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小學數學趣味性教學
摘要:小學是學生奠定基礎的時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很關鍵,它關系到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和正確學習方法的形成。因此,教師要適應新課標的要求,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為目標,加強趣味教學,吸引學生的興趣,并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以起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趣味;教學
數學這門課本身有些枯燥,要想打造趣味性課堂,提高教學效果,教師采取的教學措施、方法往往是關鍵。現筆者將在教學實踐中的經驗總結如下,以供同行借鑒。
1.1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最大推動力,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教師如果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利用游戲活動來引入教學內容,定能起到提高學生興趣的作用。實踐表明,最初學生對于不同學科都是有同樣的興趣的,只是隨著學習的深入出現了分化,在這其中教師的經驗、知識、能力、教學方法等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很大的,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
1.2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其實很簡單明確,比如說喜歡這個老師,就愿意學他教的這門課,成績也就突出,這是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或是關注而學習,并沒有什么其他的附加條件,而且,這種情況年級越低,表現得越突出,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
1.3小學生思維發展規律。思維是評價小學生智力發展程度的的重要標志,小學階段是小學生思維發展的過渡階段,由最初的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發展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不過,他們的邏輯思維仍直接與感性思維相聯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以數學教學的數數為例,小學生最初學習時更多的是扳著手指頭來數,不過隨著年齡的增大和經驗的增加,這種情況就會逐漸消失。可見,小學生的思維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
教學方法對于教學的成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眾所周知,我國傳統的教學方法弊端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束縛了學生的創造力和能動性。教學方法是一種規范教學過程、教學目標的體系,要求師生共同遵循,象傳統教學方法中的講解法、練習法、示范法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師來完成的,這也嚴重制約了學生能動性的發揮。傳統教學中的這些缺陷已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使得課堂缺乏活力,進而使學生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必須改變這種教學方法,創新課堂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發揮其主動性和積極性。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小學數學教學的模式,并提出了如下要求:小學數學教學應當體現出基礎性、普及性與發展性的統一,使學生對于小學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與基本概念理解掌握;小學數學教學應當體現出數學的價值,也就是學生能學以致用,重點是發揮數學的應用功能,讓學生感覺到學了這門課有用途;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為了達到數學教學的要求目標,教師要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倡導教學方法的多樣性,針對教學的任務和目標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而且在一堂課的過程中可以多種教學方法交替使用,以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是以教授學生數數為例,筆者采用多媒體課件來輔助教學,利用動畫效果展示九只小鳥,飛走了兩只,問還剩下幾只?利用形象的小動物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及注意力,學生感到很新奇,課上聽著也興趣盎然,自覺地參與到教學的過程中去,這不僅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而且也符合新課標倡導的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理念。
打造趣味性課堂需要教師課前精心設計,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實施。其實,趣味性教學寓玩于教,對小學生的吸引力是很大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組織趣味性教學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這一點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尤其重要,有了好奇心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了注意力學生才能學進這門課。小學數學知識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但只要教師能將知識融于趣味游戲之中,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枯燥的數學知識將會變得不再枯燥。
參考文獻
[1]杜雨靈.小學數學教學探微[J].中國教師,2011(S1):31.
[2]閔艷萍.網絡環境下小學數學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22):152~153.
051430石家莊市欒城區柳林屯中心學區寺北柴村小學李書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