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勇
招商造假擾亂市場與法治
文/何勇
背景:紅旗飛揚,彩球飄飄,禮儀小姐落落大方……在西北某省一場招商會的簽約現場,幾個項目的簽約雙方大筆一揮,雙手緊緊相握,一派笑意融融的場面。而在場的某市一位部門負責人無奈地對記者說:“這里頭我們市的幾個項目,早在半年前就簽過約了,如今無非是讓老板給個面子,再來捧個場。”(7月17日《人民日報》)
這類弄虛作假的招商引資現象其實由來已久,并不是什么秘密,早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對于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門而言,招商引資摻水造假也是無奈之舉。
發展經濟是各地第一要務,招商引資視為重中之重。各地不僅將招商引資指標分解到各個政府部門,有的地方甚至連紀委、法院、保密等部門都要承擔招商引資任務,而且營造出全民招商引資的局面,開發區、工業園區遍地開花,不管是誰,只要拉來了項目,就給予巨額獎勵(中紀委曾明確表示公職人員招商引資給獎勵屬于腐敗行為),有的地方還因招商引資獎金支付不到位引起官司。而且,按照目前地方政府和官員政績考核,招商引資是重要一項,每年給各級政府、各部門都下達了年年增加的招商引資指標,完成不了招商引資指標就要被問責。在巨大的招商考核壓力之下,各級政府和政府部門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招商引資指標,只得被迫選擇造假,別無他法。正如網絡流傳相當廣的一則段子所言,“上級壓下級,層層加碼,馬到成功;下級哄上級,層層摻水,水到渠成”。從根本原因上說,招商引資造假,跟統計數據造假、稅收造假一樣,都是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和經濟增長指標的政績考核造成的惡果。
不過,相比較招商成秀場而言,弄虛作假的招商引資最嚴重的惡果是擾亂了市場經濟和法治經濟。招商引資的本質是促進經濟發展的一種手段,目的是要解決本地資金和項目的短缺問題,加快地方經濟發展,需要靠市場機制配置。但各地為了在招商引資競爭中獲勝,紛紛使出渾身解數,甚至不惜出臺或承諾許多違法違規的優惠政策,比如減稅、未經審批就給地等,以此來吸引和誘導企業投資,破壞了市場經濟需要的公平競爭環境和法治。有的地方政府為了追逐短期效應、經濟效益,忽視長期效應、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急功近利反倒被騙,招來了不必要、不靠譜的污染項目,破壞了生態環境。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而招商引資,只招商,不護商,不養商,甚至玩起招商欺詐的把戲,用空頭承諾騙取企業投資,結果給“騙”進來的企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如此一來,造假的招商引資,不僅犧牲了投資者的信任,而且損害了自身公信力。
要保證市場經濟和法治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就必須狠狠剎住招商引資弄虛作假之風。首先,以立法形式對招商引資劃紅線,明確招商引資的門檻,直接禁止和懲處違法違規的優惠政策、口頭承諾、污染項目等,違者追究決策者的法律責任。其次,改革地方政府和官員政績考核機制,根據各地、各部門的實際狀況和工作職能,更科學、合理地考核招商引資工作,減輕招商壓力與負擔。再者,對于弄虛作假的招商引資必須進行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