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楠
摘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緩解不同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的一個重要舉措,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也是我們黨中央的明確要求。本篇文章針對廣東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現狀,借助經濟學相關原理,分析了廣東省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原因,并立足于黨中央要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構建和諧社會、努力實現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宗旨來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希望本篇文章可以給相關人士帶來一定的思考和借鑒。
關鍵詞:廣東;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選擇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3-0133-03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大形勢之下,經濟利益是市場經濟的強大驅動力。企業生產也更加注重經濟利益的獲取率,無論是哪個經濟團體都更傾向于將生產資本投入到配置合理、生產高效的地區,希望以此帶動整個生產環節的效率和效益。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也適用于同樣的道理,若想獲得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需要讓不同區域的經濟要件滿足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需求。[1]當下,廣東省有四個經濟區域,分別為珠江三角洲區域、東翼區域、西翼區域以及粵北山區。廣東省是一個現代化進程起步比較早的國家,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三十年的歷程的不斷推進,廣東省的經濟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城鄉居民的人均收入狀況也有了明顯的改善。廣東省告別了以往落后的農業大省局面,開始了經濟大省的發展態勢,經濟發展水平和質量都比較樂觀。雖然廣東省的整體發展狀態呈現出一個良好的態勢,但是不同地區之間的經濟水平存在差異,地區經濟發展不協調不僅成為廣東省經濟水平提升過程中的一個阻礙,而且也拉大了廣東省地區的貧富差距,使得區域間矛盾不斷深化,不利于廣東省的地區穩定,違背黨中央要求建設和諧社會的宗旨。當下,廣東省各市以及地區并沒有感受到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利處,無法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步伐的進一步加快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各市以及不同的地區還沒能夠認識到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當下整體進步的現實需要,未能積極地樹立起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理念并付諸于自覺積極的行動,這也是制約廣東省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阻礙。[2]
一、 廣東省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原因
廣東省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原因并不是單一的,而是不同方面共同造成的結果。廣東省不同地區之間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理念存在差異,不同地區的福利政策也各不相同,因此相關聯的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下面我們將借助經濟學相關理論從不同角度分析廣東省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原因。具體如下:
(一) 需求牽引論:區域間缺乏相互協作的動力
廣東省政府為改善區域經濟發展的不良局面,把廣東省整合分為四個區域,四大區域并非嚴格的行政區劃,沒有形成一個良性互動的格局,造成了一種省里急、市里等的上熱下冷局面。另一方面,四大區域之間沒有形成一個不同情況不同標準的考核標準,而是采用經濟總量以及經濟增長速度等指標進行統一衡量,也并未形成一個評比各地區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做出貢獻的考核,無法激發各區域為廣東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努力的動力,不同地區仍然各自發展,并且存在一定的誤區,經濟水平占優勢的地區顧慮區域間經濟發展會失去優質資源,經濟水平占劣勢的地區擔心區域間經濟發展會對本區域經濟發展造成更大的威脅。
(二) 輸出基礎論:主導產業缺乏強有力的帶動作用
主導產業是帶動一個地區發展的關鍵元素之一,一個地區的主導產業越強勁,對地區的輻射帶動范圍越廣泛,輻射帶動效用也越強大,可以聚集其他相關產業迅速靠攏,不斷支撐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3]目前,廣東省除了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主導產業發揮了一定的聚集帶動作用之外,其他區域的主動產業的帶動力存在顯著不足,一方面三大區域內的主導產業數量較少,三大區域內的五大行業占全省的比重偏低,尤其是技術含量高的行業更是無法發揮帶動作用。另一方面缺乏規模宏大的工業企業。廣東省有343家大型工業類企業,但是除珠江三角洲區域以外的三大區域的工業企業只有24家,遠遠低于廣東省的平均水平,難以為廣東省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三)增長極論:核心區域缺乏輻射帶動作用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成功地運用了增長極經濟理論,通過區位以及政策等優勢讓特區經濟發展先行一步,隨后帶動周圍地區的發展。廣東省并沒有將核心城市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發揮到最大化。一方面,廣東省的核心城市的城市影響力不斷減弱,以廣州和深圳為例,兩大城市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漸降低。另一方面,從區域來看,廣東省的東西北三大區域沒有形成自己的經濟擴張力,不僅沒有形成經濟增長極,反而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不利于廣東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力量的凝聚。[4]
(四)區域創新論:區域內的科學技術應用性不高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帶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將科技成果不斷應用于經濟生產過程中,對于商品化經濟的發展是一種極大的促進。創造力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大競爭力,形成一個完善的區域創新體系是帶動區域協調發展的一大法寶,只有通過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將先進的技術以及應用理論應用到生產中不斷優化區域內的產業結構升級,最終形成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競爭優勢。廣東省的地西北三大區域的科技投入力度明顯不足,科研費用的投入遠遠低于全省2.3%的水平,無法為廣東省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做出應用的貢獻。
(五)梯度轉移論:區域內難以形成后發優勢
梯度轉移理論是經濟學中另一個重要的經濟理論,它主張讓經濟較為發達的區域優先提高經濟發展的速度,隨后通過產業轉移以及要素轉移來帶動經濟不發達地區甚至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最終實現整個區域的經濟整體提升。廣東省的珠江三角區區域的經濟發展狀況明顯優于其他三大區域的經濟發展狀況,但是三大區域并沒有借助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優勢,反而不斷在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與珠江三角洲地區拉大差距,并沒有形成后發優勢。[5]雖然廣東省的經濟發展速度不斷提高,但是區域內難以形成后發優勢,這對于廣東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一個極大的威脅和阻礙。
二、 促進廣東省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措施
回顧歷史,廣東省的發展經歷了一系列的變革。改革開放開始初期,廣東省通過讓少數地區先富起來的發展戰略,首先選擇珠江三角洲地區作為先富區域,帶動整個廣東省的經濟發展。進入90年代之后,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先期發展導致了四個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越來越大,地區間經濟不協調發展的矛盾和弊端日益顯露,廣東省又通過增長極帶動策略,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在繼續發展經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的同時,積極采取有力的措施帶動其他區域的發展。[6]伴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廣東省面臨著新的經濟形勢和經濟任務,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只有適時采取不同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才能實現廣東省經濟協調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美好愿景。
(一)制定切實可行的地區考核體系
廣東省針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這一目標實施了一系列的措施,之所以沒有收到良好的效果,是因為沒有一個完善的適合實際情況的考核體系。切實可行的地區考核標準是加強廣東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一個方向標。地區考核標準的制定可以將地區間的經濟協調發展真正落實,不斷加強區域之間的聯合行動。考核體系的建立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是考核的標準,另一方面是考核的內容。關于考核標準要根據不同區域的實際情況實行不一樣的考核側重點,不能使用統一的考核標準,對于經濟發達的區域,需要鼓勵其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對于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地區需要偏重于考核它的人均水平以及環境保護狀態,積極轉變剩余勞動力,提高城鎮化的水平。對于考核內容,應該變革過去的考核項目,適時調整,將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突出貢獻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之一,改變地區只顧自己,不顧大局,目光短淺,不顧未來的偏激想法與做法。[7]
(二)兼顧效率與公平,合理進行資源配置
廣東省的經濟發展戰略經歷了不同的時期,做出了不同的戰略選擇,從最初的效率優先,到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到如今的兼顧效率與公平。兼顧效率與公平就是將兩者放在一樣重要的位置。在廣東省資金投入、技術投入等資源配置上,立足于效率與公平的雙重立場,從全省的整體利益以及長遠發展出發,進行有效的資源配置與選擇。兼顧效率和公平可以有效地避免政府與市場失去主導問題的出現,是廣東省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有力法寶。[8]廣東省應該根據不同時期的不同問題,尊重經濟發展規律,充分了解地區的階段性狀態,通過適時有效的政策,合理進行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廣東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三) 發揮市場的主體地位,增強政府的主導力量
市場是市場經濟的重要元素,市場作為主體地位,對資源配置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市場調節也存在了一系列的弊端,比如自發性、盲目性以及滯后性,容易造成地區的經濟波動,不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因此還需要借助政府的主導力量進行有效的調整。政府應該完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機制,增強對區域經濟的合理布局,建立健全廣東省地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相關政策法規,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推向制度化與法制化,樹立全局意識,破除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進行全省統一規劃,通過各種形式的政策支持,實現區域間的交流與聯動。[9]只要將市場與政府這兩大法寶聯合運用,在遵循市場客觀規律的前提下,貫徹落實各項政策進行有效的干預,那么廣東省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將邁向一個新的高度。
(四)加強全省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
基礎設施的完善對于實現廣東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便捷的交通條件、暢通的信息網絡、便利的服務設施等一系列的區位條件都是經濟團體進行經濟發展需要考慮的要素。[10]同時,這一系列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是經濟團體經濟發展的經營成本,更是經濟水平相對較低的區域能否具有承載發達地區輻射帶動作用的關鍵考核標準,為最終實現經濟發展的一體化奠定重要的基石。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需要不斷加強對交通網絡的建設,完善多項交通,構筑暢通快捷的交通通道,打通順暢的信息交流渠道。通過區域建設一體化,統一規劃,實現基礎設施建設的關聯化,不斷減小區域內的聯系障礙,促進生產要素在全省范圍的自由便捷流動,增強落后地區與發達地區的經濟交流,克服交通信息的一系列弊端,充分發揮成本優勢,實現區域經濟又好又快協調發展。
(五)實行不同區域梯度錯位發展戰略
廣東省的經濟發展水平處在一個中等偏上的層次上,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擴散效應正在不斷加劇。廣東省應該從兩方面著手克服嚴峻的形勢,一方面,要不斷打破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增長極弱化的矛盾,與此同時,還要避免出現集聚出現的不良反應。若想突破這一問題,兼顧大局。首先要進行合理的定位,科學進行產業布局,最大限度降低同質競爭的存在,實行區域梯度錯位的發展戰略。珠江三角洲地區要不斷進行產業結構升級,大力開展高新技術產業,建立高端的國際服務平臺,其他三個區域要著重發展第三產業,注重地區環保等工作。不同層次的不同地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形成自己的增長極。逐步打破地區界限,尊重客觀發展規律,著重發展沿海地區,創建沿海地區經濟帶,最終構建成一個橫向縱向相通的多極網絡經濟格局,為實現廣東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
三、 總結
廣東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一個不斷動態變化的過程,不同的時期面臨著不同的挑戰和問題,因此,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需要不斷摸索、不斷探究,結合最新的時代形勢,把握時代發展的新變化,適時制定適合當下發展的新戰略,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良性互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選擇需要站在全局的觀念之下,秉承著科學的精神以及務實的態度,尊重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結合廣東省不同地區的政策法規,從上到下,樹立全民意識,不斷提升推進廣東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全省應該貫徹落實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計劃,通過完善的考核標準和考核機制,不斷落實監督機制,真正做到將計劃科學完善,將行動落實到位。唯有將一系列的戰略選擇落實成一項項具體可行的實施措施,全民多區主動參與,認識到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并付諸于有效的行動,才能不斷推進廣東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步伐,最終為廣東省整體經濟實力的提升做出應有的貢獻。廣東省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已經走在路上,雖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是相信經過全員共同堅持不懈的努力,廣東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一定可以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任軍,張加恭.廣東區域經濟差異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廣東商學院學報, 2006(03):9-12.
[2]周立坤.廣東省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現狀、成因及對策分析[J].郴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3 (03):62-64.
[3]朱繼武.廣東省經濟增長差異的收斂性分析[J].廣東財經職業學院學報, 2005(01):51-55,
[4]雷小清,易建華.廣東省各地區經濟發展差異分析及對策[J].廣東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 1997(03):57-62.
[5]胡振宇,黃寧生.廣東區域經濟不平衡的結構性及人口因素分析[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01):91-97.
[6]孫良媛,潘志剛.廣東區域經濟差異的實證分析[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2001(05):62-66.
[7]薛聲家,吳永新,陳浩.基于DEA有效性的廣東經濟發展地區差異分析[J].暨南學報(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版), 2004 (04):30-34.
[8]胡振宇,匡耀求.資源、人口與產業結構對廣東區域經濟的影響[J].熱帶地理, 2004 (02):134-138.
[9]雷比璐.區域協調發展,建設經濟強省——廣東社科界“建設經濟強省”座談會綜述[J].南方經濟, 2002(10):79-80.
[10]呂拉昌,成蓬蓬.試析珠江三角洲與外圍地區的經濟差異[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3):66-69.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