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娜
摘要:現代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讓大學生就業問題日漸突出。21世紀以來,我國逐漸重視大學生就業問題,對就業形勢發展方向及發展趨勢密切關注。大學生自主創業可以有效緩解社會就業壓力,因此重視大學生創業教育便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主要對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必要性進行分析,然后針對目前我國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并針對該問題提出優化措施,不斷促進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發展。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1-0034-02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應將支持創業放置于就業工作的突出地位,要擴大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目前,全國高校已逐漸開始認識到畢業生自主創業在就業中的重要地位,開始不斷大力宣傳并以實際行動支持學生創業。但從目前來看,我國大學生自主創業仍存在嚴重的問題,各高校應重視這些問題,找到解決的辦法,不斷促進學生自主創業能力的提升。
一、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必要性
根據相關數據研究,我國2011年高校畢業生總數達660萬人,就業總體形勢逐漸趨于好轉,專業不對口及職業分離問題也在不斷解決。但是隨著我國高校畢業生的不斷增多,我國畢業生就業仍存在就業渠道不完善、就業不平衡及專業不對口等問題。目前,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市場供求兩旺,但是大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造成了就業需求心理與現實的極度落差,目前我國社區及周邊郊區城鎮對社會管理及便民服務等基層人員的需求量不斷上升,但是由于大學生就業觀念的影響,大多數大學生均愿意在大城市就職而不愿在該類崗位上進行工作[1]。就業人數的不斷增加導致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崗位逐漸減少,不能滿足大學生就業需求,同時由于部分企業中男女不平等及少數民族學生就業困難現象嚴重,因此更加劇了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困難。畢業生在就業找工作階段信息獲取渠道具有相對局限性,因而造成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信息獲取成本高、信息不通等問題,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難以解決。而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可有效解決以上問題,可以擴寬就業渠道,促進學生就業,從而減輕社會就業壓力。
二、目前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問題研究
(一)創業條件限制因素較多
高校畢業生在創業過程中的啟動資金相對缺乏。畢業生在創業時,若沒有創業資金的支持便無法實現創業,無法將創業理念及項目轉化為現實。根據相關調查研究表明,我國大學生創業初期的啟動資金獲取具有非常大的困難性。大學生剛初入社會,沒有較多的存款且在金融機構貸款也不方便,因此多數大學生在進行創業期間只能尋求相應的合作伙伴一起實現創業。不僅如此,大學生在創業初期缺乏相應的創業經驗,對于創業計劃的制定以及市場前景的規劃和探討大多存在臆想因素。此外,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很少有參與工作的機會,對于市場發展行情及發展方向均是從書本及網絡上得知,均為別人的經驗,自己本身并沒有該方面的相關經驗,因此缺乏相應的了解與調查,缺乏實際操作經驗。
(二)創業含金量及專業貼合度較低
現階段,我國高校畢業生創業人數逐年上升,但是根據相關研究表明,大多數學生創業主要是為了實現經濟目標,其次是為實現自己的夢想,因此以上研究說明畢業生在選擇創業時,并非是由于社會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加而被迫選擇創業。大多數畢業生在進行創業項目選擇時,均選擇與自身所學專業不符的行業及項目,這樣的趨勢既無法真正實現大學生知識、專業優勢,同時也無法進行創新能力的提升與應用[2]。大學生創業的項目主要包含零售、推銷及管理咨詢等服務類行業,該類服務性行業大多與畢業生所學專業不符,貼合度較低,創業投入的科技、技術含量較低。
大學生在進行創業項目選擇時,一般缺乏前期的策劃、相關知識的積累及資料的搜集,僅憑一腔熱忱實現創業,因此對整體的市場環境無法完全了解,對行業信息及相關資料無法作出判斷及分析,從而造成創業成功率較低。
(三)創業未重視項目的個性化特征
目前,我國對高校生的創業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課程設置、教學體系及實踐教學等方面均與發達國家有相當大的差距,學生的創業教育存在很多的缺陷,造成學生對創業專業知識了解較少,同時高校畢業生工作經驗及社會經歷少,缺乏工作實踐,因而學生在進行創業項目選擇時,無法針對現階段及未來的行業發展狀況作出合理有效的分析[3],在項目選擇上具有相對盲目性。大多數高校畢業生在選擇項目時喜歡跟風,未對現階段創業熱門項目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研究,從而造成創業個性化特征的缺失。多數學生在高校專業畢業后,選擇朋友或高校合作伙伴針對所學專業知識進行創業,但是很多高校相關專業并不適合高校畢業生進行創業,因而畢業生在對創業項目進行選擇時,應視情況而定,不能盲目跟風,從而減少創業失敗率。
(四)創業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落后
由于我國傳統教育觀念的局限性,我國高校在自主創業與選擇性就業兩種就業形勢下的社會發展中,僅僅重視對學生進行職業教學及崗位適應力的教學,未對學生進行相關創業理念及創業知識的培養與教學。不僅如此,目前我國教學考試體系仍以高考為中心展開,高考被人們認為是人生教育的分界點,因此人們對進入大學學習的學生均賦予極高的期望值,一般認為學生進入大學學習就必須對自身所學專業知識進行高效掌握,學習相關專業技能,在畢業后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便完成了父母及教師的期待。此外,高校為了自身的發展,過度重視學校就業率的提升,忽略對學生創業知識的教育。
我國對高校教育教學的改革方針及改革要求已提出多年,但是我國傳統的教育觀念在人們的潛意識中根深蒂固,教師及學生無法轉變自身對教育的認知。教師在教學時,仍將工作的完成情況作為教師的教學指標,對于學生學習情況的衡量僅以考試成績作為衡量標準[4],該種思維模式下培養出的學生均具有高分低能的問題。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中過度重視自身的主體地位,忽略了學生自身的主體性,因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出現教師教、學生聽的現象,從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對知識的創造性,壓抑了學生對創業思想的認知,因此無法使學生的創造性及創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而在傳統教學中重視對學生理論知識的教學,在創業教學中,教師重視對學生進行相關創業理念的培養以及創業知識的教學,忽視了對學生進行相關的創業實踐教學,從而造成理論與實踐相脫節,不利于學生畢業后的創業。
三、當前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優化措施探微
(一)重視政策建立,完善創業機制
政府應重視對大學生創業金融扶持政策的制定,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條件制定不同的金融政策及貸款金額,完善小額貸款政策,提升貸款額度,從而鼓勵社會中的企業及金融單位等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要建立大學生創業技術、專利等保護制度,保護大學生自身利益;設立獎扶政策,政府可設置大學生創業專項基金,表彰優秀創業大學生,扶持大學生創業;建立法律保障政策,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由于剛出校門,缺乏工作經驗及創業經驗[5],因此政府應設立專門的法律制度保障畢業生的創業利益,為畢業生創立良好的創業環境。政府還可出臺涉及工商、勞動及人事等范圍的法律,形成法律保護體系,從而不斷完善畢業生創業保護。
(二)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提升創業含金量
學校在教育過程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學生的創業教育。一方面豐富教學方法。教師應注重對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不斷轉變教學主體,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統一,促進校內外實踐基地建設,為學生提供實踐條件,調動學生積極性;另一方面,教師應重視對創業教學內容的完善,在創業知識教授時,以基礎理論知識為基礎,加強學生創業能力教學,并促進學生資源整合、設計及管理素養的提升,促進其創新意識的提升,不斷實現高效創業。
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會遇到相當多的不確定因素,例如銷售停滯不前,企業人員的較大流動等。因此學校在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時,應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并針對相關具體內容對現實進行合理判斷,并進行資金管理及運作計劃的制定,同時在教育過程中還應對學生的財務知識進行講解,引導學生如何運用財務知識實現企業資金的有效運轉,并對企業資金的收支平衡點進行分析與了解,對于企業的財務采取相應的合理分配措施,促進創業發展。
(三)加強師資建設
在高校創業教育中,師資力量的建設對其教育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創業教師不僅應具有較強的專業理論知識及專業素養,同時還應具有一定的社會實踐能力及創業研究能力。一方面,學校可針對自身創業教學體系,對教師進行創業相關知識的培訓,不斷實現教師理論知識的完善,同時還可組織教師進行社會實踐,貼近社會,增強自身的創業教學實踐經驗;另一方面,學校可聘請校外的創業專業人員在校兼職,并以講座及研討等形式實現對大學生創業知識的教育。學校可設置教師工作評價標準,對教師的教學內容優化現象、教學模式創新及教學科研水平等進行評估,并設立相應的獎懲制度,促進教師專業技能的提升。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現階段,由于我國傳統教育觀念及傳統教學體系的影響,我國高校畢業生創業還存在攤派現象嚴重、創業含金量、專業貼合度較低、創業個性化特征不明顯、創業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落后等問題,因此針對該類問題我國高校應重視政策完善、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加強師資建設,不斷促進我國高校畢業生創業,減輕社會就業壓力,促進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聶怡婷.上海市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支持體系的有效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
[2]安光.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問題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2012.
[3]張子俊,鄭文婷,朱統.安徽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問題研究[J].時代金融,2015,(11):218-219+224.
[4]陳玲.機遇與挑戰:高校女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研究[D].鄭州大學,2010.
[5]曾茜.高校大學生創業現狀調查[D].西南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