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嬡

摘要:目前我國研究生教育已實行全面收費制,各研究生培養單位已普遍建立新的研究生獎助體系,但在具體實施中,現有獎助體系出現了獎助資金來源不均衡、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獎助體系不完善等諸多問題。因此,需采取多種措施不斷予以優化,以達到充分調動研究生積極性、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1-0075-02
一、研究生獎助體系優化的意義
研究生獎助體系已成為各研究生培養單位吸引優秀生源的重要手段。當前學生在決定是否考取研究生、報考哪所學校時,往往不僅考慮了自己的研究興趣和報考高校的聲譽,還考慮了報考學校的獎助學金種類和額度是否具有足夠吸引力,能滿足其讀研期間的基本生活需求,以便順利完成學業。
獎助體系的顯著作用主要表現為保障和激勵兩個方面。保障作用體現為通過提供助學金、助研、助管、助教等助學津貼,保證研究生在讀期間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基本滿足;更重要的是通過設置獎學金評定條件,激勵研究生在科學研究、課程學習、專業實踐、社會活動等各方面綜合發展。
二、我國研究生獎助體系現狀
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改革后的研究生獎助體系主要由以下部分組成。
1.獎學金。根據獎學金的經費來源、獎勵程度和覆蓋面,主要分為國家獎學金、學業獎學金和社會獎學金三種。(1)國家獎學金由中央財政出資設立。國家獎學金獎勵名額較少,獎勵力度很大。獎勵指標每年由教育部確定。獎勵標準為博士生每生每年3萬元;碩士生每生每年2萬元。(2)學業獎學金主要資金來源為省財政和學校自籌經費。每年評選一次。以我校為例,具體等級標準如表1。(3)社會獎學金往往通過社會渠道公開募集,用于獎勵某類或某學科方向優秀研究生的獎學金。該獎學金在不同培養單位的獎勵資金額度、覆蓋面不同,是培養單位極具增長潛力的獎助類型。
2.助學金。研究生助學金體系主要分為國家助學金、三助(助教、助研和助管)津貼、國家助學貸款等。(1)國家助學金由中央財政和省財政出資設立。資助標準為:博士研究生每人每年10000元,碩士研究生每人每年6000元,資助期限為每年10個月,發放方式以各培養單位具體發放規定為準。各地可根據當地實際消費水平適當在此基礎上予以提高和增加資助力度。(2)三助津貼是高校統籌利用科研經費、學費收入、社會捐助等資金為研究生設立“三助”崗位,以工作報酬的形式資助研究生完成學業。(3)國家助學貸款主要面向家庭經濟困難的研究生,根據國家有關助學貸款方面的文件精神,符合貸款條件的研究生在收到錄取通知書被確認錄取后可以申請辦理生源地國家助學貸款,具體辦理流程及需提交的文件材料按國家助學貸款有關規定執行。
3.其他資助項目。除了上述五種類型外,各培養單位可能還會設置考研優秀獎、優秀畢業生獎、特困生專項補貼、學費減免等多種形式豐富研究生獎助體系內容。
三、當前我國獎助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優化措施
(一)研究生獎助資金來源不均衡
我國大部分普通高校研究生獎助資金主要來自中央財政投入,地方政府財政投入、高校自籌資金以及比重最大的研究生學費收入等。地方政府財政投入和社會企業的捐贈資金與國外發達國家的高校相比數量較少。如美國研究生資助資金來源主體多樣,并且它的獎助學金中主要是社會資金所占的比重十分可觀。國內則相反,主要表現在高校自籌資金和獲得社會捐助的資金額度上所占比重太少,并且在經濟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之間,普通高校與名牌高校之間,理工類為主高校與人文社科類為主高校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這些差距將進一步加深高校間獲得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導致各高校在人才培養質量、學科發展、學術水平等綜合發展實力方面顯現差距。
面對這些差距,普通高校主要解決方式為拓寬研究生獎助經費來源渠道,爭取更多的社會資助。美國學者約翰斯通認為:社會、大學、企業、家庭和學生都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因此高等教育的成本應當由受益者共同分擔。約翰斯通的觀點以及美國相對成熟高等教育實踐證明,高等教育不同于義務教育,它的成本需要社會各界力量來共同承擔,因此,作為培養單位的高校要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努力構建產學研平臺,讓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市場需求相接軌。另外,高校可加強杰出校友交流聯系,創立校友基金會或者建立杰出校友獎助學金等方式積極拓展資金來源渠道,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獎學金指標和助學金崗位。同時也可以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助學金回報機制,使得資金流良性循環,為研究生培養提供充足的經費支持。
(二)針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獎助體系尚不完善
目前我國研究生獎助體系主要是針對學術型研究生而設定的,注重的考核標準主要為課程成績、科研成果等學術指標。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正處于起步階段,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培養體制結構尚不成熟,社會層面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認識度還不夠,使得專業學位研究生在獎助體系中處于弱勢地位。此外,由于目前政府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仍沒有專項撥款,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費高于學術型學位研究生,而在獎助體系中的獎勵補助額度卻是同樣的,這就在資助過程中出現了資助理念不明確、資助對象無差別、評估指標不科學等問題。
完善專業學位研究生獎助體系,建議由學校、企業和導師共同資助的方式加以優化。首先,從學校層面需要充分考慮到專業學位研究生高額的學費支出,在助學金設定上做出政策傾斜。其次,鑒于專業學位研究生第二學年的專業實踐環節,可以采取與企業合作進行訂單式培養,企業在學生實踐的一年期間提供生活補貼或者發放實習工資。最后,建議由有橫向課題的導師招收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根據學生的工作量支付一定的助研津貼。
(三)獎助體系缺少對研究生自主創業的激勵政策
研究生自主創業對研究生綜合能力提高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三助”的影響,同時也會影響到社會的經濟、生活等其他方面。研究生自主創業的資金來源主要還是靠學生家庭資助或者大學生(包括研究生)創業貸款。因為銀行在對個人申請貸款方面的審核非常嚴格,它往往要審核貸款人的個人信用、償還貸款的能力、要求提供相應的抵押擔保等。學生剛剛開始創業,面對如此多的資料審核及貸款條件限制,很難得到所需的銀行資金,這也是現在在校生自主創業面臨的重要困境。如果獎助體系中對研究生自主創業方面加以考慮,實施一定的激勵政策,將對我國研究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產生重要的影響。
(四)獎助體系中的等級設置和發放方式尚不盡合理
目前我國高校研究生獎助體系中關于獎學金的等級設置大多采取的是獎勵額度差距小,獎勵面窄的政策,獎勵額度差距小的獎勵政策往往出現平均主義的缺陷,不能充分發揮其有效激勵的效用。在學生的調研中,大部分同學也贊同擴大各級獎學金的等級設置差距,同時增加獎勵面。這樣的獎勵原則符合公平與效率原則。加大等級差距可以充分調動研究生的學習熱情,相互競爭,選拔出優秀的研究生予以獎勵,同時又能兼顧公平,考慮到學習一般但家境不好的學生,幫助其也能順利完成學業。另外,研究生獎助學金的發放方面,目前各高校有采用的是每學年一次性發放,有采用的是每學期發放一次,或者采取按每月發放一次。但從學生的角度,通過調研,他們則認為評獎周期過長,發放不及時,會大大降低其激勵效用。建議獎助學金的發放盡量縮短發放周期,最好能按月發放。
參考文獻:
[1]張林.研究生獎助體系改革論析——以北京大學為例[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5,(04):56-59.
[2]王敏,侯喜林,姚志友.新形勢下研究生獎助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5,(03):58-62.
[3]蔣勇.構建地方普通高校工程碩士“1234全方位立體化”獎助體系——以江蘇理工學院為例[J].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15,(01):94-96.
[4]雷曉鋒,籍征,王文文.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改革背景下的獎助體系改革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06):27-30.
[5]何華偉,楊娜.“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與獎助體系”調查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2014,(01):82-89.
[6]魏紅梅,邱贊.我國研究生獎助制度的政策演變與思考[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4,(03):122-125.
[7]周珗.我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獎助體系:理論探討和策略完善[J].閱江學刊,2014,(04):46-51.
[8]何興.全面收費制背景下研究生獎學金評定制度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44):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