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超聲心動圖綜合參數應用于慢性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均在治療前、治療3個月、治療6個月使用心力衰竭超聲指數(HFEI)進行評分, 對比患者治療前后HFEI評分變化。結果 所有患者在治療后3、6個月的HFEI、肺動脈壓力參數、左室舒張功能參數以及NYHA心功能指數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對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HFEI評分對于之后的治療具有顯著指導意義, 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超聲心動圖;綜合參數;慢性心力衰竭;診斷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8.051
伴隨冠心病和高血壓發病率的顯著上升, 收縮性心力衰竭伴隨舒張性心力衰竭、單純性舒張性心力衰竭患者也在不斷增加[1]。臨床通常采取心臟收縮功能指標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風險進行評價, 然而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不能對心臟整體功能進行完全、準確的評價。近幾年, 臨床制定了綜合心臟舒張功能和收縮功能等參數的HFEI評分標準, 同時針對HFEI對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診斷的特異性、敏感性和血漿B型鈉尿肽(BNP)、心功能分級的相關性進行研究, 效果滿意[2]。本次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6例, 觀察其治療前后HFEI評分變化, 探討其臨床診斷和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本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6例, 所有患者均通過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標準確診為慢性心力衰竭, 其中男53例、女33例;年齡55~79歲, 平均年齡(69.5±4.6)歲;心臟射血分數<45%。排除標準:先天性心臟病者、肺源性心臟病者、急性心肌梗死者、原發瓣膜病造成的心力衰竭者。
1. 2 方法 患者均給予超聲心電圖檢查, 再進行心電圖、血常規、胸片等檢查, 根據檢查結果評定患者心功能情況, 再進行相應藥物治療, 治療3個月、治療6個月均進行復診, 檢查超聲心動圖變化情況。使用探頭頻率為2.1~4.2 MHz的超聲儀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 主要測量患者左室收縮末期容積、左室左房容積指數情況, 計算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
1. 3 觀察指標 ①左室收縮功能參數[3]: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30%~45%為1分, <30%為2分;②左室舒張功能參數:二尖瓣舒張早期血流峰值與瓣環運動峰值速度比值(E/E') <13分同時伴隨Ⅱ級舒張功能不全或者心房纖顫為1分;E/E' >13分, 具有限制性疾病, 同時伴隨Ⅱ級舒張功能不全或者心房纖顫為2分;③瓣膜反流參數:二尖瓣和主動脈瓣中度狹窄或者反流為1分;二尖瓣和主動脈瓣重度狹窄或者反流為2分;④脈動脈壓力參數:脈動脈壓力處于35~50 mm Hg (1 mm Hg=0.133 kPa)為1分;脈動脈壓力>50 mm Hg為2分;⑤心室重構參數:左室中度擴大為1分;左室重度擴大或者心功能不全為2分。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患者治療前后HFEI評分對比:所有患者治療前左室收縮功能、房室重構、左室舒張功能、肺動脈壓力、瓣膜反流、超聲心力衰竭及心功能參數分別為(1.64±0.42)、(1.68± 0.35)、(1.62±0.32)、(0.84±0.14)、(0.52±0.13)、(6.42±0.34)、(3.24±1.02)分;治療3個月左室收縮功能、房室重構、左室舒張功能、肺動脈壓力、瓣膜反流、超聲心力衰竭及心功能參數分別為(1.51±0.61)、(1.53±0.54)、(1.23±0.35)、(0.30± 0.03)、(0.41±0.05)、(4.81±1.01)、(2.52±1.04)分;治療6個月左室收縮功能、房室重構、左室舒張功能、肺動脈壓力、瓣膜反流、超聲心力衰竭及心功能參數分別為(1.11±0.31)、(1.16±0.22)、(1.15±0.12)、(0.16±0.02)、(0.30±0.03)、(3.31± 1.02)、(2.40±1.03)分。患者在治療后3個月、6個月的超聲心力衰竭指數、肺動脈壓力參數、左室舒張功能參數以及NYHA新功能指數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3 討論
以前對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通常采用心臟收縮功能指標來評判風險, 但是患者的心臟整體功能并不能夠很好地表現出。而采用HFEI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心臟功能評分, 可以通過監測心臟各部分的變化, 包括心室舒張收縮功能、房室重構、瓣膜反流等來綜合評價心臟功能[4]。
在本次研究中, 對所選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HFEI評分。結果顯示, 在隨訪時間段內患者房室重構、左室收縮功能以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但是與治療前相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而患者在治療后3個月、6個月的超聲心力衰竭指數、肺動脈壓力參數、左室舒張功能參數以及NYHA新功能指數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說明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給予有效血管擴張劑等抗心力衰竭治療能夠有效改善其左室充盈壓, 緩解心臟容量負荷, 改善肺動脈壓, 進而逐漸改善房室重建。因此, 超聲心動圖綜合參數在運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治中可具有顯著指導作用。
綜上所述,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HFEI評分對于之后的治療具有顯著指導意義,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建明, 張杰, 史忠良, 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尿酸、腦鈉肽水平聯合檢測的臨床價值和意義.中國實用醫刊, 2015, 42 (12):82-84.
[2] 楊溢, 劉偉, 陸秀紅, 等. 2-甲硫基三磷酸腺苷可抑制兔慢性心力衰竭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15, 43 (3):212-218.
[3] 李敬.超聲心動圖綜合參數在慢性心力衰竭診治中的應用探析.中國處方藥, 2015, 13(4):98-99.
[4] 韓淑杰, 楊俊華, 周炳元.超聲心動圖綜合參數對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及治療評價.實用醫學雜志, 2013, 29(18):3045-3047.
[收稿日期:2015-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