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有家(銅仁學院文學院,貴州銅仁554300)
?
打造生態茶園促進武陵山區旅游經濟發展
印有家
(銅仁學院文學院,貴州銅仁554300)
摘要:武陵山區的茶葉生產歷史悠久,品牌眾多。雖然如此,但是在新時代新形勢下對茶葉的生產要求也越來越高,改變傳統種植方式,打造生態茶園勢在必行。武陵山區從地理條件、氣候環境、土壤情況等方面來看,非常適合打造生態茶園。不僅如此,打造生態茶園還可以進一步健全已成規模的武陵山區的旅游模式,擴大武陵山區茶葉的影響,促進武陵山區旅游經濟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生態茶園;武陵山區;旅游經濟
早在三國時期,茶文化就在中國南方開始出現,到了唐朝,品茶,作為一種文化象征在我國各地風靡盛行,并隨著文化的交流影響到了世界的其他國家。今天,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消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對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綠色食品日益成為人們消費和生活的主體。然而,我國的茶葉,作為一種綠色健康食品和傳統文化元素符號,近年來其衛生狀況及品性卻屢遭質疑。前段時間,歐盟等國對進口茶葉的農殘檢測標準進行了提高,這也直接影響到了我國茶葉的出口創匯。因此,打造“生態茶園”,提高國內茶葉的衛生質量及品性,迫在眉睫。
生態茶園是應用生態學的原理,以茶樹種植為核心,利用光、熱、水、土等生態條件,因地制宜,合理配置茶園生態系統,提高生物能和太陽能的利用率,促進茶園生態系統內能量與物質的循環,較大較好地提高生產能力。同時打造有利于調控茶樹病蟲害的園區環境,實現茶園生態無公害。[1]
武陵山區,地處湖南、湖北、貴州、重慶交界之處,平均海拔基本都在1000m左右,常年重云積霧,土壤含有豐富的適合茶樹生長的硒和磷。而且,自古以來,武陵山區的茶葉的品質也有口皆碑,比如湘西的古丈毛尖,銅仁的石阡苔茶,梵凈山翠峰茶等等,名氣都非常不錯。近年來,憑借著古城鳳凰,世界森林公園張家界,以及佛教圣地梵凈山等旅游景點的崛起,武陵山區的旅游也蒸蒸日上。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旅游資源擴大對武陵山區茶葉的影響,同時打造好武陵山區的生態茶園,進一步促進武陵山區旅游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1.1 優越的地理條件
俗話說:“高山有好茶,平地有好花”。對于茶樹來說,最適宜的種植地就是高山和丘陵,而且,高山(海拔1000m左右)的茶葉相比丘陵地區的茶葉品質更好。從目前我國茶葉的種植基地來看,絕大部分的種植基地也是在山區。武陵山區的平均海拔正好基本都在1000m左右,常年云霧繚繞,最適合茶葉的生長,也最容易產出高品質的茶葉來。
1.2 適宜的氣候環境
武陵山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受西南季風、昆明準靜止鋒影響明顯。春季溫暖多雨,夏季較熱,冬少嚴寒,日照充足,全年日照數在1250h左右,氣溫也非常適合茶葉的生長,年平均氣溫在18℃左右,而且整個武陵山區降雨量都比較大,雨水充沛,年平均降雨在1100~1400mm。據調查研究,茶葉的生長需要溫和濕潤的氣候,充足的雨水的讓茶葉生長得更加茂盛,能更好地從土壤中吸收營養物,使茶葉嫩芽發得更快更飽滿,充足的陽光可以更好地促進茶葉的光合作用,使茶葉生長得更好,富含更多的對身體有利的礦物質。在適宜的氣候條件下建設生態茶園不僅可以便于管理,還可以使茶樹的成活率大大提升,使茶葉免受后天自然條件的限制。因此,武陵山區的自然氣候環境無疑最適合打造生態茶園。
1.3 適合的土壤情況
武陵山區的土壤以黃土壤為主,屬于弱酸性,土壤的pH值在4.5-5.7之間,土層較深,厚度大約在60cm左右,且土質疏松。[2]因為茶樹雖然喜濕潤,但是怕漬水,深厚的土層可以讓茶樹的根系生長更加茂盛,吸收更多的養分。疏松的土質便于茶樹不漬水,更好的生長。茶樹喜酸性土壤的經濟作物,呈弱酸的土壤非常適合茶樹的生長,土壤中含有人體所需的鐵、硒等礦物質,茶葉能從土壤里吸收富含有利于人體健康的礦物質,使茶葉更具備競爭力。而且整個武陵山區到目前為止,全鎮無大型工業設施,空氣和水質基本上沒有受到污染,茶樹生長在藍天白云下,陪伴在青山綠水旁,這樣的純天然的自然環境為武陵山區打造生態茶園創建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這些有利于茶葉生長的自然條件都是打造生態茶園的重要因素,茶樹從自然界吸收雨露養料,生長出來的具有純天然的茶葉,自然不會殘留農藥成分,它對人體健康加有益。
1.4 政府的重視支持
我國在十二五期間就已經啟動了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園區,主要就是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通過政府引導,技術支持,資金扶助等建設一批國家級旅游示范項目。武陵山區所在的幾個省市,都非常重視生態茶園的建設和打造,重視綠色食品的生產工程。比如湖南的沅陵縣在2015年就表示“要力推茶業發展轉型升級,致力打造武陵山片區茶葉生產中心、加工中心和茶文化展示中心”;貴州的松桃縣目前正在積極招商引資,打造武陵山區最大的茶業物流基地;湘西政府利用名人影響力,請來湘西籍的歌唱家宋祖英錄制《古丈茶歌》,為武陵山區打造生態茶園造勢等等。除此之外,武陵山區各政府還鼓勵農民承包宜茶荒山,栽種綠色、生態茶葉,打造生態茶園。政府不僅給予栽種茶葉者相應的技術指導和一定的資金支持,還免費發放茶樹幼苗并劃定實驗基地培育優良品種的幼苗給全鎮種植者種植。政府的支持為茶葉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也為生態茶園的打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5 品牌效應的帶動
武陵山區產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晉代,非常悠久,而且品牌繁多,目前至少有一百多個品牌。在2015米蘭世博會上,中國名茶金獎(金駱駝)評選出20個公共品牌金獎中,武陵山區的名茶就有湘西的古丈毛尖、銅仁的梵凈山黑茶、湘西的辰州碣灘牌有機綠茶,湘西的干發牌碣灘銀毫等多個品牌獲得金獎。武陵山區的茶葉在這些品牌效應下,打響自身知名度,打造綠色、生態的茶園,生產出更多、更好的茶葉,建設更加生態綠色的茶園,響譽國內外。
“外面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武陵山區一直就是旅游的盛地。這里不僅有世界森林公園,也有歷史文化名城,在這里既可以領略到少數民族風情,也可以吃到獨具特色的各種美食。之前,武陵山區因為山高路遠,交通不便,常常令游客望而生畏。自從改革開放后,國家對武陵山區的發展非常重視,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在湖南張家界、貴州銅仁等城市都修建了機場,武陵山區的幾座主要城市也已經貫通了高速公路,交通現在非常的便利。張家界、鳳凰、梵凈山、矮寨大橋等旅游景點,已經成為武陵山區的旅游經典品牌,人人皆知,享譽世界。
2.1 打造生態茶園,促進旅游發展
如今,城市的人們厭倦于塵世的喧囂,苦悶于沉沉的霧霾,他們來到山區旅游,就是希望能呼吸到新鮮的空氣,放松疲倦的身體,讓身體和心靈在這里找到寧靜,得到休憩。打造生態茶園,正好符合廣大游客的需求。一望無際的生態茶園,其實就是一座非常大的綠色公園,游客們來到這里,看到綠色茶海連綿起伏,就像來到了綠色的海洋。走進茶海,翠綠的嫩芽散發出茶葉的清香,晶瑩的小水珠把綠葉當做搖籃,安靜的睡著,做著美麗而幸福的夢。為了讓游客更加接近和體會茶海的美,我們可以在生態茶園中鋪上小路。一條條鵝卵石鋪成的彎曲小路把游客引向更深處。走在小路上,茶葉散發出的清新空氣,讓游客置身大自然,享受醉美的綠色海洋。萬畝的綠茶每一天都會給茶海帶來清新的空氣,它們有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確保來玩的游客們每一天都能親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在綠色的海洋里來一個綠的深呼吸。所以說,生態茶園對于傳統的旅游景點(比如古城、森林公園、橋梁奇觀)來說是一個非常有益的補充。
2.2 打造生態茶園農家樂,促進經濟健康發展
在武陵山區,在這些生態茶園的附近,農家樂飯莊很受歡迎。這里沒有城區飯店的嘈雜,沒有擁堵的交通,這里有山有水,有茶園的清香,有大自然的味道,不管是吃飯,還是游玩,都覺得舒適而優雅。很多人來到武陵山區旅游,更樂意住在農家樂,因為農家樂依山傍水,有花有草,綠化好,環境優雅,是難得的避暑山莊。
2.3 利用旅游資源,推廣茶葉品牌
這些年,武陵山區的旅游非常火爆,鳳凰古城、張家界森林公園、梵凈山等經典景點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游客。武陵山區大小城鎮的商業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隨便走進武陵山區的一個城鎮,都可以看到絡繹不絕的游人。多數的街道都商鋪林立,熱鬧非凡。我們應該趁此旅游東風,多開出一些茶葉專賣的店鋪,讓世界各地來武陵山區旅游的人們借助這些店鋪及農家樂品嘗到武陵山區的生態茶葉,讓他們把武陵山區的生態茶葉帶回家去,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武陵山區的生態茶園,進一步促進武陵山區的經濟發展。
生態茶園的建設不僅靠建設周邊的生態環境,更重要的還是要建成茶葉本身的純天然的、可觀賞的茶葉園林。在大力發展茶葉經濟的同時注重茶葉園區的生態環境,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觀賞,加快武陵山區旅游業的發展。
雖然說武陵山區打造生態茶園的優勢很多,但面向未來,還是要做好規劃,這樣才能立足現在,展望未來。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發展生態茶園,建設美麗家園,來促進旅游業的發展,所以發展生態茶園應該還要做到生態茶園+旅游+文化一體化的發展模式,構建點,線,面全面結合的生態示范發展道路。現在的旅游業越來越發達,人們都喜歡在閑暇之時到處走走,體驗大自然,放松心情,但是屢屢出現一些景區坑人宰客的事件,如青島大蝦,天價魚等事件發生后對當地的旅游業沖擊非常大,當地人們花費巨資和心血打造的旅游業就付諸東流了。所以武陵山區的生態茶園的發展還要規范地方的服務行業,讓服務業更好地為來往的游客們服務,讓他們把這兒當成自己的家,享受家的溫暖,來到生態茶園,不僅身心得到放松,更是體會到了不一樣的風土人情,讓游客們住得放心,吃得安心,玩得開心。讓他們留下曾經的腳印,記著心里的美好。這樣,當他們回去后自然就會替我們贊美這個地方,做免費的宣傳,這樣回頭的游客也會越來越多,讓更多的游客來到武陵山區,促進當地旅游的發展,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真正的走上可持續化發展道路。
武陵山區生態茶園的建設具有諸多優勢,建設生態茶園對武陵山區茶業發展來說具有重大意義,它一方面可以進一步擴大武陵山區茶葉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拉動旅游經濟,促進武陵山區的旅游經濟健康穩定地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毛加梅,唐一春,玉香甩等.我國生態茶園建設模式研究進展[J].耕作與栽培,2010(5):9-10,13.
[2]朱青,尹迪信.銅仁地區土壤養分狀況分析[J].耕作與栽培,2007 (1):11-12.
作者簡介:印有家(1973-),湖南瀘溪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民俗學,漢語方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