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莫紀宏
用法治保障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貫徹落實
文/莫紀宏
依法維護國家安全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國家安全法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的《國家安全法》在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指導思想的前提下,對國家安全工作體制機制做了全面規范,是維護國家安全領域的最重要的基礎性法律,全面體現了總體國家安全觀對國家安全工作提出的全民性、全面性和統一性要求。
2015年7月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相比1993年的《國家安全法》來說,新《國家安全法》的最大特征是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思想,全面規范維護國家各領域安全的基礎性法律。一方面,《國家安全法》明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具體要求和制度措施;另一方面,通過規定國家機關在維護國家安全方面的職責以及公民、組織在維護國家安全活動中的義務和權利,將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的行為全部納入《國家安全法》的調整范圍,體現了《國家安全法》確立的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全面性。
依法維護國家安全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國家安全法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加快國家安全法治建設,抓緊出臺反恐怖等一批急需法律,推進公共安全法治化,構建國家安全法律制度體系。國家安全涉及國家政權、主權、領土完整和人民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重大國家利益,是一國法治建設的重中之重。國家安全得不到保障,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事業發展就失去了應有的物質和制度基礎。維護國家安全就是要保障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實現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因此,將維護國家安全工作和活動納入法治軌道,就從源頭上保證了依法辦事,構筑起法治建設的制度基礎。可以說,國家安全法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基石。俗話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國家安全得不到維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想如期實現就會步履維艱、困難重重。為此,抓法治要從國家安全法治抓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重視依法維護國家安全。早在1983年9月2日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二次會議通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國家安全機關行使公安機關的偵查、拘留、預審和執行逮捕的職權的決定》中就明確了國家安全機關的法律地位,規定“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決定設立的國家安全機關,承擔原由公安機關主管的間諜、特務案件的偵查工作,是國家公安機關的性質,因而國家安全機關可以行使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公安機關的偵查、拘留、預審和執行逮捕的職權”。國家安全機關一成立就師出有名、于法有據。
1993年2月22日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三十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給國家安全機關的反間諜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和法律化“立名正身”,使得國家安全機關的反間諜工作走上了法治化軌道。不過,1993年出臺的《國家安全法》主要是規定國家安全機關履行的職責,特別是反間諜工作方面的職責。隨著國家安全形勢的發展變化,這部法律已難以適應全面維護各領域國家安全的需要。2014年11月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間諜法》,相應廢止了1993年《國家安全法》。2015年7月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十五次會議通過了基于總體國家安全觀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新的《國家安全法》是一部立足全局、統領國家安全各領域立法工作的綜合性法律,同時為制定其他有關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提供基礎支撐,有利于形成與維護國家安全需要相適應,立足我國國情、體現時代特點,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中國特色國家安全法律制度體系,為維護我國國家安全提供堅實的法律制度保障。
新的《國家安全法》共7章84條,確立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指導思想,明確國家安全工作的法律原則,設定維護國家安全的任務,規定國家機關維護國家安全的職責,建立維護國家安全制度以及明確公民、組織在維護國家安全活動中的義務和權利等,建立起比較全面系統的國家安全法律制度。根據新的《國家安全法》要求,國家安全工作必須建立在規范有序的法治基礎之上,該法第11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人民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都有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和義務。”“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侵犯和分割。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是包括港澳同胞和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共同義務。”上述規定表明,維護國家安全不只是國家安全機關的專門職責,也不只是少數人的事情,而是所有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的法律職責和義務,維護國家安全人人有責。這里的“責”不是可履行可不履行,而是具有法律效力、必須履行的。為此,新的《國家安全法》第13條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國家安全工作和涉及國家安全活動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任何個人和組織違反本法和有關法律,不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義務或者從事危害國家安全活動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因此,《國家安全法》關于國家機關維護國家安全工作的職責,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參與國家安全工作和活動的義務等規定具有法律上的強制力,不是可做可不做,而是必須做的。《國家安全法》不是沒有牙齒的老虎,而是維護國家安全領域的基礎性法律,是維護國家安全領域其他法律法規制定的依據和標準,是一切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維護國家安全的行為準則。
2015年新的《國家安全法》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關于國家安全工作必須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和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維護各領域的國家安全,構建完整和完備的國家安全法治體系,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的核心要義,突出了維護各領域國家安全的要求,在第二章“維護國家安全的任務”中明確規定了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在維護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網絡信息安全、社會安全、資源安全、生態安全、核能安全以及外層空間、國際海底區域和極地的活動、資產和其他利益的安全等領域的法律職責和義務,突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對國家安全工作和活動的全面性要求。
新的《國家安全法》在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指導思想的前提下,對國家安全工作體制機制做了全面規范。第四章“國家安全制度”明確規定:中央國家安全領導機構實行統分結合、協調高效的國家安全制度與工作機制。國家建立國家安全重點領域工作協調機制,統籌協調中央有關職能部門推進相關工作。國家建立國家安全工作督促檢查和責任追究機制,確保國家安全戰略和重大部署貫徹落實。各部門、各地區應當采取有效措施,貫徹實施國家安全戰略。國家根據維護國家安全工作需要,建立跨部門會商工作機制,就維護國家安全工作的重大事項進行會商研判,提出意見和建議。國家建立中央與地方之間、部門之間、軍地之間以及地區之間關于國家安全的協同聯動機制。國家建立國家安全決策咨詢機制,組織專家和有關方面開展對國家安全形勢的分析研判,推進國家安全的科學決策。根據上述規定,新的《國家安全法》建立起區分于1993年《國家安全法》所確立的專門國家安全機關反間諜和情報工作的國家安全管理體制機制制度,突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統一性,確立了中央國家安全機構在維護國家安全各項工作中的核心領導地位和統一指揮作用。
總之,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思想制定的《國家安全法》,不僅僅通過立法的形式將維護國家安全工作和活動納入法治軌道,全面體現了總體國家安全觀對國家安全工作提出的全民性、全面性和統一性要求,更重要的是,《國家安全法》為維護國家安全工作和活動立規定制,是維護國家安全領域的最重要的基礎性法律。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和廣大人民群眾在學習《國家安全法》的過程中,一定要認真領會、牢牢把握、突出重點,樹立牢固的國家安全法治意識,自覺依法從事維護國家安全的工作和活動。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