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問禹+高雪梅
在北京周邊新建醫院并不難,但難的是怎么把好的醫生遷移過去,實現安居樂業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背景下,北京醫療機構外遷、削減就醫人口,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緩解“大城市病”的重要抓手。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近日調研發現,協同發展以來,北京醫療機構正以多種形式加快向津冀輻射,三地醫院“點對點”合作不斷擴容,醫衛跨省市協作機制不斷完善,但京津冀醫衛功能和服務失衡的局面遠未扭轉。
“全國看病中心”
“現在很多陌生電話我都不敢接,大多數是找我看病的,不是到我們醫院,就是到別的醫院,天天都是這事。”北京醫院主任醫師、中國醫師協會養生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鄭志堅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醫衛人員和專家學者坦言,首都北京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全國醫療中心和看病中心”。
據國家衛生計生委研究統計和抽樣測算,2013年,北京市內三級醫院外來就診患者達3036萬人次,外來就醫流動人口日均70萬左右。
據北京市衛生計生委主任方來英介紹,北京的三級醫院基本是“滿場”的狀態,其中外來病人大約占三分之一,“天壇醫院、腫瘤醫院里外地病人的比例更高”。
醫衛資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北京醫療機構只得在逼仄的城市空間內,千方百計擴容。 北京市公共衛生信息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末,北京市醫療衛生機構數達10265家(包含15家駐京部隊醫療機構),比2013年增加109家;衛生人員數(包含15家駐京部隊醫院)達30.4萬人,比2013年增長3.7%。
但醫衛資源擴容的增速仍趕不上就醫人數的增長。2014年,北京市醫院診療人次數和出院人數分別為15751萬人次和308.5萬人次,與2013年相比分別增長7.1%和10.8%。
全國患者蜂擁而至,讓北京一些名氣大、專業能力強的大醫院、名醫院人滿為患,醫療資源尤其吃緊,大量醫衛人員超高負荷工作。
據北京兒童醫院有關負責人介紹,該院急診科是業內知名的“苦差事”,每天急診量300多人次,醫生都高負荷運轉,醫院廣招兒科急診科醫生,很少有醫生來應聘。
本刊記者獲悉,醫療資源布局嚴重失衡是導致北京就醫扭曲現狀的根本原因,尤其是京冀之間差距明顯,河北省大量病人涌入北京。國家衛生計生委研究報告顯示,近年來北京外來就醫人員中數量最多的是河北省,約占23%。
多位接受本刊采訪的人士指出,與北京相比,河北省醫療資源總量和競爭力明顯不足,醫衛服務水平不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明顯偏低,且缺乏優勢專科和特色學科。尤其是醫學大家、高層次衛生人才、學科帶動人嚴重不足,導致病人疑難雜癥必須到北京就醫。
有受訪者以“翻過一座山,實力翻三番”形容河北環首都4市14縣衛生資源與北京的差距。據相關人士介紹,2011~2013年,河北省前10位轉診病中,僅三級醫院和環首都14縣市二級醫院,每年轉診量就達萬人次以上,幾乎全部流向京津。
跨省市醫衛合作多管齊下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為重塑區域就醫格局、緩解北京“大城市病”提供了明確方向和強勁動力。近兩年以來,京津冀三地醫療協同進展迅速,北京醫衛功能正以多種形式向津冀轉移。
一是京冀醫院“點對點”廣泛合作。2015年7月末,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托管診療工作正式啟動,成為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首家推行公立醫療機構跨省托管的醫院。實施托管后,北京兒童醫院將派駐專家參加保定市兒童醫院門急診、查房、會診、手術,保定市兒童醫院加掛“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標牌。
北京市醫院管理局副局長于魯明說,這種公立醫療機構跨省托管醫院的方式是北京市疏解醫療資源的一種探索,此舉有利于發揮北京兒童醫院的技術和管理優勢,提高河北地區兒童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托管期間,將力爭使保定市兒童醫院達到三級甲等兒童醫院技術水平。
除了北京兒童醫院,地處河北燕郊、與北京通州僅隔一條潮白河的河北燕達醫院,也已與北京朝陽醫院合作共建,北京朝陽醫院40多名骨干醫務人員將在燕達醫院從事醫政管理、出診和臨床教學,覆蓋心臟、婦兒、泌尿、呼吸等17個專科。
本刊記者從河北省衛計委了解到,目前北京轄區內約50家醫療機構已與河北省60余家三級醫院開展多種形式合作。
二是建立多層次、跨省市的醫衛協作機制。2015年8月,京津冀衛生部門簽署“突發事件衛生應急合作協議”,提出協同應對跨區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任一方接到涉及或有可能影響其他方的突發事件信息,或所涉突發事件情況緊急、需要請求合作方支援時,由雙方聯絡員在第一時間將信息通報對方。合作方在應急藥械、相關設備、應急隊伍、專業技術、專家資源等方面給予支援。
此外,京津冀還簽署了“采供血工作合作框架協議”,提出建立區域內血液質量控制和評價機制,統一標準、統一質量,保障用血安全;建立區域間血液應急調劑和審批制度,緩解“血荒”。
三是提出跨區域統籌醫衛資源分布。國家衛計委在《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中提出,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具備一體化發展條件的地區,跨區域統籌設置醫療衛生機構。
北京、張家口2022年冬奧會申辦成功后,京冀衛生部門達成協議,北京將支持河北張家口地區3至4所基礎較好的醫院,每所醫院2至3個專科,利用3至5年的技術支持達到當地領先水平,形成張家口地區的醫療中心。
其中,北京積水潭醫院與崇禮縣人民醫院簽訂意向性合作協議,重點加強骨科建設,滿足滑雪運動受傷救治及康復需求。
協同遭遇“三大難”
在行政力量主導下,京津冀衛生部門和醫院之間合作加速推進,但本刊記者調研過程中,多位受訪醫衛人員認為,目前仍有多方面的客觀因素,阻礙京津冀醫療協同發生基本面的變化。
首先是人員外遷難。有醫衛人士表示,醫學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科研隊伍,以及多個領域的科技創新,某醫療領域學科進步,必須有領軍人物,以及圍繞領軍人物配備的技術支撐團隊。但目前來說,河北省多個城市并不具備吸引醫學領軍者的條件。
“如果把醫院遷到河北,即便有領軍人物愿意過去,它也難解決支撐問題。”北京市衛生計生委主任方來英說,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的首都醫療資源疏解,不是把首都醫療水平做下去,而該把河北的醫療水平做上來。
多位受訪醫衛人員稱,現在京津冀區域公共服務水平相差甚遠,軌道交通也談不上一體化,尤其是京冀之間。因此,在北京周邊新建醫院并不難,但難的是怎么把好的醫生遷移過去,實現安居樂業。
有醫生直言,“從我們一線醫生來說,你給我一個搞專業的良好環境,我肯定愿意去。但是我去又面臨一個問題,孩子上學怎么辦?這個問題解決不了,我肯定不去。”
其次是醫保對接難。
地處河北燕郊的燕達國際醫院是一家民營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距離北京市中心僅30公里,這里床位閑置率曾經高達70%。合作共建一年來,燕達醫院統計,其門急診量、住院人數以及手術量同比都顯著增加。
不過,據《瞭望東方周刊》了解,目前持北京醫保卡在燕達醫院看病的患者,仍無法實時結報。多位住在附近的“北漂”人士表示,異地看病存在報銷手續繁瑣、報銷周期長等問題,所以無論多方便,他們也很少去燕郊的醫院。
燕達醫院副院長周懷龍表示,北京的患者到燕達醫院看病,需要先到北京市衛生局走程序審批,需要來回跑好幾個地方。到燕郊看病時,需要患者先墊付現金結算費用,然后再把報銷單據拿到北京報銷。患者報銷時,北京市有些部門還不承認燕達這種民營醫院的檢查報告,報銷比例偏低。
河北省衛計委主任張紹廉說,在醫保的統籌層次、保障水平、管理制度等方面,京津冀三地差異懸殊;病歷和醫療信息共享機制剛起步,患者跨地域轉診,幾乎所有的檢查診療都需重來,“這些問題如果無法解決,京津冀區域范圍內的分級診療路徑將困難重重”。
此外,異地建設難。京津冀醫衛資源順著協同方向在區域內分布,目前還面臨行政壁壘。
天津市醫院協會有關人士指出,在老齡化步伐加快、養老市場迸發的背景下,北京養老人口和相應醫衛資源轉向津冀,尤其是河北省部分生態涵養城市,是大勢所趨,國家在政策上也已放開社會資本辦醫。
但從目前情況看,北京醫療機構在津冀,以及社會資本在京津冀新辦養老機構,還面臨地方阻力、鮮有實踐,相關工作進展緩慢。
推進醫衛協同的相關建議
對于促進京津冀醫衛協同、緩解北京“大城市病”和“看病難”,接受本刊采訪的多位受訪人士提出了多條建議。
第一,明確京津冀三地醫衛功能定位,北京應該是“醫學中心”,而非“醫療中心”,在此基礎上優先推動增量轉移。
方來英、鄭志堅等業內人士表示,從醫療行業特征看,心血管、腦血管、腦神經等醫學專科攻關,需要各大教科單位、醫學院校、科研機構等多中心合作,可以集中在北京,但老年病專科醫院、康復中心等非急癥機構,當前在北京發展也面臨突出瓶頸,迫切需要疏解。
第二,以“同城化”建設激發醫衛資源轉移的內生動力。受訪者表示,戶籍、就業、就醫、教育、社會保障等制度設計,是社會認定京津冀一體化程度的重要參考指標,也是左右首都功能疏解效率的關鍵因素。
第三,加快提升河北醫療服務水平。
第四,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引導病人合理流向,標本兼治緩解北京就醫難。方來英建議,應從國家層面統籌布局醫療資源,比如將全國分成若干區域,分區域建一些國家級醫療中心,讓全國衛生資源更加平衡,緩解首都就醫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