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晨

學會學習,學會求知是當代人要適應社會發展所必須具備的最重要的能力。《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可塑性較強,是培養各種學習品質和能力、發展智力的關鍵時期。我們應該以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為了不用教”為目標,改革教學方法,使學生由“學會”轉化為“會學”。因此,通過預學單進行自主預習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一、確定預學單的模板
設計這個預學單的模板主要遵循簡潔性和針對性兩個原則: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預學單不能像導學案具有那么多環節,主要選取了預學目標、自主學習、我的疑惑三個環節。學生在閱讀了預學目標后,才能明確本節課的主要學習目標,并努力達到這些目標。在自主學習這個重要環節中,通過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我們也考慮到學生的個別差異,筆者在這個環節中還特意加了“溫馨提示”,提醒學生可以不用全部完成。在最后一個環節還存在的疑惑要放到課堂結束時才能填寫,以便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聽課效率,并對教學進程及時進行修改和調整。
二、預學單的設計和實驗
(《億以內數的讀法》為例)
一磨中,林老師把預學單發下去之后,可能學生第一次接觸預學單,部分學生一看到題目立即進行做題,并沒有按照步驟先閱讀預學目標再進行教材預習后做題。而部分學生在第二大題中束手無策,直喊“沒學過,都不會”,缺乏思考和探究精神。之后的教學過程就和平時上課無異,沒有體現出預學單的作用。
本次磨課體現了一個問題是,學生對預學單的概念很模糊,不知做預學單有何用,需要教師先講解預學單的功能和作用,再引導學生認真按步驟進行預習。
二磨中,林老師將預學單發下之后,引導學生先閱讀預學單的每個環節,明確預習目的,然后通過預習教材再解決新知。顯而易見,每個學生都認真探究、眉頭緊鎖,激發了求知欲。在之后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較高。
二磨(問題設計)
一、知識鏈接
1.讀出下面的數
我知道含有兩級數的讀法:用虛線把萬級和個級分開后,先讀?搖 ?搖級,再讀?搖 ?搖級。萬級的數按照?搖 ?搖級的數的讀法來讀,再在后面加上一個?搖 ?搖字;每級中間有一個或連續幾個0都只讀?搖 ?搖個零;每級末尾不管有幾個0,都?搖 ?搖?搖?搖。
使用情況:有些學生苦思冥想,有些學生搖頭晃腦,有些學生東張西望、竊竊私語。在討論含有兩級數的讀法時,大多數學生無從下手、漫無目的,極少數學生能完成預學單中的練習,大多數只完成了一半。
教學情況:以教師教授新知為主,大多數學生認真傾聽,少數學生舉手反饋。
但二磨中,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雖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但是在預習過程中,對于新知自學還是存在困難,是因為學生的自學能力差還是問題設計不具有引導性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對預學單進行了修改,準備第三次磨課。
三磨中,通過對比可以發現預學單變化比較大,在探究新知中,修改后的問題更具有引導性和思考性。先引導學生讀書前先分級,并且思考分級的作用,突出其方便讀數的優點。然后以問題的形式出示讀數的步驟,學生在解決問題中不知不覺學會了讀數的方法。最后讓學生自己總結讀數的方法,重新梳理了讀數的方法,體現了思維的深刻性。大多數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已經學會了讀數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把大量時間花在學生反饋上。學生可以展示自己的自學成果,不僅感受到學習帶來的成就感,而且體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
反思:經過第一次實驗,我們發現預學單的問題設計尤其重要,有效的問題設計會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正如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的那樣:“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只有當學生出現一種覺察到目的但有不知如何達到目的的心理困境時,也就是當學生進入已有知識不能解決問題但又迫切希望解決新問題的精神狀態時,學生的思維才會被真正調動起來。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不能停留在簡單地將教材表層內容分解成“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等幾部分的水平上,而要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將教材蘊含的、又的確是學生感到困惑的問題找出來,并選擇適當的方式呈現給學生。要致力于營造良好的氛圍,巧妙地揭露學生已有認知結構與學科新知識之間的矛盾,引導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
參考文獻:
[1]張寶蓮.以“預學單”為先導的合作學習模式的探究.
[2]邱學華,張良朋.嘗試教學策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諸葛彪,董克發.自主教學操作全手冊.江蘇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