性是有目共睹的,任何一個網絡終端用戶都可以通過自媒體手段隨時隨地、即時瞬間地發布信息,同時也實現與外界的信息交換。“人人即媒體”的開放性是任何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開放性構成了碎片化傳播成為自組織系統的基本條件。
自主性是自組織系統的又一重要特征。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碎片化傳播的自主性特性是顯而易見的,無需任何外部指令的驅使,傳播者全憑個人意愿和認知傾向對外發布或轉發信息。你可以發布不實信息,他可以馬上否定或修正;你看到了事物的這一面,他卻看到事物的另一面,無論是反映事實還是表達意見的信息,都可以自主發布或轉發。這種傳播的自主性和自由度是空前的,它賦予碎片化傳播成為自組織系統的又一個重要條件。
各變量之間的非線性關系也是構成自組織系統的重要條件。碎片化傳播系統各種變量之間的關系復雜多變,如傳播者、接受者、信息容量、轉發次數、傳播效果等,它們之間基本不存在確定的線性關系,就如地震之后的一條不實信息能引發搶購風潮,造成“逃難”危機一樣,人們很難預料一條微博、微信所能引發的傳播效果。非線性特征在價值多元的碎片化傳播體系中尤為突出,并常常以偶發、突變、意外等表現形式賦予碎片化傳播巨大活力和復雜性。
自組織系統必定是非平衡態的,系統的各種參量存在極不均勻的差異,從而產生交換的需求,通過交換實現由無序到有序的轉化。碎片化傳播活動始終處于非平衡態,其傳播內容不斷刷新,熱點不斷更替,不實信息不斷被否定,信息表達的觀念和意見不斷遭遇不同聲音,各種信息此落彼漲,推陳出新。這種始終處于交換與變化中的非平衡態是系統功能趨向有序化的動力,它使雜亂無章的信息逐漸清晰明朗,從分散漸趨聚攏,從無序漸趨有序。
信息量在碎片化傳播系統中具有重要作用。“信息是使不確定性減少的量”(申農),信息的本質在于消除事物的不確定性或無序性。對于自組織系統而言,信息量及其交換過程具有提高其系統功能有序化水平的重要價值。相對傳統媒體的一家獨言來說,碎片化傳播的信息量極其巨大,極不穩定、極其多樣且交換頻繁,這對于消除不確定性和推動系統走向有序將產生重要作用。這種特性賦予碎片化傳播廣闊的視角,無限的容量和即時的傳播,因此,與傳統大眾傳媒單一和統一口徑的信息傳播相比,碎片化傳播對現實的反映可能更加接近事件真實,更能還原事實全貌。
綜上所述,碎片化傳播具有自主、開放、非線性和非平衡態等種種自組織特性,是一個能夠自動趨向有序狀態的傳播系統。其碎片化傳播方式與現代社會信息爆炸增長,生活節奏加快,價值體系多元等特征高度吻合。有理由相信,碎片化傳播是引發新聞傳播格局變化的一股活力,在給專業新聞傳媒帶來沖擊和挑戰的同時,也必將帶來新聞傳播創新發展的生機。
三、碎片化傳播的自組織表現及其意義
碎片化傳播的自組織功能在于它能推動信息傳播的有序化進程,這種有序化表現在傳播的正能量逐漸增強,信息不確定性逐漸消減,碎片化信息逐漸從散亂走向聚攏,從混沌走向清晰。盡管目前碎片化傳播還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無序化表現,但如果用動態和發展的眼光審視,我們不難從一些傳播事實中發現它漸趨有序化的自組織特性與內在活力。
前些年網絡上曾發生過信陽的“木樁撐大橋”、咸陽的“領導穿鞋套視察大棚”、“北京大媽訛外國小伙”等由微博不實信息引發的輿論事件,雖然這些事件最后都由官方媒體出面澄清真相,但最先發出還原事實真相的不同聲音卻來自碎片化傳播體系自身。來自不同視角并不斷更新的自媒體信息,逐漸使受眾從不同視角審視事件全貌,多方位把握事件真相,并逐漸在多視角認知中理清思路,獲取更加接近真實的多元信息,源于系統內部的多樣化信息在還原事實真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5年天津港危險品倉庫大爆炸事件發生后,碎片化傳播渠道中謠言信息較之以往雖仍有發生但已波瀾不驚。這一方面得益于“他律”的強大威力和主流信息的及時發布,另一方面也顯示出了碎片化傳播漸趨有序的發展態勢。可以想見,隨著開放環境下主流信息與碎片化信息的不斷交換,隨著人們對不實信息免疫力和鑒別力的不斷增強,那些起于網絡并碎片傳播的謠言,最終必將在開放、多元、透明的碎片化信息環境中被終結。
2015年11月27日,北京往事網站發布了一條配有照片的“北京地鐵哺乳”的微博,令博主始料不及的是,該消息引發了大量網友的強烈反響,且多數是譴責之聲,該微博隨即被刪除。在強大輿論壓力下,一天之后,北京往事網的微博宣布注銷[5]。2016年春節后,由于引力波的存在被科學家證實,引發網友將五年期的一段“非你莫屬”節目視頻大量轉發,并發出呼聲,要求節目主持和嘉賓應向因提到”引力波”而遭到嘲諷的郭某道歉。但緊接著又有不同聲音發出,對所謂民間科學家的“創新理論”進行了客觀公正的剖析,網絡輿情開始趨向于對該事件的冷靜思考[6]。上述兩則事實說明,碎片化傳播不僅在終結不實信息方面具有自我凈化作用,在修正意見性信息方面也具有不可小覷的自組織功能。
諸多事實告訴我們,碎片化傳播的自組織特性是實現信息傳播有序化的動力,隨著時間的推移,碎片化傳播的無序性總是自發地減少,而有序性則自發地增加。這種有序化的動力源自于信息內容的差異性,即信息的差異性使傳播系統處于非平衡態,非平衡狀態催生信息交換的需求,而系統的開放性則為這種信息交換提供了可能,交換的結果是信息的此消彼長和狀態突變,在復雜多樣的信息交換與突變過程中,逐漸實現信息傳播的有序化。碎片化傳播的自組織特性賦予它從無序漸趨有序的動力和活力。碎片化傳播的公眾性、開放性、自主性、差異性和即時性等傳播優勢必將使其成為一股激蕩不息的活力,攪動專業壟斷的新聞傳播格局,從而使新聞傳播真正成為一個公眾共同參與的認識和揭示事物真相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張懷琛.關于網絡信息傳播“碎片化”的思考[J].青年記者,2010(8).
[2] 陸安.碎片化時代媒介傳播力的構建——以上海《東方財經》雜志社為例[J].科技傳播,2015(3).
[3] 彭蘭.碎片化社會背景下的碎片化傳播及其價值實現[J].今傳媒,2011(10).
[4] 耗散結構論[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5] 北京往事網站回應地鐵哺乳:為不讓事情惡化而關站[EB/OL].環球網,http://health.huanqiu.com,2015-11-30.
[6] 科通社.《非你莫屬》欠民間科學家道歉?別扯了[EB/OL].新浪網,http://news.sina.com.cn/c/nd/2016-02-21/doc-ifxprucu3048294.shtml,2016-02-21.
[責任編輯: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