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旭東
異地遭盜刷銀行需賠償
文/王旭東
背景:吳某人在蘭州,他的銀行卡就在身上,可是卡內的47萬余元存款卻被短信告知“在內蒙古呼和浩特POS機異地刷卡消費”。之后,儲戶吳某將發卡行告上法庭,索要賠償。7月4日記者從蘭州市七里河法院獲悉,近日該案經開庭審理后,法院支持了吳某的訴求,判決銀行全額賠償存款及利息。(7月11日澎湃新聞網)
銀行卡遭異地盜刷,法院判銀行賠償“無獨有偶”。秦先生的交通銀行儲蓄卡在異地被人通過ATM機盜刷了5.48萬元,他認為銀行未能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起訴要求交通銀行北京分行賠償損失。最后,北京市二中院終審判決秦先生勝訴。法院判銀行賠償,無疑具備典型性與代表性,可以鞭策銀行更清楚、更清醒、更自覺地履行職責,更好更周到更安全地保護持卡人的合法權益。
異地盜刷站在“互聯網+”的風口,只不過是一股“妖風”,抑或稱之為“劣風口”。曾有媒體報道,當你用某商鋪POS機刷卡消費時,當你用銀行的ATM機取現或轉賬時,當你進行網絡購物時,或許你的銀行卡信息便已被竊取了。2014年8月,就有一名男子上網“自學”克隆銀行卡技術,在網上買來工具和身份證后,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入職快遞公司,利用工作之便復制多張銀行卡,盜刷現金9.5萬元。
銀行卡安全面臨著互聯網時代的嚴峻考驗。盜刷銀行卡設備居然在網上公然叫賣,克隆銀行卡技術可以在網上“自學”,獲取或“買賣”他人身份信息是那么容易,銀行對克隆的銀行卡似乎沒有一點“識別能力”……作為持卡的普通消費者,只能全力保護自己的相關信息,別無良策,而風險與損失很大程度上由自己承擔,這就會加劇公眾的焦慮情緒,同時也會導致銀行的公信力有所下降。普通公民可以做“卡奴”,但不能成為“卡怒”。
銀行保護銀行卡天經地義。據悉,幾年前,在ATM機上加裝設備偷窺用戶信息,成了不少犯罪分子的首選。而現在的ATM機具已經較之前有了不少改進,較好地堵塞了這道“犯罪通道”。現如今,不法分子利用新技術、新設備侵入銀行卡,嚴重威脅了持卡人的財產安全,銀行也有責任不斷提升保障措施,保護能力與水平站在“互聯網+”的風口。其實,從銀行自身利益出發,普遍使用的銀行卡也是銀行獲利的一條路徑,有力地保護銀行卡,就是在保護自己;保護持卡人權益,也是在保護銀行自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