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洋(吉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吉林四平136000)
?
茶文化產業園景觀設計研究
石洋
(吉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茶文化在我國有上千年歷史,已成為代表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符號。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茶文化在新的時期被賦予新的內涵并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備受大眾青睞的文化產業,成為一種重要的經濟形式。其中,茶文化產業園的建設成為當前引領茶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重要實踐形式。本文首先對茶文化產業園景觀設計理念進行闡述,其次對景觀設計中功能區域劃分進行簡要分析,在參考部分地區茶文化產業園景觀設計的具體實踐來提出促進茶文化產業園景觀設計科學合理的具體落實方法,為促進茶文化的弘揚,茶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借鑒之處。
關鍵詞:茶文化;景觀設計;措施
中國茶文化指的是茶葉栽培技術、制茶工藝、泡茶工藝以及飲茶方式等長期演變的過程中逐漸結合其它物象,被賦予不同內涵而形成的一種文化形式。其中眾所周知的有茶被賦予人生意義的飲茶之道、詩詞歌賦,馳名中外的茶藝以及凝結在文學作品、繪畫藝術中的飲茶精神等。茶文化源于生活回歸生活,正是其源遠流長的主要原因。在目前中國,加快新農村建設,發展綠色農業已成為我國“三農問題”工作落實的核心,為此,黨和政府提出的關于加快農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創新新型農業發展形式。茶葉作為農村經濟作物形式,在保證其綠色發展的同時,建設茶文化產業園景,發展旅游農業不僅能促進農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改善農村發展環境,而且能以茶文化產業園帶動農村服務業發展,保護和弘揚當地特色茶文化,提高農民收入。
1.1 遵循因地制宜,保護環境原則
我國茶樹種類繁多,對生存環境的要求也不盡相同。為此,需要在引進不同茶樹品種時,根據其生存習性,創造適宜的生存環境,為保證存活率,應選擇適宜的茶樹品種。產業園的景觀設計還要做好產業園地理環境、社會環境等因素的調查。茶文化產業園一般是建設在產茶區,考慮在設計范圍的景觀形式一般有臨山建筑、人造依山小景等。這些造景都會對當地生態環境和地表植被造成一定的損壞。此外,在遵循環境保護基礎上,要根據當地社會人文特色,對產業園進行合理設計規劃。
1.2 遵循多功能化,多元化原則
茶文化產業園的設計要做到保證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產業園的設計構想源于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要保證其經濟效益,可以多種形式發展與之相配的產業方式。比如建設茶文化展館、茶藝體驗館、茶園觀光、制茶培訓課堂等,將茶文化產業園的設計和建設與第三產業的發展相結合,不僅能同時做到創新農村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效益,而且能保護生態環境免受損害。例如我國茶葉基地——湖北恩施芭蕉鄉在遵循多元化、多功能的基礎上,產業園被設計成休閑旅游、水上樂園、民族文化體驗和茶文化體驗區四大功能模塊的旅游整體,使旅游業成為當地重要產業支柱。
1.3 遵循心理體驗原則
文化的心理體驗是真正獲得文化內涵和文化魅力感受的唯一方式。目前,隨著我國居民收入逐年增長,旅游業的迅速發展,獲得心理體驗成為廣大游客的需求。所以,為保證游客能真正體驗到茶文化,在產業園景觀設計中,應在獲得茶文化體驗的基礎上,根據不同游客群體和類型,設計一些新穎、參與欲望強的活動項目,讓游客在活動的參與和情感的投入中感受到茶文化以及當地民族風情的魅力,從而獲得心理感受。例如湖南長沙烏山推出茶葉采摘和茶葉炒制活動,讓游客親身體驗采茶和炒制茶葉,不僅可以傳播有關茶葉的基礎知識,而且能讓體驗體會到采茶的樂趣,獲得真正心理感受。
1.4 遵循創新性原則
茶葉產業園景觀設計要立足當地茶文化特色和民族風情,對景觀的設計進行創新,使其特色化。具有特色的茶文化產業景觀要同時包括景觀設計特色和內涵文化特色,比如,在設計茶文化景觀長廊時,則可運用石景、楹聯呈現茶文化方面的詩詞歌賦。景觀設計特色要保證景觀區的設計合理、形式多樣,內涵文化特色是要融入當地文化元素,使其貫穿融合到茶文化中,切忌雷同化。比如在產業園內開展民族特色活動,茶藝展示、炒茶體驗、茶文化和沐浴等
2.1 做好景觀區的劃分
景觀區的劃分要遵循保護生態系統原則,盡量因地設計,舊址改造,從而減少新的植被破壞。在設計前,要通過信息系統對預想的景觀區進行模擬實驗。在把握總體規劃的前提下,為保證設計的合理程度,則需要對景觀區進行功能區劃分。保證各個分區之間相互聯系又各具特色。在對各個功能區的建設中,則要把握整體前提下,做到局部合理有據。
2.2 做好功能區劃分
茶文化產業園景觀區基本組成包括出入口休閑區、茶文化展示區、產業加工區、娛樂餐飲區、采茶體驗區以及民族文化體驗區等。一般來說,作為景觀門面的入口設計來說,一定要全面呈現出整個景觀區的文化特色、精神風貌。在這個區域,要將最具當地特色的茶文化元素通過景石或其它物體呈現出來。茶文化展示區是游客直接、全面了解當地特色茶文化的區域。在該區域,要將該地區茶文化的發展史、茶藝、有關文學作品融入其中。如此在該區域設立詩詞歌賦欣賞區、特色茶藝欣賞區等。產業加工區是直接能獲得茶葉生產加工體驗的功能區,在該區域,對茶葉的選取、分類、炒制、烘干等過程具體操作進行展示,讓游客直接感受到茶葉的生產過程。娛樂休閑區也是宣揚茶文化的重要區域,在該區域,集當地美食、茶飲、茶文化影像體驗等為一體,讓顧客在休閑娛樂中全方位體驗當地茶特色、風俗特色。此外,在居住地周圍布置茶文化故事圖片展示、客房服務提供茶文化體驗等。茶葉采摘區一般要設置在大片茶葉種植場所,為避免對茶樹種植基地造成人為污染破壞,要遠離休閑娛樂區。目前,大多游客由于重視對旅游真實感受的追求,所以茶葉采摘活動不僅參與性強,而且直觀感受明顯備受廣大游客喜愛。
3.1 做好景觀區地形改造
產業園設計要做到因地制宜,所以在對景觀進行區域劃分、模塊功能設定等前期,要對景觀園設計地址進行實地考察,分析其地形地貌特征、自然人文環境以及社會人文環境。其中對景觀區茶樹種類選擇和植被種植要著重分析。比如在雨水較多地區,除了要注意防范山體滑坡,種植根系發達植物外,要選擇耐澇茶樹品種,此外,還要綜合考慮其土壤、陽光和適宜溫度等因素。
對景觀區地形的設計改造要遵循就山而立、局部調整原則。也就是依托自然地形建設,不僅能保證其根基穩固,而且能減少工作量,節約成本,最重要可減少植被破壞面積。對局部空間的調整要能保證通過人工修補,使景觀區域視野更開闊、結構更合理,為游客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根據目前我國景觀園區設計實例來看,對地形改造主要朝著以下幾個方面發展。一是地形趨于平坦,其主要目的是便于交通和服務區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開闊視野。第二是坡地設計。主要目的是達到縱向景觀展示、豐富游覽視覺層次以及景觀區排水防澇容易的目的。
3.2 做好景觀區道路設計
景觀區內的道路設計建設是整個區域功能充分得到發揮和體現的基礎。作為整個區域的紐帶,對游覽路線的設計、游客的疏散、園區交通順暢等都發揮至關重要作用。根據茶文化產業景觀園的服務功能不同,所以對其具體園路的設計借鑒中國園林的設計原理可分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路線整體布局。要充分考慮園區內地形、水文特征以及功能區等因素,在此基礎上,根據園區茶文化的特色,選擇與之相匹配的自然類型藝術風格。在意境設計上,要達到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效果。在路徑轉折,可設置相應的石景和隔離景觀等。第二是道路規模設置。一般來說,茶文化景觀園和古典中國園林有相仿之處,所以其道路規模設計應該以小徑、彎路為主,在功能區之間的主干道和次主干道也要保證其自然形式特征。此外,由于地形高低起伏,所以其路徑起伏、坡度、長度在設計時要注重考慮其安全性。第三是道路的鋪設。根據道路規模、服務性質不同要選擇不同材質的路面鋪設材料。比如主干道,材質平整度、防滑度、色澤、維護簡易程度等因素都要考慮。游步道路則可選擇管理簡單、材質面粗糙、防滑效果好的材質。
3.3 做好園區景觀設計
首先是水景。遵循山水相接、綠色植被相應的原則。水體景觀一般來說不僅可以增加視覺景觀體驗,而且可對局部小氣候進行調節。為此,在水體設計中,水體的具體形式要豐富多樣,隨機可變,達到溪流、池塘、瀑布等互為貫通,連成一個循環整體。水體的具體形式則根據當地茶文化具體形式和整體景觀的藝術特征進行選擇。加入當地水體自我調節能力低,則可在水體中種植再力花、蓮藕等凈化水體能力強的植物。水體植物之間也可以互為補充,相互搭配形成和諧景觀。
然后是院內建筑的設計。園內建筑主要是布景建筑和休閑服務建筑。建筑風格也要和景觀風格適應。在布景建筑的設計中,則要和茶文化風格一致,在充分考慮到布景格局后,對人造景觀的建設要根據功能區的連貫、人的游覽習性進行合理布局。功能類型建筑的建設要保持當地建筑風格,進行適當調整,和周圍景觀相協調。景觀區內的小品設計對景觀區的總體設計起到完善作用,是對不足之處的修補,提高景觀區游覽的舒適度和鑒賞體驗功能。同時也是將自然景觀和人造景觀連接的紐帶。一般在景觀區的功能區分界處、道路拐彎處設置與景觀融為一體的小品,對整個功能區的整體設計起到點睛之筆。
綜上所述,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對其傳承之外,在新時期為保證其生命力源源不斷,需要運用現代經濟社會思維對其傳承進行創新。茶文化產業園景觀的建造,不僅是對茶文化的弘揚,更是對當地特色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在具體規劃設計中需要著重注意對當地自然景觀的保護和文化風俗的結合,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注重生態效益,來真正為促進新農村建設、活躍農村文化、發展農村經濟起到帶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吳菲,龍岳林,馬紫薇,何曉陽,肖拓,齊玉婷.望城烏山茶莊園景觀設計[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S1):41-44
[2]陳周一琪,武濤.特色茶樹品種在生態觀光茶園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作物雜志.2012(02):105-108
[3]贠旭彤.觀光茶園規劃設計中茶文化的應用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0
[4]李鳴文.觀光茶園景觀設計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08
作者簡介:石洋(1979-),女,四平,農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