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陽
摘 要: 中職語文教育必須為專業教育服務,為學生的學習和工作服務。在語文教學中要突出工具性與職業性,訓練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
關鍵詞: 中職語文教育 工具性 應用
一、中職語文迫切需要語文工具性的應用
目前中職學校的生源絕大部分是中考失利者,他們的語文基礎普遍較差,如有的學生不會說普通話,要么語音不標準,要么說話不連貫;有的學生朗讀課文不流利,要么回答問題詞不達意,要么闡述觀點不明確;有的學生不會寫作文,要么信手拈來,離題萬里,要么敘事不具體,說理不清晰。除此之外,一些基本的常識,如語法修辭、詩詞名句等在他們的知識儲備里幾乎空白。試想,一個不會與病人溝通的護士,一個不會說普通話的幼兒教師,一個不會寫規范工作報告的檢驗人員,將怎么開展工作?
由此可見,中職學生更需要語文工具性得到發揮,將語文知識應用到職場上,應用到生活中,才能更好地工作、生活。
二、如何實踐中職語文工具性的應用
(一)語文工具性在表達上的應用
1.口語表達,培養口頭交際能力。
口語交際是聽話、說話能力在實際交往中的應用。中職學校培養的不是高端人才,而是一線的技術工、業務員、操作工、檢驗員,我們應根據中職生的職業特點定位,結合中職生的現狀進行語文教學,實現語文工具性在工作中的應用。
首先,要學會傾聽。傾聽是一把金鑰匙,它能為學生打開更廣闊的交流空間。如果一個人沒有較高的聽力素質,就會“聽而不聞”“答非所問”。要訓練學生具有正確的聽話態度,聽人說話時,目視對方,不東張西望,集中注意力,態度要謙虛,要有禮貌。中職學生年少氣盛,常因與上級主管發生言語沖突,或與同事關系緊張而頻頻跳槽。如果學生能帶著謙虛有禮的傾聽態度企業工作,那么他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就會相處自如。
其次,能懂得表達。我要求學生背誦課文中的典范文章,精華段落,并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向學生開出背文書目單,定期組織豐富多彩的“背書活動”。久而久之,名言、名句、名段、名篇學生能熟讀成誦,良好的語感形成了,厚實的說話材料也積累起來了,有時自然便會“出口成章”了。在上《雷雨》這篇課文時,把人物語言和性格間的關系作為引導學生掌握基本溝通技能和賞析小說人物語言的結合點,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學會通過對比分析人物語言欣賞小說,體味人物的性格和豐富的內心世界與口語表達之間的邏輯關系,并通過拓展練習引導學生掌握面對不同性格的人如何進行溝通的技巧,為學生進行高效語言溝通打下基礎,提高學生的職業語言交流能力。
再次,會臨場應對。可以就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組織答記者問活動。由兩個學生組成一組,一個學生為答方,另一個學生以記者身份進行采訪,提問題。先是一對一地回答記者提問,接下去由其他學生任意提問,負責答問的學生繼續予以回答,以此訓練學生的應變能力。也可以設想實際生活中的接待、訪問、致辭、求職面試、電話對話等特定環境及內容作相應的模擬練習,或通過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據一定的資料為畫面配解說詞,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快速組織語言的能力。
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讓學生愿說、愛說、會說。讓學生在種種活動中提高語文應用的能力,發揮語文工具性。
2.書面表達,訓練實踐寫作能力。
將中職語文教學與學生職業生涯相結合,講究強化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把語文用于生活,用于職場工作中,讓學生體驗語文作為工具對自己的生活、學習、工作、成長等發揮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能寫應用文,這是中職生的必備素質。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中提到葉圣陶的語文工具觀,要求通過寫作教學把作文變為生活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他說:“作文不該看作一件特殊的事情,猶如說話,本來不是一件特殊的事情。作文又不該看作一件呆板的事情,猶如泉流,或長或短,或曲或直,自然各異其致。我們要把生活與作文結合起來,多多練習,作自己要作的題目。久而久之,將會覺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聯系實際生活、中職學生的特點,讓學生在佳節之際,給朋友、師長、父母發短信、寫賀卡。學寫請假條、借條、求職信、工作總結、廣告語、銷售說明書等。學以致用,引導學生活學善用,將實用文體的教學成果有效地應用到工作和實際生活中。
3.融會貫通,為專業學科服務。
中職教育語文既是基礎又是專業,要把語文教學與專業特點結合起來。
教師可選擇一些名家名作或優秀學生作品讓學生作為計算機打字訓練的材料,學生在練習過程中不自覺擴大課外閱讀量,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在講授《荷塘月色》時,讓美術專業的學生根據理解畫荷塘月色圖,旅游專業學生寫講解詞,計算機專業學生用平面設計繪制,制作海報廣告。學前教育的學生口頭描述所見到的荷塘月色美景。應用文可根據專業的不同,突出重點,服務專業。如電子、機械制造、助產專業可增加操作規程,中藥專業可增加產品推薦書,學前教育專業可增加教案編寫,電子商務、營銷專業學生要學會寫產品廣告、各類合同。
(二)語文工具性在思想教育上的應用
長期以來,大家只看到語文工具的操作性教育,而忽略了語文工具的目的性教育。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把德育教育滲透到中職語文教學中,實現語文工具性在思想教育上的應用。
中職學校培養的是在一線基層崗位的勞動者,學校除了要教會學生掌握嫻熟的專業技術,使之成“才”外,更要讓他們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愛崗敬業、吃苦耐勞,使之成“人”。高技術、好品德、有素質方能稱之為“人才”。當前有一部分中職生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缺乏理想、信念,加上長期養成的不良生活、行為習慣,使他們抱著混日子的心態學習。所以,更需要利用語文的優勢,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教育,用真愛感染學生,讓學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引導他們的人生目標、價值取向、生活方式向良性循環發展。
只有在中職語文教育中實現語文工具性的應用,才能有效指導學生學好語文,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服務。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