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佳慧
摘 要: 任何人在學習一國語言的同時,勢必不能忽略其產生的文化背景。脫離文化的語言是不存在的,語言反映著一個國家的文化特點。在《綜合日語教程第六冊》的學習中,教師不能忽略教程中出現的文化因素,應注重相關文化的導入。在《綜合日語教程第六冊》中出現了一些日本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本文將從這些自然人文景觀入手,探討日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問題。
關鍵詞: 綜合日語 自然 人文景觀 文化導入
在傳統日語教學過程中,語音、詞匯、語法作為學習三要素,貫穿著整個日語課堂的學習內容。這樣教授下來的結果就是,學生擁有各種等級證書,發音也標準,但在真正接觸日本人并與之交流時,尤其是談到日本文化方面,學生通常是無言以對或者避而不談。這一現象反映了學生對日本文化了解欠缺。學生除了課后通過閱讀書籍和網上瀏覽等方法,課堂上老師的文化導入,也是學生了解掌握日本文化的重要途徑。通過文化導入,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還能讓學生更透徹地掌握日語。本文以《綜合日語教程第六冊》中出現的獨特的日本自然人文景觀為例,分析其包含的日本文化,并總結歸納文化導入的方法。
一、舉例分析
1.自然人文景觀看日本人的心理
在《「まあまあ」にみる日本人の心》這一課中,作者提到了“日本三景”即宮城縣的“松島”、京都府的“天之橋立”、廣島縣的“宮島”,以及高知縣的“桂濱”、伊勢的“二見浦”、秋田縣的“象瀉”和巖手縣的“凈土濱”。
作為“日本三景”之一的松島是松島灣沿岸及松島灣上260個大大小小島嶼的總稱。“松島”這個名字的由來在日本有這樣一種說法:圣德太子信仰佛教并相信達摩大師會來到日本,于是圣德太子來到松島,在現在的扇谷修建了寺廟等待達摩大師的到來,由于“待つ(まつ)”和“松(まつ)”的讀音相同,于是便從“待島”轉變成“松島”。無論這種說法真假與否,在近300個島嶼上生長著綠綠的松樹,也無愧于“松島”這個名字。“壯觀大高森”、“麗觀富山”、“偉觀多聞山”、“幽觀扇谷”并稱“松島四大觀”,號稱“扶桑第一好風景”的松島,更有傳說,連日本俳諧之圣芭蕉來到松島后,竟然吟詠不出一句能夠形容松島美的俳諧。京都府的“天之橋立”,也稱“天橋立”,位于宮禁市宮津灣,是因地殼推擠而在海上自然形成的一個沙洲地形,因外觀似一條向天空延伸的橋梁而得名。橋大致呈南北走向,西面為阿蘇海的內海,東面是宮津灣,以沙洲上生長的8000多棵日本黑松和地下淡水而聞名。宮島又叫“嚴島”,是廣島灣西部的島嶼。島上氣候溫暖,樹木繁茂,生活著許多珍貴動物。島上具有代表性的景觀是建于公元6世紀末的嚴島神社,被奉為“海上守護神”。此外,大鳥居作為宮島的象征,其觀光價值也是非常高的。大鳥居高約16米,上梁為24米,靠自重矗立于瀨戶內海的萬頃碧波之上,據說是為了迎接海中諸神駕臨島上而設。
桂濱是位于上龍頭岬和下龍頭岬之間的弓狀沙濱,自古作為賞月圣地而聞名日本,由周圍的松林、美麗的大海、被稱作五色石的美麗彩石等打造出絕美的景觀。在上龍頭岬處,明治維新的主要人物、土佐(現高知縣)出身的坂本龍馬的銅像面向太平洋而立。二見浦,因沉入玄海灘的落日美景而以落日二見浦聞名。用神道連繩連起來的夫婦巖,每年夏至左右,兩塊石頭之間的日落是很迷人的,肩并肩,用大稻草繩聯系在一起的樣子,已經成了結親和夫婦婚姻美滿和諧的象征。象瀉無疑又是大自然的一大神作,公元前466年鳥海山火山噴發出來的泥漿流入大海,形成了許多淺海灣,由于堆積作用,淺海被沙丘分隔而形成了象瀉。東西長約2.2千米,南北長約3.3千米。位于巖手縣宮古市東部海岸線,零星散布有美麗白砂沙灘與松樹的巖石場——“凈土浜”,翠綠的松樹和白色的巖體,在藍藍的海水的映襯下,儼然成了人間的一塊凈土。
如作者所說,這些景觀都有著相似的特點:“第一に、いずれも海辺の景色であるということだ。第二に、その海岸の景色が皆穏やかな內海に臨むこぢんまりとした浜で、すぐ目の前に小さな島、あるいは州が見えると言った景観であることだ。”[1]2(第一,都是海邊景色。第二,那些海岸景色都是緊鄰安靜地內海的小巧的沙濱。)*這些海并非給日本人帶來傷害與恐慌的海,而是能夠讓人們賞心悅目的溫柔的海灣。那么,為什么日本人會傾向于這樣的海呢?作者認為,古代的日本人漂洋過海,歷經千辛萬苦才來到這個能躲避波濤的海灣,踏上了這個能讓他們感到溫暖與知足的島嶼。于是,當時的日本人把之前恐怖的回憶放在心里,滿足于在這個島嶼上的生活。然而,在這塊土地上,日本人還是經歷了許許多多的戰亂,但周圍都是海無法逃脫,這樣就需要敵對雙方通過妥協謀求共存之道,即“安分保和”,久而久之,日本人形成這樣的思維:“自分をやたらに主張してはいけない、そして、物事をあからさまにすべきではない。”[1]4即不可隨意固執己見,也不該讓事物毫無掩飾地顯露出來。*這也就是我們所知的曖昧心理。作者通過發現這些自然人文景觀的共通之處并結合日本人所喜歡的海,剖析日本人的曖昧心理。教師通過講解這些景觀所包含的文化,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理解日語中的曖昧表現。
2.自然景觀體會日本人的自然觀
在《自然との出會い》的第一篇里,作者以“山毛櫸林的四季”為題。自古以來,日本就形成了很多山地自然林。山毛櫸林作為日本具有代表性天然林之一,最數白神山地,被列為世界遺產的白神山地開設了觀光道路。早春,殘雪未消之時,山毛櫸已悄然吐綠。“あるかなきかのこの新緑に、長く厳しい冬に耐えてきた雪國の人は心のときめきをおさえることができない。”[1]35(那似有未有的新綠,使熬過嚴冬的北國人怦然心動。)*想必,作者也是因為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來到了白神山地了吧。山毛櫸的新綠告知著人們春天即將來臨,待山毛櫸漸漸為山披上綠裝,春天也就正式來臨了。待整個山因山毛櫸而成墨綠色時,已是夏季。秋天又是大山換裝的季節,山毛櫸由綠漸漸變成黃色,染黃了整個大山,落葉慢慢飄零,鋪滿山間小道,“やがてブナの葉は落ちつくし、樹木全體が冬に備えた厳しい表情に変わっていく。”[1]36(待山毛櫸葉子落得差不多時,整片樹林嚴裝待守準備過冬。)*為什么要嚴裝待守呢?因為山毛櫸多生長于高緯度較寒冷地域,它們要抵御風雪。大概是山毛櫸如此剛強的精神,打動了作者,所以作者說:“ブナ林が真の迫力を見せるのに、冬に勝る季節ないであろう。”[1]36(山毛櫸林能夠展示魄力的最好季節莫過于冬季。)*然而,冬天的沉默,是山毛櫸在為來年的春天做準備,正如作者所言“黒々と靜まり返った冬のブナ林の中では、もうすでに何かが動き始まている。巡り來る春に、再び山を覆いつくすブナの葉が、早くも必要な枚數だけ冬芽の中に準備されているのである”[1]36。透過自然界一角山毛櫸的四季變化,作者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偉大。日本人熱愛自然,親近自然,對四季的變化很敏感,源于他們的自然觀。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呼吁,把自然當做朋友,親近自然,傾聽自然界生命的搏斗。除了白神山地,新潟縣十日町市有被稱為“美人林”的山毛櫸林;尾瀨也有山毛櫸原生林。同時,山毛櫸林的分布變化作為衡量地球溫暖化的標準之一。
在《自然との出會い》的第二篇《竹とともに》里,作者為什么要單獨把竹子拿出來說呢?這是因為竹子與日本文化有著很大的牽連。正如作者在文章開頭所說“竹を切って煮て、臼でついて、柔らかい餅にして、紙に漉いたり、人形面にしたり……”[1]37。竹子是日本庭院的重要構造要素之一,由竹林交織組成的景觀是日本風土的特征之一,這樣的景觀尤其在京都的寺院及郊外很常見。每至春天,去竹林里挖竹筍也成為日本的一個風俗習慣。對文人墨客來說,竹子是絕好的創作素材,運用于日本畫、水墨畫和文學作品里。這一點,與中國文化相似。竹子生長速度快,且根部很牢固,對由地震引起的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具有一定的防護作用。在日本,有許多竹林景觀,如嵐山竹林等。作者在文章里提到了京都西之京的竹海,但這是以前的竹海,現在已經被開發為巨大的城市,作者對此是“殺風景だ。竹が號泣している気がする”[1]38。作者認為自然在被破壞的同時,歷史也遭到了破壞。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呼吁人們多去傾聽竹子的聲音,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課堂學習里,教師如果貫穿這些文化知識,學生就更能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對文章的理解就更透徹。
3.人文景觀感受日本人的審美觀與民族文化認同感
在《綜合日語教程第六冊》的第三課《水の東西》中,作者在一開始就提到了“鹿おどし”(竹筒敲石)。“かわいらしい竹シーソーの一端に水受けがついていて……くぐもった優しい音をたてるのである”[1]67,這樣簡單的裝置在日本很常見。為什么呢?“竹筒敲石”又叫“添水”。早期被用于用于農業方面,農民利用竹子蓄滿水后反彈敲擊石頭發出的聲音驅趕破壞莊稼的麻雀。之后,“竹筒敲石”作為景觀運用在了庭院設計中,水的純潔與竹子的高雅寓意著心靈的凈化,這樣便使得庭院多了一種動態美和一分禪味。在作者看來,“竹筒敲石”通過流動的阻斷和分隔,強調流動不止的某種存在。作者又將“竹筒敲石”與西方的噴泉作了對比,在感受到文化差異后,作者把水分為這幾類:“流れる水と、噴き上げる水”[1]67“時間的な水、空間的な水”[1]68”“見えない水と、目に見える水”[1]68,作者在此總結出日本人不造噴泉的原因是:“日本人にとって水は自然に流れる姿が美しいのであり、圧縮したりねじ曲げたり、粘土のように造型する対象ではなかったのであろう。”[1]68(對日本人來說,水自然流動的樣子是美麗的,不是壓縮、彎曲似黏土那樣作為造型對象的東西。)通過了解“竹筒敲石”背后隱藏的文化,以及“竹筒敲石”與西方噴泉的不同,學生既能感受到日本人的審美觀,同時感受到日本人對本國文化的強烈認同感。
二、文化導入的方法
文化導入的方式多種多樣。(1)展示法。教師除了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外,也可以利用網絡向學生播放“日本三景”等日本自然風光的紀錄片,通過詳細講解,學生如身臨其境般融入其中,同時能體會作者當時的心境。(2)異國文化對比法。除了將中日文化進行對比發現異同之外,也可以將日本文化與西方文化進行比較。比如《水の東西》一文里,作者將“竹筒敲石”與西方的噴泉作比較,我們更理解作者對本國文化的強烈認同感。(3)動手實踐法。只有自己親身經歷過,才能深深懂得其中的奧妙。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制作一個簡易的“鹿おどし”,從而使得學生深刻感受到日本人的自然觀與審美觀。
三、結語
日語教學中進行相關文化導入,是突破傳統“三要素”教學的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新的教學模式。教師立足課堂教材,進行文化導入,深入剖析文章內涵,既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探討研究精神。日語教學的改革,更注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日語教學中文化的導入,也是教學改革的一大重要環節,對培養具有國際交流能力的日語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當然,如何更合理有效地進行文化導入,也是眾多學校不斷探討的課題,同時需要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來。
參考文獻:
[1]陳小芬.綜合日語教程(第六冊)[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本文系2015年度江蘇省常熟理工學院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省級項目《日語教學中文化導入問題探討》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