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摘 要】本文分析體育對德育的影響,即:體育促進個體社會化成長、體育促進個體形成社會規范、體育培養個體意志品質、體育培養個體社會意識、體育促進公平、公開、公正的價值道德體系和價值道德標準的形成;進一步厘清學校體育對學生道德品質教育的作用,學校體育可以培養學生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學校體育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學校體育促成學生遵紀守法的自律性;提出體育教學中實施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級途徑,更好地完成體育對道德品質培養的任務和目標。
【關鍵詞】學校體育;道德品質;價值與途徑;研究
毛澤東同志在《體育之研究》中明確指出:“體育之道,配德育和智育,而德育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育也。”“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充分說明體育與思想品德教育的辯證關系。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國學校體育的重要任務之一。體育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它可以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提高運動技能,陶冶道德情操,培養意志品質,培養學生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共產主義思想。因此,體育教學中應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德育滲透,把思想品德教育融于體育教學之中,這既是學校教育的目標和內容,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1 體育的本質具有思想品德教育功能
體育運動不僅能增強體質,也是重要的教育途徑和手段。《奧林匹克憲章》指出,奧林匹克運動的宗旨是:“通過沒有任何歧視、具有奧林匹克精神——以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精神相互理解的體育活動來教育青年,從而為建立一個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貢獻。”體育是人類社會發展中,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類身心的發展規律,以身體練習為手段,達到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培養道德品質、鍛煉意志,豐富社會人們文化生活而進行的有目的、有意識、有組織的社會活動。充分說明體育既能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又能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1.1 實現個體社會化成長
人在復雜的社會化過程中,體育運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體育是人類創造的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活動。美國社會學家海蘭考曾說過:“如果把體育運動忽然從世界和人們的意識中消滅(這當然是不可能的),體育的功能只要人的社會化過程不變,體育運動很快還會誕生,也許還會再造出形式與現在一樣的體育運動。”它所構建的以公平競爭為道德核心,以和平、進步和團結為目標的價值體系和價值標準,得到了全人類普遍認同。體育很大程度上是與挑戰、艱辛、困難、征服等聯系在一起。特別是在一些冒險運動中,身心都要承受巨大考驗。正是由于經歷艱辛而取得來之不易的收貨,才能使人獲得強烈的成就感與成功體驗。運動中,人不僅要挑戰自我,挑戰對手,而且還要挑戰環境,只有征服自己,征服他人或征服環境,才能獲得高峰體驗。這種對自我、對他人、對環境的征服和戰勝,是一種自我能力的實現和突破,是自我完善和升華的成功。
1.2 實現個體形成社會規范
體育運動是社會中人與人互動的場所和媒介。在體育運動中,個人之間、集體之間、個人與集體之間發生著頻繁的互動。特別是競技類的運動,更是對參賽者在意志品質方面提出嚴峻的挑戰考驗。如長跑出現“極點”時,是堅持下去還是放棄;當集體某個成員發揮不好而導致比賽失利時,是相互抱怨還是相互鼓勵;對方犯規,是毫不計較還是“以牙還牙”;裁判誤判時,是大方寬容還是不依不饒等等,這些都是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良好契機,是使青少年養成遵守社會規范習慣養成的一種強化途徑與手段。
1.3 培養個體的意志品質
人們在進行體育運動時,無論運動訓練還是比賽過程中,要克服許多由體育運動產生的特有的身體困難,可以體驗到很多非正常環境和條件下才能獲得的身體感受。這也是人們在從事其他活動過程中不易體會得到的感受。它對一個人的許多意志品質具有特殊地鍛煉和陶冶作用。強筋骨、強意志、調感情是體育的特殊功效,可以起到“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作用。體育的這些功能對青少年的意志品質的培養作用尤為重要。
1.4 培養個體的社會意識
體育有促進人的“社會化”。競賽是體育運動最顯著的特征和內容。體育競賽可以有效地培養人們的競爭意識和團結協作精神。強烈地取勝欲望和良好的團結協作精神,是體育競賽中取得勝利“基石”和“法寶”。人類社會是一個充滿著激烈競爭的場所,隨著社會化生產方式的變革,社會分工越來越細,這種競爭更需要團結和協作精神。體育競賽,特別是集體項目的競賽,不僅是個人能力和意識的表現,更是同伴和隊友的團結協作、頑強競爭意識集體結果。而體育的這種“模擬社會”的功能,是體育運動所獨有的。
1.5 提供和構建公平、公開、公正的價值道德體系和價值道德標準
公平是人類社會所共同追求的一種理想社會狀態。競賽是體育最鮮明特點,體育競賽就是在公平的規則下,在公開場合通過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和集體的體能和智能,獲勝者不僅得到獎勵,更得到人們的尊敬和崇拜。體育運動向人類社會所昭示的,以公平、公開、公正為核心的價值體系和價值標準得到了全世界不同種族的普遍尊崇。“陽光下的公平競爭”正是現代人類社會所需要構建的價值體系和價值標準的道德核心。
2 學校體育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2.1 培養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學校體育大多數是以集體活動的形式來進行,或是以班、組、年級,或是以代表隊。活動中每個學生以個人的行為存在于集體中,必須服從于集體;每個學生的活動既是個人行為又是集體行為。如組織學生觀看我國運動員在國際大賽上摘金奪銀、升五星紅旗、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動人場面,可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使學生對我們中華民族產生深深的愛,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將來報效人民和祖國。
2.2 培養良好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和意志品質
2.2.1 競爭、規則意識
體育重要魅力之一就是在于它激烈的競爭性。學生參加體育活動,有助于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規則意識。在競爭過程中,通過積極遵守規則的約束,在規則面前人人平等,大家站在公正平等的起跑線上進行角逐。在這種情境的長期熏陶下,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而產生的公正精神和情感內化,使學生理解、認識到“公平競爭”不僅是體育競賽的宗旨,也是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必須遵循的宗旨,以使他們在將來的工作生活中,尊重客觀事實和奉行公正原則。
2.2.2 團結、協作意識
團結協作、意識是當前國民素質中較為單薄的一種意識,特別是現在的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習慣了以“我”為中心,惟“我”獨大。學校體育主要是通過集體活動的方式,對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方面具有特殊作用。體育教師創設一定的環境培養學生和同伴一起工作的意識,讓他們體會齊心協力,共同努力并在競爭中獲得勝利的喜悅,增強集體榮譽感和團隊精神等都會起到較大的作用。
2.2.3 意志品質
體育的作用不僅對體能進行增強和提高,同時它可以通過不斷挑戰人體體能極限,不斷克服困難,達到磨練意志品質的目的。學校體育通過不斷提出新的教學內容、新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在學習活動者堅持不懈,努力拼搏,直到取得最后的勝利,達到鍛煉其堅強的意志品質的目的。
2.3 養成遵紀守法的自律性
學校體育是有序進行的,它要求有嚴密的組織和嚴格的紀律,來保證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學生在參加學校體育的每一次活動中,都要養成自覺遵守課堂紀律和競賽規則的習慣。嚴格執行體育教學的課堂常規,不僅能保證體育課堂的良好教學秩序,有利于學生體育技能、技術的學習,有利于學生運動能力的提高,而且對學生的組織紀律性、規則意識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
3 體育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與方法
3.1 教學內容與教材的選取
體育教學(項目)具有內容多、范圍廣、思想性強等特點,這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但不是所有體育教材(項目)都含有德育內容,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挖掘和賦予其深刻的內涵,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3.1.1 教材有豐富德育內容的,教師要充分利用體育教材的德育內容
多數球類項目都是通過集體配合進行的,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將團結互助,協作配合的集體主義精神教育與球類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例如,在足球教學中,腳弓傳(接)球技術,教師講解技術原理和示范基本動,采用最多的是兩人傳球練習。就這一簡單的練習,就涉及與另外一名同伴的配合,在比賽中,帶球、傳球的選擇和傳跑的時機更是涉及多達3-5人甚至是全隊11人的協同配合,那么在教學和比賽中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全隊思想一致,步調統一,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最終才能贏得比賽的勝利。
3.1.2 教材缺乏德育內容的,教師要挖掘體育教材的德育內容
田徑項目大多屬于個人項目,練習苦累,缺乏互動,枯燥乏味。例如,中長跑教學課,多數同學容易產生畏難情緒。教師除了要對技術、節律呼吸法、“極點”知識的講授外,還要對進行中長跑鍛煉的意義進行教育,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以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勇敢沖向終點。
3.1.3 教材沒有德育內容的,教師要賦予體育教材的德育內容
隊列隊形,課間操,健美操等項目本身缺乏、不含有德育內容,但是我們可以賦予其德育內容。例如,健美操主要是練習協調性和身體的形態,但是教師可以通過語言暗示,或者是自身形態展示,講解美學的相關知識,提高學生對美的認識,激發學生對美的追求,形成正確的審美理念。讓學生分辨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學生自然就會對“非主流”說不。
3.2 體育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體育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是體育教學的重要任務,通過何種手段,如何有效地把德育教育滲透到體育教學中去呢。
3.2.1 暗示法
利用體育老師肢體語言豐富的特點,用體態暗示或語言對學生正面引導。比如,在教學中發現學生有輕微違規或是注意力轉移的行為,從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保持課堂的連續性,教師可以用一個微小的動作,或者是語言做一個小小的停頓,或者是語調作一個變化,對違紀或是有違紀傾向的學生進行提醒和制止。
3.2.2 練習法
體育是以親身體驗、練習為主,有的體育項目自身又具有較深的思想內涵,行為德育是體育與德育最佳的結合點。學生可以在枯燥重復的田徑練習中磨練意志,在健美操的學習中得到美的享受,在激烈的球類比賽中體會輸贏的滋味,學生親身參與到學習內容的練習與體驗之中。而不同于數學、物理、歷史等大多文化學科,僅僅是抽象的運算和記憶,這是體育教學區別于其他學科的顯著特征。教師應結合體育教學親身練習的特點,有目的地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使學生在體育練習過程中磨煉意志,陶冶情操,體會個人與團隊的關系,體會競爭與人生的價值。
3.2.3 激勵法
體育教學中教師可適時采用激勵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多采用語言刺激、體態暗示、榜樣示范等,激勵先進,鞭策后進。教師運用激勵法時,首先,要教育學生正確對待勝負,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抗壓能力,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悅,也經得起失敗的考驗,正確對待輸贏。其次,要利用體育對學生進行規則教育,因為規則再上升一個層面,就是紀律和法律。任何競爭都是有前提和條件的,必須在規則范圍內進行,否則將受到規則的懲罰,從而增強學生的規則觀念和法制觀念。
3.2.4 轉移法
體育教學中,可能出現不良行為或意外情況的發生,教師要善于發現,善于利用事件本身作為現實的教材,分析心理動機,挖掘德育元素,適時對其注意力進行轉移和正面引導。例如,在足球比賽中,有學生摔倒后,低年齡段的學生肯定就想哭,老師可以拍拍他們的肩膀,通過動作,轉移其注意力;而在高年齡段學生可能發泄不良情緒,教師則可以用冷靜的目光和簡短的語言,鼓勵學生按照規則,投入到正常的比賽中去。這對培養學生勇敢頑強,拼搏進取,和尊重對手、遵守規則是有很大作用的。
總之,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不僅是學校體育改革的需要,也是現代體育教育觀念更新的需要。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必須同體育教學的特點、內容和形式緊密結合起來,在完成體育課堂教學目標的同時,又春風化雨般無聲地滋潤著學生的心靈,讓學科教育在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上發揮更大的作用,讓學生的體質健康的同時,也擁有一份健康的心境,擁有一段快樂的人生。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體育之研究[Z].毛澤東早期文稿,北京: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90.
[2]詹雷譯.奧林匹克憲章[M].北京:奧林匹克出版社,1993.
[3]黃美好.體育學概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
[4]葉加寶,蘇連勇.體育概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
[5]程江.中學體育教學中思想品德教育芻議[J].學周刊,2010(12):175-176.
[6]武燕.論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思想道德教育[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4):148-149.
[責任編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