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晨
(長春師范大學 傳媒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
新媒體環境下吉林省高校教學資源整合利用問題探究
孫晨
(長春師范大學 傳媒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摘要]新媒體環境格局的形成催化了教學資源建設理論的變革,資源整合利用的重要性逐漸顯露出來。吉林省高校在教學資源建設的問題集中體現在觀念認識、系統架構、內容體系和管理機制方面,而探尋教學資源整合取向和策略無疑是實現教學資源規范化、優質化、實用性和共享性,完善教學資源建設系統工程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吉林省;高等院校;教學資源
一、新媒體環境下教學資源建設的理念變革
新媒體(New Media)的“新”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新媒體特指除了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外的、近些年發展并被廣泛采用的媒體形態。這個概念是比較寬泛的,也是不斷變化的,不同資料和文獻中的提法不盡相同,從而導致不同專家和學者對新媒體樣態、類型、特質的認識也有所區別。新媒體依托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繼承傳統媒體,緊隨時尚前沿,逐漸成為主流媒體,充斥于社會的各個領域,圍繞于生產與生活中的諸多方面,發揮愈加重要的作用,改變了人們利用媒介的方式和習慣。新媒體潛移默化的作用形成了一個縈繞在人們周圍的環境格局,即新媒體環境。新媒體環境的主體格局體現為技術形態、媒體形態和傳播形態,其主導趨勢為內容共享、渠道匯流、媒體融合。[1]網絡、手機、數字電視是已經得到廣泛認可的三大新媒體平臺,它們構筑了現代人的信息交流空間,在深刻地影響現代教育,對新媒體引發的信息環境和媒體景觀的認識逐步成為現代教育研究的關鍵問題。新媒體環境的媒介優勢為教育教學資源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信息可以輕而易舉地實現交互式流動、爆炸式傳播,數字化的新媒體教育資源對現代教育傳播大有裨益。然而,教學資源建設的問題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完全拋棄現有絕非明智之舉。因此,“整合利用”便成為教學資源建設中的核心問題。
教學資源整合實質上是“使分散、分化和結構形態各異的資源系統中各個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機聯系,融合互補,成為和諧整體的過程。”[2]教育教學資源的整合關系到教育教學資源外在布局和內在結構,是實現教學資源優質化建設的內在動力,是教學資源內涵式發展的有力措施,是提升資源質量、提高資源應用效率、實現資源價值的有效途徑。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建設過程中對資源整合問題的重視是高校教育教學資源建設的有力保障。
二、吉林省高校教學資源建設存在的問題
吉林省是農業大省,也是教育大省,擁有眾多高等院校,科學技術發展相對于經濟發達地區還比較滯后,這直接影響到教育資源的建設。教學資源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觀念認識和指導思想
吉林省高校教學資源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觀念認識和指導思想方面的問題依舊存在。例如,高校教師對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和認識不到位,高校之間對教育信息化的解讀不一致,在教學資源建設過程中存在盲目性、隨意性等問題。有些學校強調知識、忽視技能;有些學校重視硬件投入、忽視軟件開發,重視外在形式、忽視應用效果;有些學校注重數量積累、忽視質量提升。重復的、低質量的、滯后的、短期的、暫時的建設普遍存在,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與教育教學資源建設的標準和價值背道而馳。這種教學資源流于形式主義和功利主義,其基本的教育功能尚難保證,何談應對新媒體環境。
(二)系統架構和平臺建設
高校教學資源建設是繁雜的系統工程,建設發展過程中涉及到技術因素、設計思想、經濟條件、教育觀念等方面的問題。教學媒體資源經歷了由模擬方式到數字方式、由線性表達到非線性表達、由單體結構到系統集成、由單媒體到多媒體、由分散和獨立結構到交匯融合的發展,導致傳統媒體資源建設存在的問題與新媒體環境下教學資源建設要求之間的矛盾。與其他省份相比,吉林省教育平臺數字化起步較晚,且缺乏統一的指導標準。各個院校往往各自為戰,平臺建設凌亂而龐雜,系統構架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開發水平與技術手段處于較低層次,不注重教學效果的反饋,教學資源的效能難以充分發揮,嚴重影響教育教學資源的認可度和應用形象。高校教育資源的系統架構與平臺建設的關鍵在于處理好新媒體功能與傳統教學環境兼容性的問題。應強化信息的融會與反饋交流,減少信息障礙,去除溝通瓶頸,實現教育教學資源的充分交流與廣泛分享。
(三)內容體系和組織結構
高校教學資源建設的一個核心問題是資源內容體系和結構規劃。這關系到教學資源在教學運用過程中的有效性和質量水平。目前,吉林省高校教學資源的數量比較龐大,增長趨勢顯著,但真正符合教學要求、滿足教學實際需求、可獲得優良教學應用效果的優質教學資源內容匱乏,適合知識傳授、學科需求、教師教學需要和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學習等要求的教學資源稀少,其原因在于許多高校在資源庫建設上沒有充分考慮資源的教育性和教學性,只追求數量而不講究質量,只追求完整而不講究特色,資源庫成了學科教案、課件、網絡課程、素材及試題等素材的簡單羅列和堆積,缺乏對知識傳授與學生能力的考慮,缺乏對學科知識信息水平和學生認知能力的考慮,缺乏對學科知識差異與知識銜接的考慮,缺乏對學生接受程度和問題反饋的重視,也缺少對教學效果的評價環節。
(四)資源開發和管理機制
高校教學資源建設及運行過程涉及的保障性條件和要求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教學資源開發利用,一個是教學資源管理機制問題。隨著信息化教育的廣泛開展,數字化教學資源已成為人們學習的主要來源。人們對數字化教學資源認識的不斷深化以及依賴程度的不斷增強,勢必對教學資源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吉林省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學資源建設受到技術和財力的限制較大,教學資源建設和開發缺乏統一的管理機制和指導標準,建設的策略移植性差、通用性差,資源系統之間的融合性差,這對教學資源的運行和效能發揮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專家、學者、資源開發和管理者要對教學資源的開發進行論證、策劃、設計和立項,將其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實質性工作,明確開發思路和建設目的,從整體和大局出發,強調教學資源的質量空間和內涵,形成一套系統的、科學的、順暢的管理機制,從而保證高校教育教學資源建設的順利進行。[2]
三、吉林省高校教學資源整合利用的取向和策略
吉林省高校教學資源整合迫在眉睫。從省內高校教學條件和資源建設的現狀出發,比較可行的教學資源整合策略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教學資源應用觀念的整合利用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術對于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改變了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形成了全新媒體景觀和態勢。[3]新媒體環境格局正悄然變革著人們的意識形態,現代教育觀念正發生著潛移默化的變革,這種變革是深徹的,滲透到教育理念、教學過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等多個方面。在這個變革過程中,教學工具逐步向數字化和網絡化轉型,教師的教學從以往的一對多的講授型到多點互通的交互型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以往的接受型向建構型轉變,教學評價由教師與專家之間的傳統點評模式向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實時模式轉變,教師和學生的雙向持續發展、學習者的自主建構與獨立探究、學習者之間的交流互動與協作探討成為現代信息教育的三大重要特質。在上述變化中,以信息化、數字化、融合化為基本特質的優質教育資源發揮著愈加重要的作用,而整合現有的教育教學資源無疑是現代教育教學資源開發和建設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工作者應當認清教育教學資源整合在現代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對相關領域前沿理論的學習,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細致思考并制定細致的實施方案,在方案施行過程中實時監測和評價,以保證教育教學資源整合有條不紊、富有成效地進行。
(二)教學資源系統平臺的整合利用
高校教學資源系統平臺的整合是教學資源系統有效運轉、功能發揮、效能體現的基礎條件。自2000年起,吉林省內各大高等院校教學資源平臺開始了電子化進程,各校基本具備了獨立的、相對完整的教學資源平臺體系。新媒體環境下,教育教學資源平臺亟待變革,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在這劇烈催化和強大的推動力量中保持冷靜。傳統電子教育資源平臺與現代數字教育資源平臺異構同質,二者都屬于電子信息平臺,基于這些平臺的資源大多可以直接利用或稍加改造便應用到數字化的教學資源平臺中。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教學資源建設過程中不應盲目重建,應研究一套詳盡的鑒定以往教學資源可否在新平臺應用的標準,研究一套行之有效的將傳統模擬電子資源轉換為數字網絡資源的技術方法,使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建設更有成效。例如,磁帶媒體保存的視音頻資源可以通過素材采集和轉碼的方式轉變為數字視音頻資源,膠片、紙質照片保存的資源可以通過掃描的方式轉變為數字,等等。總之,鑒定和轉變是新媒體網絡環境下教育教學資源整合、利用中兩個最為重要的環節,是同質異構資源得以銜接過渡的關鍵所在。
(三)教學資源結構內容的整合利用
高等教育涉及學科多、領域廣、深度大、對實用性要求高,現代教育中的教學資源應具備科學性、合理性、權威性和前瞻性,這對教育教學資源結構內容整合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高等院校教育教學資源結構內容的整合包括兩方面的內涵:一方面指在教育教學資源建設過程中要系統地歸納和梳理資源所涵蓋的內容,制定科學分類標準,刪繁就簡,除掉糟粕,去掉平庸,使教學資源清楚明晰、界定鮮明,這一環節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教育教學資源的優質化;另一方面指在教育教學資源建設過程中將一些主題相同的資源羅列出來以供學習者選擇,并在學習者的學習和反饋過程中區分等級、呈現評價,這一環節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教育教學資源的多樣化。高等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路,深刻理解資源整合中“歸納”與“羅列”雙方面的內涵,權衡并處理好二者的相互關系,從而使所建設的教育教學資源豐富而不失系統、優質而不乏多態。[5]
(四)教學資源文化形態的整合利用
教育的終極目標在于文化滲透,依托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現代教育為新媒體文化的推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隨著以網絡、手機、數字電視為依托的新媒體環境格局的形成,多態媒介、即時互通、文化糅合和開放的態勢已經在人們生活中彌漫開來。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學資源作為高等教育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其體現出的文化形態在教學語境中具有特定的解讀方式,承載著思想和意識等精神層面的意義,凝聚著教育文化靈魂的物質層面,規范著教學活動、制度乃至行為方式和習慣。吉林省經濟的相對薄弱導致文化產業的滯后,教學資源建設功利性明顯而文化內涵較淺,這也恰好為教育教學資源大刀闊斧的革新提供了契機。從高等院校入手,通過資源整合的方式將傳統教育教學資源納入新媒體環境視野,引入新媒體文化形態,不僅可以賦予現有教學資源新型的機制和環境,也能滋養高校教育的文化生命,這是高等教育文化和價值應有的特點。[7]
[參考文獻]
[1]孫寧,孫晨.基于優質教學資源建設的新媒體環境解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3(7):91.
[2]孫寧.新媒體環境下的優質教學資源[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5:117-118.
[3]鐘志賢.信息化教學模式[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63-80.
[4]葉富軍.自主學習,分層教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1-26.
[5]孫寧.優質教學資源建設的要因與取向[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168-171.
[6]羅崇敏.教育的價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8-148.
[7]倪勝利.教育文化論綱[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85-102.
[收稿日期]2016-03-14
[基金項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高教科研課題“新媒體環境下吉林省高校教學資源的優化整合和統籌利用”(JGJX2015D155)。
[作者簡介]孫 晨(1982- ),男,講師,從事數字媒體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602(2016)07-016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