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良
《甘肅省會計管理條例》解讀之四
——會計監督
■張巧良
《甘肅省會計管理條例》第四章會計監督共有七條,分別對單位建立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單位接受監督檢查、財政審計稅務等部門開展會計監督工作等方面作出規定。
《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依法對本單位的經濟業務事項進行會計監督,對違反會計法律法規和國家統一會計準則制度規定的會計事項有權制止、拒絕辦理或者按照職權予以糾正。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對違法違規的會計事項制止無效時,應當向本單位負責人書面報告;單位負責人應當自收到書面報告之日起七個工作日內作出處理或者提出書面處理意見。”
本條規定強調,會計核算應依據適用的會計準則和財務制度,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對單位的經濟業務的合法性、合規性負有直接的監督權力與責任;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經濟業務的合法性與合規性負有領導責任,單位負責人應支持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履行其監督職責;當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履行監督權力受阻時,應當書面告知所在單位負責人,單位負責人應在自收到書面報告之日起七個工作日內作出處理或者提出書面處理意見。
單位負責人應認識到,內部會計監督是一種微觀層面的監督形式,是內部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以及企業經營管理者對單位的會計工作、會計資料及其所反映的經濟活動、經營成果等各方面進行核算監督和制度監督;會計監督是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確保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及單位經營管理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避免或降低風險,提高經營管理效率和效果的重要途徑。
《條例》第二十四條和第二十九條強調的是對會計工作的社會監督。其中,第二十四條規定:“單位委托有相關資質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的,應當如實提供會計資料和有關情況,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或者示意注冊會計師及其所在會計事務所出具不實或者不當的審計報告。”第二十九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審計、監察等部門檢舉會計違法行為。收到檢舉的部門應當依法及時處理或者移送有關部門處理,不得泄露檢舉人的姓名等信息和檢舉材料。”
社會監督包括法定監督和非法定監督兩種類型:法定監督主要是由注冊會計師依法實施的監督,監督目標由審計準則來設定;非法定監督的典型表現是群眾監督,任何單位和個人對違反法律法規和會計準則財務制度規定的行為,有權進行檢舉。單位委托有相關資質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的,單位負責人、會計機構及會計從業人員應當認真配合審計人員的工作,不得影響審計人員的獨立性,確保審計報告的客觀公正性。
《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應當建立健全會計監督制度,依法對單位事項進行監督檢查。”第二十六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審計、稅務、金融監管等部門應當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對有關單位的會計資料進行監督檢查。”第二十七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審計、稅務、金融監管等部門依法對單位會計資料實施監督檢查后。應當出具檢查結論。檢查結論能夠滿足其他監督檢查部門履行本部門職責需要的,其他監督檢查部門應當加以利用,避免重復檢查。”
以上三條規定針對的是國家監督也稱政府監督,也是一種外部監督,主要是指政府部門代表國家對各單位和單位中相關人員的會計行為實施的監督檢查,以及對發現的違法會計行為實施行政處罰。這是中國經濟監督體系的一個重要方面,它與單位內部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實行的會計監督是相輔相成的。
政府會計監督是以政府法定機構為監督主體所實施的宏觀監督,包括財政監督、審計監督及稅務監督等幾種類型。財政監督是財政部及地方政府各級財政(廳、局)依法對企業會計活動所實施的監督,是最主要的國家監督形式;審計監督是指國家審計機關或政府審計機構依法對企業財政收支或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實施的監督;稅務監督是由國家稅務機關依照稅收征收管理法的規定,對企業的會計資料進行監督檢查。
會計監督是會計的基本職能之一,是我國經濟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發揮會計監督職能,不僅可以維護財經紀律和社會經濟秩序,對健全會計基礎工作、建立規范的會計工作秩序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信息:蘭州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責任校對: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