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阿娜
俄羅斯套娃,外層和內層,除了大小之外,其形狀、結構、色澤、花紋都幾乎一模一樣。
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聚焦》,就像是這種套娃:片子本身是最外層,而它所講的故事,就是內層套娃。兩者在題材、風格、視角、材料架構上,都內外一致,互相融合。
《聚焦》講述的故事,是《波士頓環(huán)球報》一群精英記者組成的“聚焦小組”,從“一個天主教神父性侵兒童”的案件開始,層層抽繭剝絲,挖出整個波士頓、乃至美國天主教會都放縱并掩蓋這種罪行的整個報道過程。
故事一開始,就是《波士頓環(huán)球報》被《紐約時報》集團收購之后,在新來的主編主導下,聚焦小組停下手中其他案件,正式開始著手調查“神父性侵案”。之所以選中“被稱作上帝之手的神父竟然群體式地猥褻純潔兒童”這個題材,正是看重其“現(xiàn)實重要性”。而《聚焦》導演關注這個報道的過程,并將之拍攝成影片,也因著“新聞從業(yè)者對重大社會問題的報道”的“現(xiàn)實重要性”。
從風格上來講,無論是片中記者的報道過程,還是導演對這幾位記者報道過程的刻畫,無不選擇了冷峻克制。其實“聚焦小組”在許多調查節(jié)點上,都掌握了轟動性的證據(jù)和材料:比如得到45個有過性侵歷史卻未曾受到任何實質責罰的神父名單,又比如費盡周折拿到紅衣主教勞爾長期包庇作案神父的證據(jù)。但最終,還是選擇了理性和克制。
導演托馬斯·麥卡錫同樣以“于無聲處聽驚雷”的理性克制,以鋒芒收斂又暗流涌動的方式,刻畫了記者們調查整個案件的過程。除了聚焦小組中桀驁不馴的年輕主筆麥克(馬克·魯法洛飾)有過僅僅一次“紅脖子瞪眼摔門”式的爆發(fā)之外,本片簡直就是秉持了2015年大熱的“性冷淡風”。
但“性冷淡”,正是對新聞調查風格的完美模仿。新聞調查的過程,本就是容不得荷爾蒙過剩的。對真相的追尋和良心的拷問,如若把持不當,很容易在案情走向上融入太多主觀因素,從而導致調查發(fā)生偏差。可以說,一個調查記者的報道過程,就是一個警察的辦案過程,只有理智和冷靜,才能保證調查盡可能客觀和真實。所以,導演對調查過程的展現(xiàn),也摒棄了煽情的因素、聳人聽聞的細節(jié)。
除此之外,在視角的選擇上,導演同樣選擇了近似記者調查的追蹤者視角——影片里,記者們若要寫出報道故事,必須以追蹤者的身份(敘事學里的內視角)進行調查。觀眾也只能從瞎子摸象開始,通過他們的采訪,得以撥開層層迷霧,了解案件詳情。
于是,觀眾跟著導演一起追蹤記者,記者追蹤被采訪者,形成了一個套娃似的結構,頗有“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的意味。
而在材料架構上,影片依然呈現(xiàn)了套娃似的精巧。片中,聚焦小組在近一年的調查中,掌握了有關宗教盲從、法律不公、權力勾結、道德崩塌、性向歧視等諸多可進行報道的素材,最終卻仍舊緊扣“天主教性侵案”,排除了其他進入的角度。而影片導演也緊扣著“聚焦小組的調查案”,層層篩選,在128分鐘內用最有利的材料架構起了記者們的調查過程,同樣沒有冗余的筆墨,同樣以事實說話,同樣以線性的方式追述了這個核心故事。
其實,作為一部現(xiàn)實主義題材的電影,內容又是為美國大眾所熟知的新聞調查案,《聚焦》的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對導演來說,都無疑是戴著鐐銬跳舞。而托馬斯·麥卡錫不僅在電影藝術上,以俄羅斯套娃般的精巧交出了一份符合奧斯卡最佳影片水準的答卷,還以電影人致敬新聞從業(yè)者的方式致敬了社會的良心,一舉奪魁,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