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春秀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于‘導。”“應試教育”課堂教學的最大弊端是重教而不重導,不僅扼殺學生與生俱來的個性和創造潛能,而且不利于人才的培養。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過多地包辦代替,一個詞語、一個句子、一個段落,不厭其煩地反復講,總怕學生聽不懂、學不會、記不牢,而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創新”的機會就相對很少。為了使課堂教學成為全面貫徹素質教育方針的主陣地,培養創新能力的主戰場,教師要切實改變育人觀念,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那么,如何在教學中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呢?通過實踐中的具體嘗試,我認為教師應面向全體學生,鼓勵質疑,激發想象和求知欲望,培養創造性思維,讓學生自主地發展。
一、指導質疑,啟迪思維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瓦特發明蒸汽機,都是起源于質疑,質疑是開啟創新之門的鑰匙。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針對少年兒童好奇、好問、求知欲望盛等特點,鼓勵他們勤于思考問題、敢于提出問題,促進創新意識的形成。借問題促探索,借探索促發現,借發現促創新。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日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尋疑意識。所謂尋疑意識是指學習者在頭腦中始終帶著尋找問題的意識,以懷疑的眼光出現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捕捉其中可供設疑的細節,挖掘疑點價值,在思想的閃光中時不時迸射出有新意的問題和出人意料的觀點。例如在教學《望廬山瀑布》時,我采用先學后教的方法,讓學生課前自學,在課堂上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寬松的氣氛下自由、充分地質疑、解疑。記得有位學生曾質疑:“老師,‘日照香爐生紫煙這句詩描寫山間的煙云徐徐上升、飄在青山藍天之間的景象,為什么用‘生而不用‘升呢?”有位學生在學習《小音樂家楊科》后質疑:“楊科并沒有成為音樂家,為什么課題上稱他為小音樂家呢?”這些問題可能是教師在備課時沒有預設到的,但是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問題,要引導學生思考。哪怕是不能給問題下定論,或是暫時解決不了,也應該熱情地保護學生這種敢問敢駁的積極性,讓學生的思維沿著不同的方向擴展,從而多角度地提出問題、思考問題。
二、豐富表象,激發想象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想象力是一種創造性的認識功能。”“一千個讀者心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可見語文學科有廣闊的想象空間。想象是通向創新的翅膀,它比知識更重要,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關鍵。一切創造性活動都離不開想象,但我們都知道,想象需要豐富的表象做基礎,而豐富的表象只有在大量接觸并觀察客觀事物中才能形成。因此,我們在平日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經常向學生推薦好的文章、書籍、電視劇等,使學生不斷地吸收大量信息,獲得豐富的表象儲備。例如對于南方的孩子來說,對雪是陌生的,所以在教學《第一場雪》之前,先組織學生觀看有關雪的視頻,從而在學習新內容之前讓學生對雪有充分的感性認識。在教學時讓學生調動知識儲備,對“鵝毛般的雪花”、“粉妝玉砌的世界”、“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兒”等景象展開豐富的想象,引導學生進入一個冰清玉潔的世界,使學生喜歡雪,對雪充滿幻想和憧憬,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三、重視實踐活動,激勵創新
創造思維能力需要在實踐活動中形成并得到發展。語文教學應當充滿情趣、樂趣和活力,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教師應重視把行之有效的語文實踐活動引進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掌握內容豐富、印象深刻、生動而準確的感性知識,引導學生注意觀察事物,有意識地教給他們觀察的方法,培養他們閱讀的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質量,發展語言表達能力。畫面感強的課文可以讀讀、畫畫、議議,詩歌可以讀讀、背背、唱唱;童話和情節曲折的故事可以讓學生讀讀、說說、編編、演演。學生在畫、說、背、唱演中,不僅加深對課文內容、思想感情的理解和體會,而且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語文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又一個靈活載體。
學習語文的途徑十分廣闊。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是十分有限的,課本以外的生活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一種不容忽視的途徑。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把語文的學習由課內延伸到廣闊的社會生活領域里,為學生的認知、語言、思維、情感等方面的發展挖掘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
比如組織學生舉行“我是故事大王”的講故事比賽活動。在比賽前鼓勵學生利用圖書、電視、網絡等途徑搜集、整理資料,然后進行比賽,通過搭建這一平臺,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把自己所讀到的、聽到的或經歷過的有趣的故事展示出來。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閱讀課外書籍的習慣,還能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
四、鼓勵求異,培養創新
求異思維,不茍同于傳統的或一般的答案或方法,能提出與眾不同的設想,或從不同思維方向提出多種可能性。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憑借課文中的創造性因素,善于發展學生的發散性求異思維,提出多種不帶結論性的設想。鼓勵學生在理解課文時,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感受,有獨立的見解;在表達中不說假話、套話、空話,有自己的觀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語言、自己的真情實感。據此,我在課堂教學中經常設計能拓寬學生思路的問題,引導學生變換角度靈活思考,開展不同意見的爭論。例如教學《跳水》一文時,我引導學生廣開思路,說一說:“除了船長的營救方法,你還有其他的辦法使孩子得救嗎?”學生紛紛開動腦筋,積極發言。有的說:“請直升機來救援。”有的說:“讓孩子順著帆繩滑下來。”……在學生各抒己見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比較,看哪種辦法最好。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學生通過分析對比,最后一致得出“還是船長的辦法好”這一結論。這樣既鼓勵求異,又重視求佳。除了憑借課文以外,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利用現實生活中豐富的語文教育資源,如報紙書籍、廣播電視等相關材料,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思路,發展求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