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飛(中原工學院,河南鄭州450000)
?
從藝術角度談茶道文化中民族音樂的重要性
閆飛
(中原工學院,河南鄭州450000)
摘要:茶道文化與民族音樂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相互滲透、相輔相成,至今已然密不可分。本文從兩者的發展歷程著手,分析了茶道文化與民族音樂在信息傳達與信息接受形式上的共通性,提出茶道表演過程中融入民族音樂對實現茶道文化情感及精神升華的重要作用,為民族音樂在茶道文化中的進一步發展做了理論陳述。
關鍵詞:藝術;茶道文化;民族音樂;意義
茶道是一門獨特的綜合性藝術創造活動,涵蓋茶席設計、茶座布置、茶藝表演等各個環節,其動作優美怡情,器具古樸典雅,環境清幽和諧,音樂相宜養性,能夠全方位地體現出茶道創造者與表演者高度的藝術造詣與崇高的思想境界。茶道文化中包含著人們日常所難以觸及的內容,通過切身地體悟茶道,可以提高審美層次,視野與胸襟將會更加開闊,身體與心靈對外界的感受將會更加深刻,對茶葉色、香、味、形的理解也將更為透徹。在茶道文化中,通過沖茶、泡茶、煮茶、品茶,人們可以在茶禮的熏陶之中修身養性,形成清和、雅致、求真、求善、求美的高尚情操,傳承古代文人志士所推崇的淡泊悠然的境界。我國民族音樂的形成時間與茶文化的形成時間恰好契合,兩者在發展之中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繼而密不可分,凡飲茶之時必有琴瑟相伴,帶給品茶之人以別有洞天的品茗感受。
我國的茶文化發源于周代,正式形成于兩漢時期,在唐宋時代走向鼎盛,經歷元、明、清三代以后仍然波濤壯闊,至今興旺不已。茶圣陸羽在《茶經》中指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我國民族音樂的起源也可以追溯到炎黃時期,相傳“伏羲氏作琴,神農氏制曲”,其發展歷程與茶文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回顧關于飲茶的詩詞,可以發現,茶與音樂的淵源由來已久。唐朝鮑君徽的《東亭茶宴》、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宋朝蘇軾的《行香子·茶詞》、黃庭堅的《鷓鴣天·湯詞》、曹冠的《朝中措·湯》、吳文英的《望江南·茶》等詩詞中,都提到了古琴、琵琶、笛、瑟等樂器。對于飲茶的環境,自古以來我國文人之中就有“茶宜凈室,宜古曲”的說法,明朝的許次紓在《茶疏》中提到了二十多種適宜飲茶的場景與事宜,比如““聽歌拍板、鼓琴看畫、茂林修竹、清幽寺觀”等。我國的著名民族樂曲中有很多都被古往今來的愛茶人士奉為飲茶必備的曲目,像《陽關三迭》、《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高山流水》、《雨打芭蕉》、《平湖秋月》這些樂曲,至今仍是各個茶道館及茶社中不可或缺的背景音樂。由古琴、古箏、洞簫、竹笛、琵琶、塤、瑟、二胡等民族樂器所演奏的古典曲目最能引人心生思古之情,因而也最能入茶。飲茶之際伴以古典民族音樂,不僅能夠幫助人們澄凈心靈,更好地品飲茶中滋味,更可以讓人們心無旁騖地體會中華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深遠意蘊,帶來至高的精神享受。正如白居易在《琴茶》詩中所吟誦的那樣:“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后春多醉,不讀書來老更閑。琴里知音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常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民族音樂與茶道文化雅趣相和、相得益彰。
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從茶事發展過程中形成獨立音樂劇種的國家,包括茶戲、茶歌等形式,可以說茶與音樂一直以來都是難舍難分的關系。另外,在茶藝表演中,壺中茶水傾瀉而出直入杯中的動作,則是借鑒了古典名曲《高山流水》的情懷,令茶藝表演充滿了詩情畫意。
眾所周知,音樂是沒有國界的,任何一首樂曲都可以為世界各地的任何人群所理解和欣賞。樂音是進行音樂情感表達的唯一載體,它存在于世界的任意角落,盡管不同地區的樂音擁有各異的文化特征、民族特性和區域特質,卻不帶有任何的強制性和專屬性。也就是說,任何一首音樂曲目,無論它的誕生之地在哪里,都可以為世界各地的人們所欣賞和評析。世界各地的音樂家、演奏者和音樂愛好者在聽到一首音樂作品后,可以依照自己的所學或是根據自身的經歷對音樂作品的內涵進行解讀,同時充分發揮自主想象力,全面體會音樂作品所具備的情感因素,實現對各種音樂作品的理解與演繹。
茶道文化以清雅的茶葉與純澈的茶湯為現實物質載體,在世界范圍內傳播開來,受到各地消費者的喜愛,特別是在中國、日本、韓國、印度、英國等地擁有大量的追隨者。茶葉色澤怡人,茶香沁人心脾,茶湯醇厚爽口,無需任何語言贅述,便可以超越地域、時空、民族等因素,為世界各地的消費者所理解和推崇。根據飲茶者對茶道的理解,他們會采用帶有地方特色的茶具器皿進行茶道演繹,選取色香各異的茶葉進行品鑒,傳達本地域人民對于茶道的信仰。在賞茶、聞香、品茗的過程中,他們如同我國古人一樣,以茶會友,以茶清憂,對茶道文化自有一番體悟,不需要外界提供語言上的翻譯或是文化上的解讀,便可自然而然地用心靈去品味出茶葉所傳達的深刻哲學,去感受蘊藏在茶香之中的別有洞天的精神意蘊。
由此可見,音樂與茶道文化在信息傳達與信息接受的形式上具有高度的共通性。兩者都不需要中間介質進行傳遞,受眾只要具備對現實世界和形象思維的基本理解能力與一定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就可以諳得其中之道,明確其意義所在。所以,將民族音樂與茶道文化相互融合,可以將茶道文化的境界提升至更高的境界,民族音樂也會因此更具深厚性,兩者相得益彰,自然天成,能夠帶給欣賞之人以無盡的美感體驗。
音樂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形式,其形態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任何演繹都是稍縱即逝,如同時光荏苒、白駒過隙,即便是同一曲目、同一演奏者,在世間也絕對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兩首音樂篇章,因此人們常常將音樂稱為“時間的藝術”。樂曲中流動的音符是構成音樂的核心要素,音符的各種排列組合則奠定了音樂的情感基調。從樂理角度來說,音樂是以客觀的運動形態來滿足人們的主觀審美需求,它潛在地遵循著人們對客觀事物的理解與感受,是對人們內心情感的藝術性再現,是一種有秩序的情感流動,能夠自然地流淌于人們的腦海之中,令聽者產生強烈的共鳴。在融入其他的藝術形式以后,音樂則能夠起到起承轉合、更近一層的作用。
對于每一首音樂作品而言,其中都包含著一個顯著的主題和一系列相應的副題,音樂的節奏則是依照對這些主題和副題的陳述、展開、連結、再現等過程而發生變化。音樂作品的結束也就意味著一個起承轉合周期的完成。在這之后,聽者才能夠完全發揮自主想象力,對音樂所闡述的故事以及其中蘊含的情感梳理清楚,音樂形象也因此而得以升華。
茶道同樣是一門關于起承轉合的藝術形式,從最開始的清洗茶具到泡茶,再到洗茶與品茶,每一步都是漸入佳境。隨著茶藝表演一步一步地展開,品茗之人似乎從現實走入仙境,自由自在地翱翔在悠然自得的天地之中,俯瞰仙臺樓閣,細品茶味茶思,從茶藝表演中看到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所涵蓋的深刻哲理,獲得靈魂的滌蕩和心境的提升。
在茶道文化中加入適宜的民族音樂,更有助于茶思的發散,茶道文化所塑造的淡泊名利、心明致遠的文人雅士于自然風光之中悠然品茗的形象將會更加清晰,古雅的音樂伴著淡雅的茶香,令茶道文化的清淡、雅致、古樸、自然的風格更加明了,品茗之人能夠在更加近乎自然的環境之中獲得情操的熏陶,釋放心理與生理上的壓力,在節奏極快的工作和生活中獲得有效的休養。
音樂是勞動人民經歷一系列生產活動之后所創造出來的精神文化的結晶,是人們現實生活的藝術性再現,也是人們內心豐富情感的外在表達。不可否認,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場景的轉變,人們可能已經無法完全把握千百年前音樂藝術家在創作一首曲目時的具體內心活動,但是基于人類思維的活躍性、人類想象力的無限性以及人類理解活動的主觀性,人們可以準確體會音樂作品的情感基調,明確藝術家想要重點表達的思想內涵,同時能夠解讀出多種各不相同的引申意義。
茶道文化涉及茶藝表演者對茶道藝術和茶藝程序的理解與再創作,這就如同音樂的欣賞過程一樣,由于飲茶時間與地點、茶具茶器、茶藝表演者、品茶者的不同,人們對茶道文化的理解也就各有千秋,特別是由于當時當地外部因素的影響、那時那刻表演者與欣賞者心境的不同,再加上個體領悟能力與感知能力的差異,人們在欣賞茶藝表演與品茗的時候所體會到的茶道文化內涵會呈現出濃厚的主觀性與多義性色彩。
音樂欣賞與茶道文化欣賞都是對精神世界的求索,每一次旅程都不盡相同,每一次體驗都千姿百態。當古雅的民族音樂與醇厚的茶道文化融為一體時,兩者的精神內核便會呈現出婉轉變幻的神奇景象,音符的潺潺流動伴著茶藝表演者的舉手投足,茶道文化的靈魂就更加生動可見,欣賞者在如夢如幻的情境之中最大限度地運用自身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與音樂創作者和茶藝表演者產生共鳴,不僅能夠加深對音樂的理解,提升自身藝術賞析的能力,還能夠揭開茶藝表演的朦朧面紗,真正領悟到茶道文化所追求的崇高精神境界。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民族音樂讓茶道文化更具靈魂性,茶道文化則助民族音樂更顯形象性。將民族音樂引入到茶道文化之中,貫穿到茶道藝術表演的方方面面,可以全面擴充茶道文化的精神意蘊,體現其獨特的修身養性之道,實可謂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民族音樂與茶道文化淵源深厚,互為補充,兩者結合能夠帶給欣賞者全方位的感官體驗,使得飲茶之人可以眼觀其色,鼻聞其香,口品其味,耳聽其聲,心得其韻,從而獲得心理與生理的放松、情感與情操的熏陶以及心境與理想的升華。在茶道文化的展示過程中選取適宜的民族音樂,不僅可以豐富展現形式,更能夠彰顯茶道文化的情感性與思想性,讓人們在飲茶品茗的過程中思古念今、淡然開闊、從容平和,更加準確地把握經過幾千年積淀的茶文化的深刻內涵。
參考文獻
[1]蔡榮章.茶道入門三篇——制茶篇、識茶篇、泡茶篇[M].中華書局,2010.
[2]陳宗懋.中國茶經[M].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
[3]劉勤晉.茶文化學[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4]劉勤晉.茶館與茶藝[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閆飛(1982-),女,回族,河南鄭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