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凱
關于無形資產評估方法的思考
■張鵬凱
隨著市場經濟與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無形資產在企業資產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大。無形資產評估使用的傳統方法已不能滿足新形勢下無形資產評估的需要,本文結合無形資產的特點,對無形資產的傳統評估方法進行評析,并提出了改進方法。
無形資產資產評估成本與收益法
隨著市場經濟與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無形資產在企事業單位資產構成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大。比如知名的微軟公司,在公司資產構成中,有形資產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微軟公司的市值卻是美國三大汽車巨頭公司市值的總和,原因就是公司無形資產比重較大。我國資產評估事業較國外發達國家相比起步較晚,發展時間較短,目前還處于借鑒國外發達國家資產評估傳統方法階段。資產評估傳統方法對有形資產的評估較適用,但用于評估無形資產時,傳統的成本法、收益法、市場法就暴露出不適應的地方,因此結合無形資產的特點對無形資產評估方法進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采用我國08年頒布的《資產評估準側——無形資產》中對無形資產的定義,無形資產是指由特定主體擁有或控制的,不具有實物形態,能持續發揮作用且能為特定主體帶來經濟效益的資源。
無形資產與有形資產相比,主要具有以下特點:(1)非實體性。非實體性是無形資產與有形資產最大的區別,無形資產的價值主要取決于無形資產要素的貢獻。無形資產非實體性的特點也決定了當使用成本法對無形資產價值評估時,一般只需要考慮無形損耗,不需要考慮有形損耗;(2)排他性。排他性指只有當無形資產是被特定的主體排他擁有時,才有可能為主體帶來超額收益,否則主體只能獲得平均利潤。對無形資產評估時,應注意只有具有排他性的無形資產才有評估價值的必要;(3)收益的不穩定性。無形資產未來獲取收益的能力與有形資產相比是不穩定的。在采用收益法評估無形資產時,不宜使用收益不變的無形資產價值評估公式,因為收益不變模型沒有考慮時間價值。
(一)無形資產評估成本法
1.無形資產評估成本法概述。無形資產評估成本法的思路是以無形資產的重置成本作為對無形資產評估的依據。成本法評估的基本公式:無形資產評估值=無形資產重置成本×成新率。
無形資產的重置成本是指在評估當時條件下重新購置或者創造這項全新的無形資產所耗費的貨幣總額。按照企業無形資產的來源不同,將企業無形資產劃分為自創與外購無形資產,不同的無形資產評估方式是不同的。自創無形資產的重置成本是由創制這項無形資產所耗費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費用組成。在實務中,對自創無形資產的重置成本估算主要有核算法與倍加系數法。外購無形資產的重置成本包括購買價與購置費用。在實務中,對外購無形資產的重置成本估算主要是物價指數法。
成本法的優點主要表現在:(1)無形資產評估成本法充分考慮了待估無形資產消耗的企業資產,評估的結果更公平、合理;(2)成本法在對單項無形資產和特定用途無形資產評估時,表現出較好的效果;(3)當不易估計待估無形資產未來收益或難以找到合適的市場參照物的情況下,成本法亦可以順利地使用;(4)在成本法下評估企業無形資產有利于企業無形資產的保值。
2.無形資產評估成本法的局限性。無形資產評估成本法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對無形資產成本的確認問題,成本法下無形資產成本的確認需要滿足兩個條件:(1)能夠計量;(2)能夠識別。首先,無形資產的歷史成本具有弱對應性與不完整性等特點,所以通過調整歷史成本來評估無形資產的現值是不合理的。比如當對版權或著作權評估時,如果直接通過計算創作人員的工資和創作所耗費時間來評估版權或著作權,顯然是不合理的。因為創作主要是腦力的活勞動消耗,工資與耗費時間不能體現活勞動的消耗。再次,無形資產的成新率較難確定。對成新率的確定目前多采用專家鑒定法與剩余經濟壽命預測法,但是都沒能很好地解決在確定成新率時主觀判斷的影響。最后,在實務中,無形資產的價值取決于滿足他人需要的效用,而不是待估無形資產投入的成本。投入成本很大的無形資產不一定會帶來很好的收益,投入資本很小的無形資產不一定不會帶來很好的收益。比如當對商標進行評估時,商標的注冊登記費、設計費等是很低的,如果以此為成本對商標進行評估,顯然是不合理的。
(二)無形資產評估市場法
1.無形資產評估市場法概述。無形資產評估市場法的思路是通過市場調研,在市場上的交易實例中選擇一個或幾個與待估無形資產類似的實例作為對比對象,然后分析比較對象與待估資產在成交時間、成交價格等因素之間的差異,進行對比調整來評估待估無形資產價值的方法。如果在市場交易實例中有與待估無形資產完全相同的交易實例,可以直接以交易實例的價格作為待估無形資產的價值。市場法評估的基本公式為:評估價值=市場交易參照物價格±待估資產與參照物之間的差額。
無形資產評估市場法的優點主要表現在:(1)市場法評估可以比較客觀地反映待估無形資產目前在市場上的情況,評估所用參數與指標技能均直接從市場上獲得;(2)運用成本法評估所得評估值更能反映市場實際價格,評估所得結果更易于被雙方理解和接受。
2.無形資產評估市場法的局限性。市場法使用的基本前提包括:(1)一個市場機制健全、市場發育成熟、市場交易活躍的目標市場;(2)用于對待估無形資產與交易實例比較的指標均可以準確獲得并可信。在市場經濟發育較成熟的發達國家,比如美國、日本、德國等,市場數據是充分的、可獲得的,而在市場經濟發育不成熟的發展中國家,市場數據較少、可靠性較差。實務中,對交易實例有關交易數據的取得還很困難,有時甚至是無法得到的。即使得到了,對包括時間因素、地域因素、功能因素、市場因素、交易數量因素、價格因素在內的各種影響因素的調整,也是缺乏標準的,無法進行量化的估算,主觀認識的影響依然很大,這必然影響評估的準確性。比如,當某地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發生與待估無形資產類似的交易實例時,無形資產評估市場法就會失效。從這個角度看,我國目前市場經濟發育不成熟、市場數據較難獲得與調整,這成為阻礙市場法發展的一個瓶頸。
(三)無形資產評估收益法
1.無形資產評估收益法概述。無形資產評估收益法的思路是將無形資產在剩余使用年限內每年的收益額通過一定的折現率折現,然后將折現值加總求得無形資產的價值的方法。收益法評估的基本公式為:

其中,K——無形資產分成率;
r——折現率;
Rt——第t年使用無形資產帶來的收益。收益法下對超額收益額的確定,目前使用較為廣泛的是分成率法,因為按照分成率支付可以使技術的收益與技術實施后實際利益獲得掛鉤,能夠較好地體現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原則。實務中,如果按照銷售收入分成,那么分成率一般為1%-5%;如果按照銷售利潤分成,那么分成率一般為5%~30%。
采用收益法評估的主要優點表現在:(1)基本上不需要考慮待估無形資產的歷史成本,從而削弱了無形資產歷史成本的弱對應性對無形資產評估的影響,當成本和收益相關性弱時,收益法也能評估無形資產;(2)理論上說,收益法在評估時以資產的預期獲利能力為依據,借助折現率做調節工具,進而估算待估無形資產現時價值的思路是合理的。評估結果也能夠比較真實、客觀地反映待估無形資產的未來獲利能力,說服力較強;(3)當采用收益法時,評估者是站在買者(或受讓方)的立場來確定各項指標的權重與賦值,評估的結果往往對無形資產的受讓方較為有利。
2.無形資產評估收益法的局限性。收益法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對折現率、收益年限、資產未來收益的確定上。因為從本質上說,在收益法下對折現率、收益年限、未來收益的確定是建立在對未來的預期上,并不是實際發生的情況,對未來的預測帶有隨意性,主觀因素影響較大。資產評估師對參數預測的主觀態度會影響評估的結果,特別是在科學技術水平日新月異的今天,對未來的預測表現出更大的不確定性。比如,當一項新的、更先進、更經濟的科技產品出現,那么原來的無形資產就將立刻失去價值;當人們的愛好隨著流行趨勢轉變時,待估無形資產很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丟失市場,失去價值。所以,收益法雖然理論思路合理,評估結果有說服力,但是還需要改進。
成本與收益法的思路是將歷史成本與未來超額收益同時折現并求和,然后減去功能性貶值與經濟性貶值,所得結果為待估無形資產評估值的方法。具體計算公式為:無形資產評估值=歷史成本折現值+超額預期收益折現值-功能性貶值-經濟性貶值。
公式中的歷史成本折現值是指待估無形資產的歷史成本在評估日的折現值。當待估無形資產的歷史成本較易獲取時,可根據待估無形資產的歷史成本,按一定的折現率折現為評估日的成本;如果評估日待估無形資產的歷史成本不易或不可獲得時,則用完全重置成本代替。公式中的超額預期收益折現值是指按照收益法的計算方法,對待估無形資產的未來收益進行估算。公式中的功能性貶值是指由于技術進步引起的資產功能相對落后而造成的資產價值損失。比如當一種更新的、更先進的、更經濟的技術出現時,這個新的無形資產就會替代待估無形資產,此時使用待估無形資產將變得無利可圖,即待估無形資產的價值消失。無形資產功能性貶值的基本計算公式分以下兩種情況:
(1)當新的無形資產在生產產品時使成本節省,即待估無形資產生產成本的超支額較易測定,則可采用如下計算公式:待估無形資產功能性貶值=功能性貶值無形資產生產成本超支額×剩余使用年限的年金現值系數。
(2)當新的無形資產使用后,由于產品質量提高導致企業利潤增加時,并且企業年利潤的增長額,即待估無形資產產品利潤的丟失額較易測定,則可以采用如下計算公式:待估無形資產功能性貶值=功能性貶值無形資產產品利潤丟失額×剩余使用年限的年金現值系數。
公式中的經濟性貶值是指由于外部環境的變化而引起的無形資產閑置、無形資產收益下降造成的價值損失。比如當企業掌握的某一項無形資產對應商品的銷售量突然大幅下降時(例如受到政府宏觀調控、通貨膨脹、利率上升、原材料供應驟減等因素影響),企業所掌握的這項無形資產就面臨經濟性貶值,有時甚至從此失去價值。
成本與收益法是在對傳統成本法與收益法優缺點分析的基礎上,綜合成本法與收益法的各自特點改造而成。成本與收益法從理論上說,適用于大多數較易獲得歷史數據與預期未來收益的無形資產的評估。對歷史成本與超額預收益進行折現,可以兼顧歷史與未來對待估無形資產價值的影響,避免在傳統成本法與收益法下,只關注成本或收益這一個方面的弊端,盡量做到兼顧、合理。當對商譽進行評估時,成本與收益法也是適合的。但對無形資產使用權的轉讓進行評估時,成本收益法是有缺陷的,因為成本收益法站在出讓者的立場對無形資產進行評估,評估的結果不易為受讓方所接受。
[1]宋傳聯,閆大柱,于洪.資產評估理論與實務〔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2]賈亮,張文杰.無形資產評估方法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6.
[3]成文.無形資產評估的難題及化解之策〔J〕.現代商業,2010(20).
[4]鄭剛,劉婉.關于無形資產評估方法的探討〔J〕.商場現代化,2005(23).
[5]職強軍.無形資產評估的特點及方法研究〔J〕.中州煤炭,2005(4).
[6]曾雄,黃曦霈.無形資產評估的理論探索〔J〕.商場現代化,2010(22).
[7]陳守忠.無形資產評估方法探討〔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4(8).
[8]劉然.無形資產評估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證券期貨,2010(8).
◇作者信息:長安大學計劃財務處
◇責任編輯:焦巖
◇責任校對:焦巖
F231.3
A
1004-6070(2016)04-00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