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春艷(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江蘇泰州225300)
?
論中國學前教育對茶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龔春艷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江蘇泰州225300)
摘要:茶文化是我國的古典文化,但隨著人們生活腳步的加快,茶文化發展至今逐漸被世人遺忘,為加深中國人對茶文化的認識,了解其內涵,使這一文化繼續傳承與弘揚下去,我們有必要對中國茶文化進行宣傳與學習。本文以學前教育為切入點,使學齡前兒童學習茶文化,了解茶文化對學齡前兒童的引領作用。
關鍵詞:學前教育;茶文化;傳承
茶從產生至今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在這幾千年的歷史當中,茶因其味甘苦、其法精細而與中國的儒釋道精神相吻合,逐漸被賦予了內涵,茶文化也因此誕生。茶最初在上層貴族階層之間興起,發展至唐代已步入尋常百姓家,成為大眾飲品。宋承唐志,中國茶文化到了極盛時期。在近現代因戰爭原因,中國茶文化曾一段時間處于低迷時期。如今進入二十一世紀,科技的迅猛發展,快餐文化的流行,使人們難以慢下腳步,茶文化的精髓更是被人們淡忘。在步入小學之前的這一年齡段是孩子培養學習興趣的最佳時期,這段期間讓孩子接觸茶文化,使其對這一文化產生興趣,對我國未來茶文化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
1.1茶文化的內涵
夏商周時期茶葉就已經出現在華夏這片土地上,在其被人們接受過程中,因其特性從而被賦予深刻的內涵。究其內涵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1.1.1平和中庸的儒家精神[1]。茶事過程最講求心性,從煮茶開始就不急不躁,放緩速度,享受泡茶的過程,心平則氣順,氣順則心明,飲茶時也是淺酌慢飲,體會茶中散發出的甘甜清香,人的心性得到修煉。
1.1.2順應自然的道家精神。順應自然指的是與自然和諧相處。種茶因選山陽之面,樹蔭之下,避免潮濕,避免久曝于陽光之下,采茶當選時期,主要應挑器具,鐘乳石之水為上水,山澗溪水為中水,井水為下水,由此方能不破壞茶之本性。茶葉從種植時的選址到泡茶用的工具都是對自然的順應。
1.1.3頓悟內省的佛道精神。禪宗文化歷來崇尚打坐頓悟一法,山林古剎,一間禪房,僧人坐在蒲團上靜心打坐,反省自身,參悟禪道。茶因其靜心凝神的功效而被視為僧人的飲品,也使得茶被賦予了佛教文化的內涵[2]。
1.2茶文化的功能
通過對茶葉內涵的分析,茶文化的功能也逐漸明晰。對于茶文化本身而言,它不僅作為文化的本身,同時也成為了文化的載體[3]。茶文化承載著我國的儒釋道三家文化,同時也與其他文化有關聯,如隱士文化。對于其外部而言,也就是對于中華兒女而言,茶文化對規范我們的行為習慣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能使我們換種思維方式想問題。
2.1精神的培養與繼承
中國茶文化的精神主要包括“和”與“靜”。“和”指平和與和氣,在人與人之間就是對禮的一種把握,是一種對人謙和的態度,注重人與人之間的禮儀,勿傷和氣。“靜”指平靜,是一種心靈上的平靜,遇事不驕不躁,泰然處之。學齡前這段時期是對兒童三觀啟蒙的一個時期,無論是國外的童話故事還是國內的英雄動畫片,都是在為孩子打下一個養成正確三觀的基礎。在這段時間讓孩子接觸茶文化,讓其大致了解其中的精神內涵,也就相當于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了一個處事心態的種子,讓其未來有個良好的心態。
2.2行為的規范與約束
茶文化中的中庸思想講求凡事有度,過猶則不及,茶韻中有“清”這一說法,“清”指清澈、透凈,于做人做事這一方面說,則是指為人做事正直,因此茶韻中“清”這一點則可教會兒童做人應光明。對學齡前兒童進行茶文化的學習會讓他們在今后的處事過程中掌握好一定分寸,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定的約束作用。
2.3知識的學習與豐富
茶文化中包含的知識包羅萬象,就其表面來說茶葉的種植與采摘就涉及了中國的地理與天文法知識,泡茶與飲茶的過程就包含了審美的選擇。拋開其表層,茶文化的內涵豐富,中國其他的古典文化都與茶文化或多或少地有聯系。讓學齡前兒童了解茶文化也就是讓孩子先接觸了中國古典文化,讓其產生興趣,對孩子知識的豐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學齡前兒童的不教育不是指不學習知識,而是指不以課堂為主學習知識。因為在這一階段的孩子心智尚未發育到可以做到靜止不動地聽老師上課的程度,大多數孩子在這一階段依舊是愛動,這一階段主要是激發孩子的潛力、培養孩子的興趣,釋放孩子的天性。因此在對其進行茶文化的學習中我們應該結合孩子的需求來制定相應策略。
3.1以游戲為主體,激發幼兒主動學習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因而游戲是孩子們都非常喜愛的一種活動,其自主性滿足了孩子們愛動的心性[4],也是學前教育者在教育學齡前兒童時經常使用的方法。游戲不僅僅能集中孩子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同時也能帶動學習氛圍,激發孩子們的想象力。在傳播茶文化的過程中,教育者可以通過游戲遷移性地給孩子普及茶文化知識,一張一弛,孩子們對知識的掌握也會更加明晰明了。例如,若教育者想讓孩子們了解一些茶葉的功效,則可以安排一個老鷹抓小雞的游戲方式,每個參與游戲當小雞的小朋友分別代表一種茶葉,并且告知該茶葉的功效,教育者當老鷹,每次抓一個小雞,當小雞被抓住時,則由教育者把關,只有當孩子們說對茶葉的功效時該小雞才能被“釋放”,被釋放的小雞則站在排頭充當保護者。游戲的參與人數應根據孩子的掌握程度與學習程度來定。這樣在游戲過程當中孩子不僅學到了有關茶葉功效的知識,同時也不會感到枯燥無味。
3.2以動畫為輔助,培養兒童學習興趣
動畫片因其多彩的畫面,美好的結局等原因吸引著孩子們,我們經常能發現一個奇怪的問題,小孩子們都愛動、愛玩,往往在一件靜止的事情上不會有太長時間注意力的停留,但一旦播放動畫片給孩子看,孩子在動畫片上停留的注意力往往是其他事物的幾倍,甚至是幾十倍。同時孩子看完動畫片之后對動畫片里的情節和內容往往有很深的印象,并且特別容易受片中他們崇拜者的影響。孩子的模仿力極佳,也很容易受影響,所以動畫片對孩子的影響很大。例如《圍棋少年》,這是一部傳播中國圍棋的動畫片,當時因其激動人心的故事情節影響中國很多兒童,也對中國的圍棋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同樣中國的寓言故事也是通過動畫片的方式進行傳播,如掩耳盜鈴、龜兔賽跑等。為了讓學齡前兒童對中國的茶文化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可以制作一部與茶葉有關的動畫片,其內容必須真實可靠,涉及茶葉的種植,茶葉的煮泡以及茶文化中的儒釋道精神,并且富有故事性才能對茶文化的傳播起到積極的作用。
3.3以實踐為基礎,展現幼兒學習成果
實踐是對知識的運用,教育者可以在實踐中發現孩子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樣在實踐中孩子們也能學習到知識。實踐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茶道實踐,另一類是茶理的實踐。因兒童的心理成熟還未到一定程度,茶道實踐這一環節可以適當選擇模擬性實踐的方式。
首先,茶道的實踐,在之前的游戲環節和動畫片中可以涉及茶葉的煮泡問題,其中包括茶具的選擇、泡茶水的選擇、以及泡茶的方法和步驟。但是,對于學齡前兒童來說,模擬性實踐中對何種茶葉必須以何種方式煮泡這類的問題不需太嚴格,可寬松處理,主要讓孩子們感受泡茶時的心境。因而在實踐環境的布置上則相反,要盡可能地安靜與規范,讓孩子們在模擬性實踐中感受泡茶帶來的神秘感。
其次,茶理的實踐,這一實踐比起茶道的實踐來說更加不好捉摸,它不像茶道是動作上的實踐,茶理是在為人處世當中,同時也需要潛移默化的,每個孩子的接受程度不同,對這一道理的理解也會不同,所以這一實踐在短時期內是看不到效果的,必須由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孩子們在做人做事中的變化,觀察這種變化是否是預期的變化,是否與茶文化的內涵同道而行。
3.4以學校家庭為保障,提高幼兒學習可能性
影響孩子成長有四大要素:家庭,學校,同齡伙伴,大眾媒體。其中家庭必備放在第一位。家庭環境也是孩子成長道路上重要的一環,孩子在家庭中成長,父母的言行舉止深刻影響著孩子的一言一行。因此茶文化是否能夠成功地傳承在很大一定程度上要看孩子的家庭。在茶文化的傳播這一方面,家長也應行動起來。第一,家長可以在家中帶著孩子們泡茶,這也是實踐操作的一種,讓孩子們更進一步地了解各種茶葉的屬性和泡茶的方法。第二,家長可以和孩子們采取講故事的形式講講茶葉與中國文化的關系,例如,可以將為人正直與茶葉結合,讓孩子能更直觀地感受茶文化的內涵。第三,孩子成長過程中犯錯時,家長要及時糾正并與孩子講道理,在孩子做得對時也應夸贊孩子,并且告訴孩子做得對的原因。家庭的大力支持才能使茶文化的傳播更有效力。
茶文化是我國古典文化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類,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是中國人為人處世的百科書,在其傳播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問題。作為中華文化的傳人,我們也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喚醒部分人的文化傳承意識。孩子是祖國的未來,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在學前教育中推廣茶文化,激發孩子們對茶文化的興趣,認識茶文化,無論是對中國傳統文化還是對孩子未來的成長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魯鳴皋,鄢來香.淺析陸羽《茶經》和諧思想及其現代價值[J].農業考古, 2008(02):241-243.
[2]孫長龍.談陸羽《茶經》的儒學思想[J].福建茶葉,2015(5):67-68.
[3]蔡雪妹.酒香·茶韻·禪趣——試論中國古典詩歌的“三味”[J].福建師范大學清分校學報, 2005(01):79-82.
[4]馬金詳.論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價值[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1999 (02):56-58.
作者簡介:龔春艷(1982-),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學前教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