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玉霞
實施破產重整企業信用修復制度
文/宋玉霞
破產重整企業信用修復制度對于破產重整企業的再生和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和功效,在構建我國的破產重整企業信用修復制度的過程中,要明確破產重整企業信用修復的內涵和范圍,細化實施破產重整企業信用修復的內容,合理限定實施破產重整企業信用修復的條件。
破產重整企業信用修復的實施極為困難,并亟待解決。當前,破產重整企業因其原有失信記錄,特別是留存在銀行和工商部門的失信記錄未能修復,已經導致不少企業即便重整成功也無法順利開展營業事務、獲得銀行貸款,新進入的投資者權益受損,社會公眾對重整企業信任度降低,甚至企業進入二次破產等問題。信用修復的優與劣,事關企業破產重整的成功與否,事關企業破產重整前后的存亡和發展。破產重整企業與常態企業相比,有著許多特殊性,要實現破產重整和信用修復這兩種治理制度對破產重整企業再生和持續發展的重要價值和功效,對破產重整企業信用修復實施環節的研究和執行是重要課題。
企業信用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完善現代市場體系的基本前提。當企業進入破產重整后,依附于其而形成的相互信任的生產關系或社會關系伴隨企業進入重整而割裂和破損,此時需要修復的不僅是企業,還有依附與其的信用。信用修復(credit repair)中的repair一詞在英語中是“修理、修補”的意思,credit repair意為受到損害的信用得以修補,信用修復是指企業、企業法定代表人或責任人,因其違法失信行為,導致企業信用評價降低,但在一定期限內主動整改,糾正其違法失信行為,減輕和消除失信行為帶來的不良后果,重建信用,并按照一定的條件和程序,被獲準消除其違法失信行為對企業不利影響的制度。
重整企業信用修復內涵有別于常態企業。重整企業信用修復涉及的主體更多,不僅有工商、稅務等公共信用征信機構,還有管理人、債權人、新的戰略投資者,甚至還需要政府、法院等多主體的介入配合;重整企業信用修復涉及到重整中和重整成功后兩個階段的債務人的信用修復,且不同階段債務人信用修復的條件不同;重整企業信用修復,尤其是重整上市公司信用修復,涉及面廣、影響大,在一定情況下還關系到社會公共利益。重整企業信用修復在重整中所針對的是原有失信行為的消除,在重整成功后則是企業信用的重新記錄。重整企業信用修復可理解為,重整中或重整成功后的企業,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或責任人,在征信機構、法院、政府、管理人和債權人等的共同參與下,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和規定的條件,被獲準消除其原有失信記錄,重建其信用的法律制度。
重整企業信用修復與常態企業信用修復的適用范圍存在一定差異。重整企業信用修復的適用主體為重整企業,在一定條件下還包括重整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責任人。重整企業信用修復適用于重整中和重整成功后的企業。重整中的信用修復,涉及到重整期間和重整計劃執行兩個階段,尤其是重整計劃執行階段的信用修復將決定重整企業能否順利執行對債務的清償,能否實現企業營運價值的再現。重整成功后的企業,是在重整計劃執行完畢后,重整企業雖名稱可能尚未變更,但是從股東構成、資金投入、后續運營等方面來說,都有別于重整前的企業,此時的信用修復將關系到企業是否能夠持續長遠發展,是否實質上重整成功。
重整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或責任人的信用修復條件與常態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或責任人不同。常態下,對于依法符合解除任職限制的法定代表人或責任人,經企業申請后,經工商部門考察,可解除其在一定范圍內的任職限制。但因其從事欺詐、傳銷等嚴重違法行為或因上述行為造成嚴重不良后果的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不在信用修復范圍。如《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企業信用修復實施細則(試行))》(2012)(以下簡稱《浙江工商信用修復細則》)第11條規定,個體工商戶、企業法定代表人信用修復可參照本細則實施信用修復。重整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或責任人的信用修復條件應嚴格于常態下企業法定代表人或責任人的信用修復條件。一般而言,企業陷入困境與其法定代表人或責任人的治理能力等關系重大。如果依據常態修復條件,則在重整計劃的執行中或者重整成功后,原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則極有可能繼續經營企業,對重整計劃的順利執行和重整成功后企業的長遠發展將產生極為不利影響。
重整企業信用修復的內容與常態下企業信用修復的內容之間存在相似性,但重整企業如不能及時修復其失信信息,其受到的損害較常態企業而言將會更加嚴重。重整企業信用修復的內容主要是公共征信機構的征信記錄,涉及銀行、工商、稅務、法院等。特殊行業,如建筑、醫藥、衛生等還涉及到其他監管部門對其信用的記錄。
第一是銀行征信信息的信用修復。銀行征信信息主要包括中國人民銀行和各類別商業銀行對企業信貸業務、資產抵押、金融資信等級及其他獎懲記錄等。銀行是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銀行征信系統對企業信用的不良記錄將直接導致重整企業無法獲得金融機構的融資,無法正常經營,重整程序無法順利推進等不利后果。
第二是稅收部門征信信息的信用修復。稅收部門征信信息主要為企業稅收征管信息、稽查信息及其他獎懲記錄等信息。如重整企業引進戰略投資人后會涉及稅務登記證上法定代表人的變更問題,若原法定代表人是被列為非正常納稅人企業的法定代表人,原法定代表人則會被列入稅務黑名單,稅務部門以此為由不予變更,將會加大重整企業尋找戰略投資人的難度,也會導致已進入的戰略投資人權益的損害。
第三是工商部門征信信息的信用修復。主要包括一般性商業失信信息,嚴重商業失信信息,一般性違法信息或因嚴重違反法律、法規或規章受到行政或刑事處罰的信息。重整中的企業極有可能因違法、違規而被吊銷營業執照。如果嚴格遵循常態企業的處理方式,將導致重整企業因無營業執照而不能生產經營,無法執行重整計劃等不利后果。
第四是司法部門征信信息的信用修復。主要為債權債務履行、合同違約違法等信息,尤其是法院執行系統的征信信息對重整企業的發展影響重大。因被列入執行失信名單,該重整企業將有可能在招投標、投融資等方面受到不利影響。
其他如質監、食藥部門對監督檢查、質量違法處理及其他獎懲記錄等信息,環保部門提供企業清潔生產、環境保護、污染排放、環保執法及其他獎懲記錄等信息,也是重整企業信用修復的重要內容。
常態下企業信用修復需滿足一定條件:失信企業因輕微違法行為導致信用監管評價等級下降,嚴格按照信用修復方案進行內部整改。在一定的修復期限內守法經營,未發生新的違法犯罪、違規行為。切實執行信用修復方案,其誠信度恢復到違法失信前的水平,可申請恢復信用。有關單位經過監督考察,確認其信用修復成功。如《浙江工商信用修復細則》第4條規定,申請信用修復必須滿足以下條件之一:因行政告誡或輕微違法行為導致信用監管評價等級下降的;因企業逾期未參加年檢導致信用監管評價等級下降的;因責任區干部補充評價導致信用監管評價等級下降的;一年內未發生違法失信行為的。
重整企業信用修復的條件與常態企業相比,因重整階段不同而有所差異。重整中企業信用修復條件應不同于常態企業的信用修復條件。尤其是在重整計劃執行階段,重整企業需要繼續生產經營,并用新的營業收入來償還債務,實現重整計劃中關于債務清償的約定,如果嚴格依照常態企業信用修復條件,則重整企業信用修復的難度較大,可能導致重整企業無法及時清償債務,最終企業重整失敗等不利后果。為了積極挽救重整企業,實現債權人、重整企業、社會等多方共贏,應針對重整中的企業設置特別信用修復條件,在政府、法院、管理人和債權人的多方參與和支持下,積極推進重整中企業信用的修復。企業重整成功后,企業的股東,管理和經營范圍等均可能發生較大變化,此時企業重整為新的企業,為公平起見應無條件及時消除原有公共征信機構的失信記錄,重新記錄所有信用,為重整成功后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作者系西南石油大學法學院講師、法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