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旭
雖然互聯網公司的嘗試還在持續的布局和調整之中,但中國電影已經開始顯露出創新驅動的某些特征
或許直到今天,中國的電影產業仍是一個產品驅動為主的行業。
之前數十年里,電影產業的商業模式始終如此:從創作起,就是用一部電影作品串起整個流程,每個環節完成自己的工作,然后交付下個環節,最終在觀眾購票的一刻變現。
僅就購票這個看起來最重要的環節,就被小小的售票窗口把持了數十年。
而在互聯網時代,除了有非現場購票的便利,至少還產生了4種在線購票模式:一般在線購票、團購網站購票、電影社區購票以及基于地圖、社交軟件的移動端購票。
其實無論哪種模式,其核心功能基本趨同:進入PC端或移動端平臺,查詢影訊,現場、選座和在線支付,然后用電子兌換劵在影院獲得實體票。但互聯網帶給這個環節的變化仍然令人贊嘆。
這些不同類型的購票模式,使在線票房的比例于2014年達到40%以上,2015年或將超過60%。與之相關聯,2014年中國國內總票房比上一年增長超過36%,2015年上半年同比增長超過48%。
同時,購票這個環節開始對電影產品制作流程產生逆向影響:在線購票數據除了成為精準營銷的基礎,也開始作為編劇和導演創作的參考。
中國影人一直期望實現好萊塢一樣的產業鏈。正如風靡世界的“美國超級英雄”——有從漫畫到電影、電視,再到衍生品乃至文化旅游設施的全產業輻射效應。它其實就是在縱向流程之外,延伸出多個橫向產業鏈條,從而構成產業網絡。
在中國,先后建設了強勢的網絡游戲、網絡動漫、網絡文學之后,騰訊終于落子影業項目。事實上,這家企業還基于網絡視頻成立了第二家影業公司。
騰訊影業的負責人稱,這些板塊之間的創新性結合,即網絡上節點的塑造,將把孫悟空這樣的“中國超級英雄”也打造為全球偶像。
到2015年,中國互聯網三巨頭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已全部進軍電影業。在快速、凌厲的攻勢之中,它們已經實現了對若干產業環節的改造。
雖然這些嘗試還在持續的布局和調整之中,但中國電影已經開始顯露出創新驅動的某些特征:從規模、資本推動開始向質量、創意推動轉變,重要的不只是一部電影和票房,更有版權和創意。
作為典型的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范例,互聯網企業與傳統電影產業交叉、復合,構建出一個具有活躍增長力的互聯網電影生態圈。
一種說法是,中國電影由此可能實現在世界舞臺上的“彎道超車”。畢竟在互聯網語境下,中國電影在很多方面與好萊塢發展處于同一起跑線,并且具有某種優勢。
這正是中國人期待“互聯網+電影”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