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瑞
摘要:中國文學文化要想成功地走出去,就需要綜合作者、翻譯者、贊助商以及出版機構等多個方面的要素。中國文學文化源遠流長,在歷史文化發展中,文學文化走出去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文學文化的發展帶動了經濟的攀升,也使各種文學文化活動開展起來,在文學文化日益繁盛的同時,中國文學文化走出去也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和較大的壓力。本文主要是從中國文學文化的研究現狀、困境出發,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中國文學;走出去;問題與反思
中圖分類號:I206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3-0149-02
中國文學是由廣大人民群眾創造的,中國文化是由不同民族和區域人們所創造的,這是文化與觀念的交流。隨著科學技術及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間、區域間的文學文化交流也越來越頻繁,改革開放以來,國外的先進技術和文化以多種形式傳入中國,對中國的文學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與此同時,中國的文學文化也逐漸走出去。[1]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文學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成為當前我國文化界及思想界的重要課題和內容。
一、中國文學文化“走出去”的現狀分析
2010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引發了學術界、翻譯界對中國文學文化走出去的關注和研究。中國的文學文化交流在社會發展的每一階段都有一定的進步,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引進來”與“走出去”的發展使我國的文學文化發展到另一高度。[2]經濟的發展拉近了世界各國、地區之間的聯系,2001年以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文學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產品,在文學文化交流、文學文化產品輸出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在經濟及社會方面均有了長足的發展,綜合國力的日益強盛,為文學文化的繁榮與交流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有利條件。中國文學文化通過五千年的積淀和不斷創新,在走出去的過程中烙有中國印記,中國文學文化走出去,同樣也是中華文明的傳遞。我國文學文化走出去的項目成果豐碩,包括:基于文學文化基礎的國家間交流、互訪以及不同形式的文化宣傳活動,中外文化合作、學術交流以及對外的中華文化培訓。這些活動的開展不僅加強了中國文學文化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交流,還促進了文化之間的互通。我國的文學文化走出去戰略在經濟貿易及文學文化本身都取得了長遠的發展,且收益頗豐,但是進步的背后仍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尚未得到解決,中國文學文化中的“中國化”印記太深,與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發展狀況不相適應,中國文學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依舊曲折。[3]
二、中國文學文化“走出去”存在的問題分析
1.文化產業不完善,“走出去”的水平受限
我國文化產業鏈條不完善、不健全,文學文化產品在產業結構、產品輸出以及國際影響力等方面均存在著一定的欠缺,從創意研發、產品包裝以及出口等都沒有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文學文化產品競爭力不強,整體實力不足,使得其在產品輸出的過程中受到諸多方面的限制。文學文化在轉化為商品的過程中,需要準確的市場方向和自我認同,而中國的文學文化產品在這方面恰巧是缺乏的。[4]在文學文化的自我認同方面,要有對自身文學文化堅定的信仰和自信,這樣才能更好地將中國文學文化與產品化相結合,真正實現文學文化對輸入國的影響,創造更廣泛的國際影響力。中國的文學文化產品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對市場及自身質量的把控以及適銷對路的文化產品方面相對欠缺,我們只考慮到自己是否喜歡,卻沒有根據世界發展的大形勢及輸出國的國情需要來進行完善,沒有考慮到國際消費者的喜好和習慣,這種閉門造車的方法,使中國文學文化走出去困難重重。
文學文化走出去需要以強有力的作品作為支撐,過硬的品質才能產生較強的國際影響力,同時帶來社會經濟發展上的效益。中國文學文化走出去,不僅要靠量,重點要體現在質上,只有質量保證的文學文化才能得到長遠發展。[5]
2.中國文學文化自身的本質及規律導致其在走出去中存在困境和壁壘
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了文學文化的發展,中國文明在經歷了較長時間的封閉后,逐漸走向碰撞、交流與融合,各個國家的文學文化成為相互之間辨別的標志。文學文化是對本民族宗教、語言、歷史及價值觀的傳承,文學文化成為凝聚和隔離人的重要工具和載體,也成為當前世界國家之間、民族之間產生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這種大的文學文化發展背景下,文學文化之間的沖突不容忽視,不同文明擁有其特定的價值觀念、宗教信仰以及民俗習慣,在特定文學文化圈內的人們會以自我保護意識及排斥外來文化的方式來保護自身的文學文化,這也是我國文學文化走出去所面臨的困境之一,這種強大的自我保護意識對外來文化的進入產生了強大的抵抗力量。
三、建言獻策——讓中國文學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中國文學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是關系到中華文明是否能延續、順應時代發展的關鍵所在。在當前文化大發展大融合的新時期,文學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突出,在綜合國力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因此,更好地促進中國文學文化“走出去”,提升中華文化及中國文學在國際中的影響力的任務是十分艱巨的。
1.從戰略角度出發,評估“走出去”的實際意義
文學文化作為經濟軟實力,存在于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其關鍵在于激發人們的創造力和創新能力,文學作品、影視作品以及思想理念均可納入到文化軟實力的范疇中。有學者認為,中國文學文化“走出去”的呼聲較高,但與中國日益提升的國際地位卻并不相符,中國文學文化走出去需尋找更為可靠的途徑,作家及出版界要致力于共同打造文學文化產品,樹立強烈的危機感和憂患意識,在新的國家發展形勢下,增強對本國文學文化產品及其他國家文學文化產品的認識。還有一些學者認為,中國文學文化的走出去相對于外國文學文化的走進來,具有一定的欠缺,中國文學文化產品在走出去前,要優選哪些可以走出去,其次考慮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在走出去的過程中積極聯系國外的出版社機構,通過形式和方法的創新來解決實際問題。
2.以符合時代及社會發展的內容,更好地“走出去”
在研究文學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時,渠道、資金都非常重要,但是文學文化的內容是最為重要的,中國缺的是反映偉大時代變革、中華民族精神以及敘述中華文化的文學文化,中國文學文化要在創新及表達深刻內容的基礎上,為其他國家的讀者所接受,所認可。
文學走出去主要有三條途徑:一是,出版要真正地“走出去”;二是,版權也要“走出去”;三是,文學作品中最主要的方面,產品要以不同的形式和豐富的內容“走出去”。第三條途徑是文學走出去的核心內容,致力于打造精品文化產品,以現代化的傳播技術為輔助手段,使中國文學文化產品在國際社會的發展中產生一定的影響,使中國文化更具吸引力。
3.逐漸發展并拓寬“走出去”的道路
中華文化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文學文化走向世界是必然的發展趨勢,中國文學文化走出去首先要加強翻譯,將中國的文學文化作品以不同的語言和形式準確地翻譯出來,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國。翻譯是人類文學文化進步和發展的動力,是加強各國之間相互聯系的紐帶,是促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動力,國家要重視對翻譯家的培養,使中國文化能更好地走向世界。
當前社會信息化的發展是以新媒體技術為支撐的,也為中國文學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更多更便利的途徑。對于小說的翻譯,可以采用紙介傳播、數字化傳播以及網絡傳播的方式,以多元化的傳統途徑來拓寬傳播范圍,
四、結語
中國文學文化在復興回歸的過程中面臨著兩個方面的選擇,一是傳統回歸,二是精神回歸。在傳統的中國文學文化中尋找新的發展途徑和發展方式,加深人與自然、社會發展等方面的關系理解,激發文學文化作品的內在生命力和活力。在文學文化作品的創作中以大眾化的審美及個人審美品位融入其中,將人的生命價值與人文素養相結合,從文學的角度來加強自我的反省,促進中國文學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
參考文獻:
[1]王志勤,謝天振. 中國文學文化走出去:問題與反思[J]. 學術月刊,2013(02):21-27.
[2]謝天振. 中國文學、文化走出去:理論與實踐[J]. 東吳學術,2013(02):44-54+161.
[3]謝天振. 中國文學走出去:問題與實質[J]. 中國比較文學,2014(01):1-10.
[4]劉云虹,許鈞. 文學翻譯模式與中國文學對外譯介——關于葛浩文的翻譯[J].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14(03):6-17.
[5]陳偉. 中國文學外譯的基本問題反思:軟實力視角[J]. 當代外語研究,2014(10):54-58.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