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豐
(鞍山師范學院 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遼寧 鞍山 114007)
?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整體性探析
劉艷豐
(鞍山師范學院 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遼寧 鞍山 114007)
[摘要]黨的十八大報告確立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它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的集中闡述,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執政興國的整體性思維。本文從整體性研究視角出發,分析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整體性的理論淵源,揭示了總體布局的整體性表現,論述了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整體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整體性;科學發展觀
黨的十八大報告從發展全局視角,確立了“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這是黨在實踐中對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規律認識不斷深化的結果,彰顯了黨的理論智慧和執政能力,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執政興國的整體性思維。
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整體性的理論溯源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從整體上把握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問題,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發展的整體性思想。
從整體上把握人類社會歷史是唯物史觀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馬克思主義研究社會發展的方法之一。馬克思認為,“社會不是由個人組成的;它表現為這些個人所具有的聯系和關系的總和”[1];社會并不是舊唯物主義者所認為的個人和其全部生活條件的簡單機械相加,而是“一切關系在其中同時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會機體”[2]。社會整體性根源于實踐的整體性,人類的“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3]。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從物質生產實踐出發,揭示了社會歷史發展的整體性,分析了社會有機體的主要內容及其內在關系。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進一步揭示了社會的本質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經濟、政治、思想、道德等各種社會關系組成的有機體。
馬克思主義除了論述社會的整體性特征之外,還分析了社會運行機制所具有的整體性特征。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發展具有總體性和協調性的要求。社會作為各種因素構成的有機整體,與其構成因素密不可分、有機統一,社會的屬性和功能是其組成部分按一定方式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所造成的;同時,社會的運行又制約、支配和創造其組成部分。因此,社會發展必須強調各組成部分、各構成要素間通盤考慮、總體規劃和協調發展,片面推動社會某一方面或局部的發展不能帶來社會的整體發展。
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的整體性思想,揭示了社會具有系統性特征,其發展具有整體性規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的整體性思想與中國實踐的創新與發展,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五個方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行統籌規劃、綜合平衡,充分體現了社會發展的總體性和協調性。
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整體性表現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任務劃分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五大方面,其發展道路是整體、一體化的推進,具有鮮明的整體協調性。五大方面的建設作為總體布局的組成部分和構成要素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五大方面中,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障,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第一,經濟建設是推進總體布局的中心任務。社會進步的決定力量是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發展的第一要務是經濟發展和物質財富的增加。只有加快推進經濟建設,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為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四個方面的建設奠定強大的物質基礎。第二,政治建設是制度保證。推進政治文明建設,擴大民主和加強法制建設,能夠切實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和良好的社會秩序,從而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其他四個方面的建設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和群眾基礎。第三,文化建設是靈魂和動力。大力推進文化建設,進一步提升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提高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從而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第四,加強社會建設,推動社會和諧是重要條件。加強民生建設,妥善處理社會矛盾和協調各方面的利益,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能夠為其他四個方面的建設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最后,生態建設是基礎和前提。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面向自然的物質生產實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推進生態建設、節約資源、改善環境是推進其他四個方面建設和實現中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沒有健康的生態環境,社會發展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只有各個方面協調發展、全面推進,才能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可持續發展。“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深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強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五大方面建設協調發展,形成全面推進的健康發展格局,為在實踐中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開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
三、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整體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
科學發展觀體現了社會發展的整體性精神,它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核心是以人為本,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要進一步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將其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
(一)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
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以人為本”。人在實踐活動中促進自身發展的同時推動了社會的進步,社會有機體系統的運動發展取決于人的實踐活動的整體性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歸根結底要依靠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因此,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要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發揮其首創精神。首先,堅持以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和歸宿,做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將執政為民、立黨為公的執政理念貫徹到總體布局的各方面建設之中。其次,要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發揮人民群眾的社會動力作用,積極建立人才激勵機制,為每個人的個性解放、能力發揮和主體素質提升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為人才的脫穎而出創建廣闊的平臺,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第三,切實推進民生建設,建立公平公正的社會保障機制和社會服務機制,尤其是保障弱勢群體的社會權益,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切實實現社會的公平和正義。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既是社會的主體,也是社會的目的。總體布局的推進離不開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發揮,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其應有的價值追求。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要充分認識到人和社會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堅持將人民群眾的主體性作用滲透到總體布局中的每個子系統和要素之中,從而實現人的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的有機統一。
(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圍繞經濟建設的中心地位,科學發展觀提出了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持續性要求,拓展了發展的內涵。“五位一體”總布局堅持社會要素與社會有機系統發展的統一性,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一體化發展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化了科學發展觀關于發展的整體性認識。然而,“五位一體”的社會主義總布局并不意味著經濟建設退居次要地位,更不是否定經濟建設。它堅持經濟發展與社會全面發展的有機統一,是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發展格局。推動“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必須明確,經濟發展雖然不是發展的全部內涵,卻是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沒有經濟發展,就不可能有政治、文化和社會的發展變化,也不會有生態文明建設。只有抓好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使社會主義物質文明達到高度發達水平,才能構建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穩定與可持續發展的堅實物質基礎。從社會發展程度來看,我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仍然是落后的社會生產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之間的矛盾。我國現階段發展最核心、最基本的內容是物質財富的增長。物質財富的快速增長關系到其他各方面協調發展的社會目標的實現。因此,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核心內容。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必須建立在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礎上,必須明確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辯證關系:一方面,不能因為強調社會發展的全面性,而否定經濟發展在發展中的基礎地位,脫離經濟建設,盲目搞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方面的建設;另一方面,也不能陷入經濟單向發展的誤區,將經濟發展等同于社會發展,以犧牲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和諧和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必須把全面協調可持續和統籌兼顧作為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實現發展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警惕“經濟決定論”和“以物為本”的發展陷阱,形成全方位和綜合性的發展評價機制。
(三)妥善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體現了我黨執政新理念和大智慧。自然屬性是人的第一屬性,人類本身是地球生態系統長期進化和發展的產物,人和人類社會必然要受到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的制約。社會進步與人的發展必須建立在人、社會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因此,“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要注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將其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首先,尊重自然,樹立人與自然平等的理念。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是宇宙間相對平等、相互獨立、彼此制約的兩大系統。自然生態構成了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的客觀物質環境,推動“五位一體”布局要改變過去人類中心主義的錯誤觀念,實現人與自然的平等相處、和諧共生,不能為了人的生產生活的改善而隨意踐踏自然、掠奪自然。尊重自然的關鍵是社會發展要破除“資本的邏輯”,樹立“民生邏輯”,充分尊重人的環境權益,不能為了獲取最大利潤而不惜破壞環境,要把建設生態文明與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結合起來。其次,順應自然。自然生態系統作為與人類社會的異質系統,有其內在的屬性和規律,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人可以利用自然規律,但不能違背和消滅自然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要按照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進行,遵循自然規律,否則將使生態環境惡化,遭受自然的抱復。最后,要保護自然,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中國的發展面臨著全球能源緊張和環境破壞的國際挑戰,資源短缺和環境脆弱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硬約束和瓶頸。然而,中國目前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高速發展的關鍵時期,社會發展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是無法回避的。因此,推動“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必須落實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積極改善生態環境、節約和保護自然資源,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做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改善相統一。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0.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3.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Analysis of the Integrality of the “Five-in-One” Overall Plan Layout
LIU Yan-feng
(College of Mathematics & Information Science, 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Anshan Liaoning 114007, China)
Abstract:The report to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ensures the five-in-one overall plan layout, which elaborates on a new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fully embodies the integrality of CPC in governing and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olistic theory origin of the five-in-one overall layout, presents the integrality and discusses to implement the five-in-one overall layout with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Key word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five-in-one” overall layout; integrity;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602(2016)03-0031-03
[作者簡介]劉艷豐(1979- ),女,講師,碩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廳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家校合作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L14BSZ026);鞍山師范學院校級學生工作專項課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建設研究”(15xszx03)。
[收稿日期]2015-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