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
摘要:文化傳播是在特定的社會及精神文化發展背景下產生的,精神文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均得到了延續和發展,中國共產黨以積極樂觀的革命精神和堅定的理想信念,踐行群眾路線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以紅巖精神和長征精神來指導中國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延續。本文主要是從紅巖精神的內涵及現實意義和長征精神的內涵及意義的基礎上,對文化傳播學視野下的紅巖精神及長征精神進行深入化的探究。
關鍵詞:文化傳播學;紅巖精神;長征精神;探究分析
中圖分類號:D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3-0166-04
一、紅巖精神的內涵及現實意義分析
(一)紅巖精神的科學內涵
紅巖精神是愛國主義精神,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精神和奉獻精神,在堅定
的共產主義思想信念的指導下,以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革命精神為目標,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整體精神風貌的體現。紅巖精神形成于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時期,在國民黨統治中心重慶,中國共產黨員和仁人志士為實現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以建立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主要奮斗目標,在中公中央南方局的領導下團結戰斗,與國民黨反動派展開了激烈的斗爭,中國革命者在極其險惡的環境氛圍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國家和人民利益為先,以實際行動捍衛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紅巖精神是對無產階級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體現,同樣也是無產階級革命家堅定性念、品格以及崇高理想的反映,以特定的歷史發展時期為背景,推動中國民主化運動的勝利,在新中國成立后,仍然以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與發展。[1]
(二)紅巖精神的現實意義分析
發揚中國共產黨艱苦奮斗的精神,與黨的基本理念、方針政策相結合。中國共產黨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堅持艱苦創業、自力更生的精神,以強大的人格魅力和讓國民黨及國統區的人士都能領略到中國共產黨強大的發展動力。新時期的社會發展條件下,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而這種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要始終傳承下來,這不僅是一種作風,還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動力,緊密聯系廣大人民群眾,以用于創新的探索精神開拓中國社會發展的新局面,充分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要求人民自力更生,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共同建設。[2]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步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也取得了相應的成就。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的思想也發生了變化,精神文明建設也不斷進步和發展,而文明的進步往往伴隨著道德腐敗等不文明現象的發生,貪污腐敗、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的現象屢禁不止,同樣也嚴重影響了黨和人民之間的聯系,干擾著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建設,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需要正能量的支撐,需要紅巖精神來扶正社會風氣,弘揚社會正能量,黨員要牢固樹立以為人民服務為榮,講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自覺抵制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以及極端個人主義的腐化,堅決改正和杜絕錯誤觀念的滋生。
以紅巖精神為主線開展紅色革命教育,加強反腐倡廉建設。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西方資本主義思想傳入,使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正之風開始泛濫,一些意志不堅定的共產主義者在思想觀念及價值觀的取向等方面發生了變化,對中國社會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損失,培養一批具有正確思想觀念及價值觀的高素質人才,將紅巖精神融入到黨員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設中,加強反腐倡廉教育建設,準確把握紅巖精神的內涵及對當今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以紅巖精神教育和培育黨員干部,真正樹立起為人民服務的理念,提高自身素質,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文明程度。[3]
二、 長征精神內涵及意義分析
(一) 長征精神內涵分析
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是長征精神的指導思想和靈魂,也是長征取得勝利的源泉
和動力。在艱苦的長征途中,紅軍三大主力順利實現會師,奔赴抗日救國的前線,中共紅軍就是靠著廣大黨員堅定執著的信念和對中國革命必勝的信念,取得了長征的勝利。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代表,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立黨宗旨,堅實的群眾基礎,是中國革命的勝利的根本保障,弘揚長征精神,要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始終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
中國共產黨擁有嚴格的紀律,也是黨員意志的體現,長征的勝利的另一基礎條件就是,黨和人民軍隊擁有鐵的紀律,從革命的利益出發,嚴格軍紀,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紅軍戰士嚴格遵守民族政策和群眾紀律,在長征沿途行軍中獲得了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人民群眾的支持。[4]
(二) 長征精神的意義——推進中華民族復興偉業
以堅定的革命信念為指導,黨和紅軍在長征途中克服艱難險阻,將這種堅定
信念革命勝利的源泉和動力。長征過程中,面對國民黨反對派的圍剿和異常惡劣的環境,黨和紅軍始終以頑強的精神意志和積極樂觀的情緒,保持對革命的追求。在新的社會發展形勢下,弘揚長征精神顯得尤為重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實現需要以長征精神作為支撐,強化中國共產黨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以馬克思主義精神來武裝自己,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革命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基礎,堅定社會主義建設不動搖,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態度。
新的社會發展形勢下不斷弘揚長征精神的目的,在于加強黨和政府的先進性建設。紅軍極端困難的情況下,面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被迫選擇了長征這條道路,中共紅軍以正確的思想指導和發揮黨員的帶頭作用,取得了長征的順利進行。在新的社會歷史發展時期,長征精神依然需要弘揚,以此更好地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確保黨和政府能肩負起時代和人民所賦予的使命,為中國社會的發展開辟道路和途徑。以民主原則為基礎,加強民主化社會的發展,以鞏固和發展黨內民主、增強黨內統一及黨的創造力。[5]
在長征途中,中國共產黨召開幾次具有代表性、轉折性的會議,改變以“左”的錯誤思想在黨內的指導,解決黨的軍事指揮、組織領導等方面的重大問題,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長征勝利的實際告訴我們,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必須以加強民主集中制為基礎,進一步完善黨內的各項制度,明確崗位責任,防止專權主義,擁護黨的統一。
三、 文化傳播學視野中的紅巖精神和長征精神
紅巖精神和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建設實踐中的寶貴
財富和經驗,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基礎和動力。在中共南方局領導人的帶領下,中央紅軍經歷了長征的考驗,是長征精神的踐行者。在紅巖時期,長征精神得以延續和發揚,黨中央以堅定的信念和群眾路線為基礎,形成了紅巖精神,本文主要是從文化傳播學的視角對長征精神和紅巖精神進行不同角度的探討。
(一) 文化傳播學視野中的紅巖精神與長征精神的形成分析
在文化的發展及組成中,精神文化是其中最為關鍵且重要的因素,價值觀是
對精神文化的集中詮釋,精神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是對經濟、政治及社會發展的反映,文化的形成與特定的歷史發展時期及人文地理息息相關。而作為中國革命精神建設中重要組成部分的長征精神,則是在中國土地革命失敗,中共紅軍被迫轉移的情況下形成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共紅軍在極端困難的自然條件下,順利到達陜北,這不僅是對革命精神和堅定信念的體現,還是中國共產黨堅守紀律、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的精神表現。紅巖精神的形成背景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在中國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領導下,以渣滓洞、紅巖村等作為革命的主要根據地,在困難的環境中,中國共產黨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戰斗,為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及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革命技術。[6]
(二) 文化傳承中長征精神及紅巖精神的共性分析
精神文化的發展具有連續性,社會發展同樣也是以歷史發展的連續性作為基
礎和前提,長征精神和紅巖精神作為精神文化中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擁有較多相似之處,詩歌及報刊作為當時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和體現當時,在其中都有體現。
1.共同的精神追求
艱苦奮斗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戰爭環境中優良的傳統和作風,同樣也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集中體現。在二萬五千里長征期間,由于路途及環境的惡劣,導致軍隊所需的日常用品極為匱乏,一些時候紅軍戰士甚至將野草、樹皮作為充饑食物,也有不少戰士因為饑餓和疾病而犧牲,即使是面對這種艱難的環境,紅軍也沒有因此而放棄,憑借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克服重重困難,采用有效的戰術,擺脫敵軍的圍剿,順利到達陜北會師,中國革命的新局面也因此形成。抗日戰爭進入到一定階段后,中國共產黨發現只有建立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才能更好地開拓戰爭新局面,由于中共黨員在重慶生活條件艱難,共產黨人健康奮斗的精神也是對紅巖精神的集中體現。[7]
2.共同且堅定的信念追求
共產主義的共同和堅定的信念是中國革命發展的源泉和動力,也是長征精神的靈魂,中共紅軍克服艱苦的環境,突破敵人的圍剿,從而順利到達陜北會師,這不僅僅是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還依靠的是堅定的革命信念,廣大的共產黨員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在毛澤東及中共中央正確的決策領導下,沖破重重困難和關卡,最終實現長征的順利,這種堅定的信念是中國革命建設的寶貴財富。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時期的重慶,綁架、暗殺中共黨員的事件時有發生,共產黨人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在這種特殊的革命情況下,他們仍然以堅定的信念來堅持不懈的斗爭,從文化學的視角來說,這是崇高的信念追求在《江姐》《周恩來在重慶》在影視電視劇作品中充分得以體現。在白公館及渣滓洞的展館中,國民黨特務人員用以逼供中共黨員的刑具依然存在,眾多的共產黨戰士面臨這種非常人所能忍受的折磨表現出的大無畏精神,是對紅巖精神最好的詮釋。
3. 共同的群眾路線
中國共產黨代表的是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長征途中,中共紅軍每走到一個地方都會為當地百姓做實事,以實際能力維護群眾的利益,以實際行動來教育、武裝和動員群眾,得到了各族人民群眾的大力擁護和支持,在《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一文中均有詳細記載。抗日戰爭時期的重慶,中共的主要目的是爭取更多的群眾對抗日戰爭的擁護和支持,黨員深入到群眾中,勤奮工作、熱忱助人,增進了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溝通與交流,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可。解放戰爭進入到城市斗爭階段,抗戰后期國統區的群眾發起猛烈的運動,各階層的斗爭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革命斗爭的廣度和深入也不斷加強。隨著改革開放及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群眾路線作為當前社會發展的主要道路,不僅是時代發展的需要,還是中國共產黨密切聯系群眾的需要,在社會發展的新時期堅定群眾路線,能更好地促進中國社會的發展。[8]
(三) 文化傳播視野中的紅巖精神與長征精神特色分析
長征精神與紅巖精神作為革命精神既有共性的相同,也有個性的不同,這主
要表現在文化途徑上。
1.長征精神所具有的時代精神特色
毛澤東在《憶秦娥·婁山關》一文中表現出來了團結進取、艱苦奮斗的紅軍精神,黨內團結是長征建設中的重要方面,遵義會議的召開著重解決黨內及紅軍內部的團結,以積極一致的態度應對侵略者,毛澤東思想也在遵義會議后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應用。中國共產黨不畏艱險、迎難而進在諸多的小說、電視劇及影視作品中均有體現,中共紅軍的這種精神也包含在其中。
2.紅巖精神所具有的時代精神特色
中國文學界諸多關于紅巖精神的作品,如《周恩來在重慶》電視劇中,充分體現了周恩來作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者以寬廣的胸懷爭取國民黨黨員及無黨派人士,促進中國革命發展的事跡,紅巖精神是在重慶特殊的歷史發展背景下所形成的,而中國共產黨以高尚的精神品格與諸多國民黨高官、中統特務交流時,不被其思想同化,充分體現了紅巖精神的高尚與堅定。[9]
四、 傳播媒介的多樣化分析
在長征精神及紅巖精神的形成時期,由于社會發展條件的限制,中國共產黨
集思廣益,創造出不同形式的傳播媒介和傳播方式,這些傳播方式打破了傳統傳播媒介的局限性,在長征精神及紅巖精神的傳播中收到了不同的效果。在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時期,由于國民黨反動派對共產黨進行的軍事及文化封鎖,使得信息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在這種特殊的歷史發展時期,報紙、標語以及廣播、布告等在長征精神中起到了積極的效果。長征精神和紅巖精神詩歌的表現形式是不拘一格且豐富多彩的,詩歌源自于特定時期發展實際,它不同于其他社會時期的詩歌,它是革命的宣言,是對社會發展特定時期的積累。[10]
五、 弘揚長征精神和紅巖精神的途徑和方法
以堅定的理想信念來應對社會的發展。在長征及抗日戰爭時期的國統區,政
治環境及自然條件十分惡劣,中國共產黨始終以堅定的理想信念,以大無畏的精神踐行社會發展。由于共產黨員對共產主義堅定的信念,以為人民謀福利、為社會做貢獻的歷史任務,使他們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實現自身價值,促進社會主義事業的進步和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無論是在順境還是在困境中,都要以堅定地共產主義信念來引導中國社會積極健康地發展。
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利益觀。長征精神及紅巖精神是在特殊的革命建設時期發展起來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體現,在理論建設中保持著先進性,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的新時期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促進現代化建設更好發展的基礎和前提。長征精神及紅巖精神具體鮮明的實踐性,是中國共產黨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體現,自覺抵制腐敗主義的滋生和享樂主義對共產黨員的思想侵蝕,以共產黨人高尚的精神和節操帶動中國革命的前進和發展,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人民利益為先行,保障權力的應用以為人民服務為主,確保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真正地為人民群眾辦實事。[11]
六、 結語
長征精神和紅巖精神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形成的,它是中國共產黨艱苦卓絕奮斗的優秀成果,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代表,是對中國具體社會發展實際的反映,中國革命建設依賴于人民群眾,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謀福利的政黨,紅巖精神及長征精神對當前中國社會的發展仍然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精神產物在時代發展的今天仍然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當代仍需弘揚紅巖精神和長征精神,為中國社會現代化建設開創一條新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杜俊華,周勇. 文化傳播學視野中的紅巖精神和長征精神[J]. 探索,2013(01):126-129.
[2]朱偉. 紅色文化傳播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D].山東大學,2014.
[3]王安萍. 提升中央蘇區紅色文化影響力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4.
[4]楊琴. 新聞敘事與文化記憶[D].四川大學,2007.
[5]杜建華. “紅色記憶”的嬗變:對“紅歌”媒體呈現的考察(1979-2011)[D].復旦大學,2012.
[6]劉科榮. 現代傳媒環境中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贛南師范學院,2013.
[7]陳玲. 自治區黨報的民族文化報道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
[8]李勇. 試論當代社會的文化媒介化及其對受眾的影響[D].南昌大學,2007.
[9]孫瑞祥. 當代中國流行文化生成機制與傳播動力闡釋[D].天津師范大學,2009.
[10]任坤. 從審美心理角度看文化建筑的環境藝術設計[D].華中科技大學,2008.
[11]孟麗花. 文化研究視閾中的中國歷史題材電視劇[D].山東師范大學,2009.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