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平輝
摘要:本文以新知識觀課程和大學教育教學的改革為研究對象,簡單地闡述了新知識觀的概念,詳細分析了知識觀課程與大學教育教學方式,深入探討了新知識觀課程和大學教育教學的創新改革,以期為新知識觀課程和大學教育教學的創新改革方式提供參考幫助。
關鍵詞:新知識觀;教學課程;大學教育;教學的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3-0253-02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知識文化開始從現代科學知識轉變為現代文化知識,隨著這樣的現代文化知識典范的出現,已有的現代文化知識典范的結構分解,也是一次全新的文化知識典范的構造。以傳統文化知識的構造來說,后現代文化知識典范的到來,必將給文化知識生活及社會知識生活的范疇中帶來一些言語上的轉換,在一定程度上合法的失去了應有的秩序。以新知識觀的形式構造來說,后現代文化知識典范的到來,必然會帶來全新的言語、以及合法性的原則和社會中應有的秩序。
一、新知識觀的概念
(一)新知識觀的意義
知識觀是指人們對文化知識最基本的觀點及態度,是人們對文化知識整體上的看法及最根本的知識觀念。知識的觀念是伴隨著社會經濟、思想文化上的變化,以不同時代來說,知識對于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生活都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及價值,從而,人們對其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全新的認識。以教學層面上來看,新知識觀的內在構造是知識的獲取觀、種類觀、價值觀、實質觀等,外在構造是知識的教育觀、理念觀、課程觀、教學觀、授課觀和學習觀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1]
(二)新知識觀和傳統知識觀的差別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知識觀的意義在一定的程度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現代人們的權利及社會發展情況來看,新知識觀和傳統知識觀有實質上的差別:一是,表達時代的不相同。新知識觀表達的是后文化知識社會、人們的權利社會以及計算機網絡社會對知識的基本看法,傳統知識觀表達了農業社會及工業社會對知識的根本看法。二是,知識的實質不相同。傳統的知識觀一致認為知識是對實際的事物及實際的社會展現,與實際事物相同,從而,認為知識是實際的、準確的、普及的、靜止的、價值觀是中立的。而新知識觀則一致認為是人類有所需求,從而選擇地掌握及了解目標,因而認為知識是絕對的、不準確的、動態的、文化的、非價值觀中立的,并且沒有具備一種意識形式的知識。三是,知識的思想價值觀不相同。傳統的知識思想價值觀是以“知識的主體”為思想價值的意向,注重知識的累積性、多樣性、豐富性、操作性等,新知識的思想價值觀則是以“能力的主體”為思想價值的意向,重視知識的實用性方面,并且將人們了解的知識轉換成為實際操作能力,注重人們獨立自主的發展及潛在的能力發揮,讓人們在學習知識的時候能夠構造及表現出自身的價值所在,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自身發展的知識體制,從而具有自身的價值,能夠形成自我改變、自我提高、自我選取的社會生存能力以及自我改革及創新的精神。[2]四是,知識的獲取觀不相同。對于傳統的知識獲取觀來說,知識是一個不容易獲取的稀有資源,知識的獲取方式主要通過老師的授課及書本上的知識,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要以老師的授課和書本上的知識為中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明顯看出師生的地位不相等。新知識的獲取觀則一致認為,伴隨著計算機網絡時代的出現以及網絡信息的普及率來看,知識早已不是較為稀有的資源,主要是因為獲取的方式越來越便捷、成本要求越來越低。在計算機互聯網的維持下,知識不僅被廣泛運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被人們占用與使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就沒有必要再以老師和書本上的知識為中心,可依照自身的能力及潛在能力,與老師進行學術上的交流及溝通,相互學習與探討學習上的知識,共同研究并解決新的問題,進而獲取新的知識文化及教學經驗。[3]
二、新知識觀課程與大學教育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指的是學生與老師擁有共同的目標,并為了達到教學目的所采取的措施,具體來說就是老師怎樣傳授知識與學生怎樣學習知識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如何處理人和文化知識之間的相互關系。大學教育教學方式與知識觀在一定程度上有著相對緊密的聯系,兩者之間在發展變化中有著相互影響的關系。
首先,大學教育教學方式取決于知識觀。知識觀有著一定的教學方式,教學方式的創新改革并不是對自身進行改變,而是對知識觀較為深層次的一次創新改革。
其次,大學教育教學方式的變革促進了知識觀的轉變發展。在對傳統社會的轉變或改革時段,建立的新知識觀固然在教育教學區域中提出了新的教學方式,通過對新的教育教學方式的運用來展現新知識觀的實踐,當新的教育教學方式與新知識觀相適宜時,能夠促進新知識觀的發展。
最后,新教育教學方式的普及運用所出現新知識的體態,并應用教學的活動組織、科學探究與社會上所具有的傳播方式普及。這一方面能夠讓人們對相對落后的傳統知識觀進行懷疑和唾棄;另一方面能夠有效地引領人們對新知識觀進行了解及掌握,從而能夠讓新知識觀獲得長遠的發展前景。
三、新知識觀課程和大學教育教學創新改革
(一)新知識觀課程的科學改革
依據科學知識典范的批駁與后新知識觀的實質,建立新的科學觀及科學方式,比如“科學改革是科學典范的轉化”,“科學本質上是一種假定及推測”,“科學是一種思想價值方式的組織和文化知識的背景”等,進而克制思想主義、實際主義、科學主義、西式為主主義、權勢主義等對學生造成的影響。同時,新知識觀課程的目標也要跨越基本的科學文化知識、方式與技術等了解,從而達成對科學與人們及社會的聯系,進而全面普及和深入掌握。
(二)增強人文方面的課程
在大學教育教學課程中,人文知識的教育教學在一定程度上重新獲得了認可及表現,其主要表現在綜合性較強的大學教育教學中,開始把人文方面的課程作為大學教學中較為核心的課程,并創新及改革了人文方面的課程教學內容,從而使人文課程具有時代風貌及教育教學的氣息。
(三)大學教育教學方式價值意向的改革
現如今,是計算機網絡信息社會時期,大學教育教學方式的價值意向在一定程度上也應發生一些轉變,并能夠影響到大學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革目標。總的來說,大學教育教學方式的價值意向改革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從重視教授知識轉向重視培養能力。新知識觀以“能力為主體”的價值意向為發展方向,一致認為知識能夠因個人的需求從而變得不相同,學習者一方面把學習到的知識轉換為實踐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將自身的學習發展不斷創新改革。大學教育教學的價值意向都要適應時代的變化,從重視知識的教授與改革創新能力的培養進行轉換,積極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自主創新能力、自我轉變能力及自我的綜合素養能力等。二是,以老師的傳授為中心轉換為以學生獨立學習為中心。大學教育教學的價值意向應該主動響應這一轉換,注重學生的獨立自主學習性,并以自主學習為重,老師可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有效的引領,促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漸漸構造并體現出自身的價值所在,并與自身的發展需求及知識的體制相符合。三是,以教師一方面的講授教學內容轉換為師生雙方進行溝通教學的模式。新知識觀重視知識的不穩定性、非普及性、境況性,時期、區域、傳統文化的不相同,文化知識的含義與準則也是不相同的。因此,在大學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只是以老師單項的講授知識的權利為特點,學生照本宣科地接受老師所傳授的知識已經不再是教學方法與學習方式。簡單來說就是唯一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還應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與文化知識的教育背景,從老師一方面教授教學模式轉換為師生雙方進行學習上的溝通。
四、結語
從對新知識觀課程和大學教育教學的改革方式來看,所提倡的創新改革是必須進行實施的。在對新知識觀課程和大學教育教學進行的過程中,都是以統一課程的要求為原則,這樣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夠滿足我國教育的實際需求了。因此,在新知識課程的教育模式下,轉換知識課程與教育方式,有效地實現了大學課程教學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我國新知識觀課程及大學教育的教學情況。
參考文獻:
[1]楊杏芳.新的知識觀課程觀與大學教育教學改革[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5):107-111.
[2]龍安邦,范蔚.試論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兼論我國十年新課改的理論基礎及其論爭[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04):21-26.
[3]馬茂祥,劉寶存.后現代主義教育觀對大學英語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影響[J].當代教育科學,2010(05):52-53.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