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康妮(海南醫學院外語部,海南海口570100)
?
等效翻譯視角下對陸羽《茶經》譯本語言的解讀
王康妮
(海南醫學院外語部,海南海口570100)
摘要:自人們開始翻譯行為以來,翻譯的“等效性”一直以來都是各個歷史時期、各個國家的譯者綱領性原則,是翻譯人員畢生追求的目標。等效的概念就在于以文章效果為核心,讓讀者在閱讀不同文字的過程中,不至形成思想流失。我國陸羽所撰《茶經》對于中國茶文化在西方傳播與推廣有著極大的價值。本文以等效翻譯為視角,著重研究了中英譯者所譯《茶經》的各項差異,并且就中英譯本的整體翻譯展開評價,旨在我國的茶典籍翻譯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推動我國茶文化進一步有效發展。
關鍵詞:等效翻譯;陸羽;茶經;翻譯
最近幾年,深化我國文化的戰略輸出已然成為國家重要的發展戰略之一。其中,我國的茶文化長時間以來就深受國內外民眾的喜愛,可以說,茶文化正是我國文化的一個代表。其充分融入了儒、道、釋思想,無論是技法抑或茶葉的產生,都展示出了一種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故而,茶文化外譯工作必須要更加體現我國文化的普遍性,對提高我國文化的全球性影響有著實質性意義。陸羽撰寫的《茶經》是世界茶學史上的不朽巨著,能夠充分展現中國茶文化的精髓,其譯介水平的優劣將對茶文化的世界推廣有著深遠的價值。
根據等效翻譯視角論的原則,翻譯行為絕非單純地受制于原文至譯文簡單傳遞轉換,而必須是所翻譯的譯文充分被閱讀者所接受,其所譯信息被閱讀者吸取之后,這個翻譯的行為過程方可完成。所謂等效翻譯視角,要求翻譯人員必須在最大程度上權衡原文與譯作人員之間的接受程度[1]。由此可見,翻譯人員首先一定要清晰地明白原文讀者所具有的語言風格,無論是原文的傳統文化、歷史背景等各要素會對讀者形成什么樣的影響。做到這一點,就需要翻譯人員要準確體會原文的語言及文化,真正了解原文的內涵,力圖在譯文上可以收獲和原文讀者基本相同的認知與信息。另外,翻譯人員還需要認真的觀察譯語讀者,將自身的位置設定成“第二作者”上,充分應用自身對于母語的語感、譯文語言的文化背景與思維方式實施較為細致的掌握,力圖能夠譯出在原文基礎上對讀者形成一致的閱讀感受[2]。
等效視角下的翻譯效果對等屬于綜合關系,在充分體現譯者語言能力的同時,還對譯者提出了許多必要的藝術文化素養條件。故而,翻譯人員的譯文主旨就在于極力縮減差異,盡量貼近原文。
Francis Ross Carpenter譯本是流通較廣的《茶經》譯本之一,然而這個版本在許多橋段都對原文存在比較嚴重的誤解,這也進一步使得在等效翻譯的原則上出現了很多概念意義上曲解。
例如,作者如在“之器”中對風爐上刻字有如下描述:Li for fire,Xun for wind and Kan for water;Carpenter譯:Sun rules the wind,1i rules the fire and k’an rules the water.原文為:巽主風,離主火,坎主水。
不難看出,原文“主”為動詞,有“表示”的含義。這句話連上來,就是關系識別的過程,“主”的前后:巽與風、離與火、坎與水的關系是識別與被識別關系,第一個譯文明顯忽略了謂語動詞。然而,只要從語句的結構能夠發現,該譯文所去掉的是be這一動詞,所以也可以解釋為關系過程,傳達了“之器”的概念。
Carpenter用“rules”表示動詞,體現出的是一種物質環節,原文前后關系出現了變化,把“之器”中原文所指的中國傳統文化八卦符號解釋成為了具備行動能力的概念,這也就直接使得對原文概念出現誤解,進一步讓外國讀者在學習“八卦文化”中徒增不必要的難度。
在翻譯“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又次”上,姜譯:Hierarchically,the tea bowls manufactured from Yuezhou in Zhejian are best in quality far superior to those from Dingzhou in Shanxi and Wuzhou in Zhejian. Bowls made from Yuezhou in Hunan Are preferred over those from Shouzhou Anhui and Hongzhou in jiangxi.
Carpenter譯:Yüeh Chou ware is best. Tiny Chou ware is next best. After that bowls of WuChou,Yüeh Chou,Shou Chou,and Huang Chou.
《茶經》的這一段原文涵蓋了二個分句,在這些分句中又涵括了許多小句。然而不難看出,這里面的每一個小句,原文皆是通過關系之間的連接表示信息的,從客觀層面上介紹了每一個地方“碗”優劣水平。姜譯的起始分句的翻譯體現出了關系含義,然而在“岳州次,壽州、洪州又次”運用了“prefer”,直接把這種翻譯轉化到了心理層面上,換言之,也就對原文所客觀表述的“碗”質量層級,生成了一種個體心理上的好惡之見,比較嚴重地脫離了《茶經》中關于“碗”的原文介紹。Carpenter譯本從最開始的起始分句譯就體現出了關系聯系,起始分句之后變化了句型,但始終表達出的是一種聯系關系。等效翻譯的重點就在于重視原文的意圖和精神,不可簡單的重視原文語言結構,最終完成一種譯文傳遞原文信息為目的。以等效翻譯視角的“等效性”來看,無疑,后者的譯本在表達原文的概念上要更加精準[3]。
《茶經》所謂一部偉大的茶文化巨著,在對于茶知識的概述過程中,常常不時透露出了撰寫人陸羽自己對茶的評價,而也正是源于他的評價與見解,使得閱讀者可以在讀《茶經》時,更加深入地體味茶文化的精髓。所以,翻譯人員在譯文分析上,就要尤其重視表現作者態度的語言翻譯上,這也是等效翻譯下《茶經》譯文是否可以傳遞我國茶文化非常關鍵的指標。通常而言,作者的評價意義主要是利用詞匯所表示,其中包括了具有明顯情感色彩的名詞、實義動詞、形容詞和副詞等。
茶經原文:“用銀為之,至潔,但涉于侈麗。雅則雅矣,潔亦潔矣,若用之恒,而卒歸于鐵也”。姜譯:Silver woks would be extemely clean, yet too extravagant and expensive. So iron though not as clean and as nice, is the best material for making a long-lasting tea-boiling wok.
Carpenter譯:For long usage,cauldrons should be made of silver,as they will yield the puresttea. Silver is some what extera vagant, but when beauty is the standard,it is silver that is beautiful.When purity is the standard,it is silver that yields purity. For constaney and long use One always.
原文所評價贊賞意義的詞在“至潔”、“涉于侈麗”、“雅”、“恒”,盡管陸羽對于銀器有著非常正面的評價,他也通過“至潔”、“雅”這樣的原文表達了銀器的基本特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卻并不認可通過銀器來煮茶,在這點上解釋了作者對銀器的另一種評價,在說明了“涉于侈麗”之后,又通過“則”“亦”轉折連詞,否定了銀器在茶器中的地位。
而在這些評價形容詞的翻譯上,姜譯、Carpenter譯展示出了截然不同的翻譯手法。前者的主要翻譯基調上非常堅定地釋放出一種提倡鐵器的信號,在字里行間中傳遞出了一種原文崇尚簡樸的茶道精神。姜譯為了能夠愈加彰顯鐵器比銀器更加適合煮茶,在解釋銀器的優點時根據原文含義,把“至潔”譯作extremely clean,盡管中的“潔”字還可用于“純潔”意義,然而如果自作者對銀器的態度上來看,原文的意義絕非是通過“純潔”來提升人們對于銀器的認知價值,因此,姜譯只用“clean”來表達了銀器的物理屬性,在評價銀器的不足之處時與原文一樣,使用了較為負面的評價“extravagant”并且,加上了“too”。在翻譯原文鐵器時,添加了原文中并不存在的詞語“the best”。盡管相較于原文來看,姜譯強化了評價欣賞詞的語勢,而在原文立場上,與作者一樣。在Carpenter譯本則出現了一種和原文完全不同的立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其在句首就指出提倡用銀器煮茶。在概述銀器過程中,對銀器的優點進行了非常強化的正面評價。把“至潔”譯成“the purest”即最大化的增強語勢,加強了正面水平,用“pure”譯“潔”,可以說直接把原文概述銀器的物理特性提升至了一種精神視角,進一步提高了銀器的正面評價,有違原文本意。在翻譯銀器的不足時譯作“somewhat extravagant”,其中“somewhat”明顯削弱了語勢,進而也就直接減少了作者原文對銀器的負面評價。以等效翻譯的視角論,這種譯文所展現的都是對銀器的贊賞態度,而全然違背了作者所強調的茶道質樸、天然的精神[4]。
綜上所述,我國翻譯人員的譯文的整體性上,即概念的傳達上基本都忠于原文,然而在語篇意義的展示上卻明顯有著一定缺陷,進一步左右了《茶經》譯文的可讀性,其結局勢必就使得《茶經》無法更好的在國外收獲廣泛的認可,也就無法真實的體現中國茶文化。本文以等效翻譯視角理論為基礎,對《茶經》譯文中的具體翻譯問題展開解讀,旨在能為有關研究做出一些填補。
參考文獻
[1]于濤.評價理論視角下的語篇等效翻譯研究[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8(06):66-68.
[2]彭丹丹,何誠.等效翻譯初探[J].知識窗(教師版),2013,13(10):4-5.
[3]郭凱.從語用學角度看等效翻譯[J].經濟師,2013,9(11):261-262.
[4]張素萍.從“美特好”一詞翻譯淺談等效翻譯理論[J].青年與社會, 2013,25(12):331.
作者簡介:王康妮(1981-),女,海南海口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英語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