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譚秋桂
信用建設是解決民事執行難問題的重要途徑
文/譚秋桂
在民事活動中,執行難是一個令社會頭疼的問題。執行難有多方面的原因,信用體系不健全是造成民事執行難的重要因素。因此,從信用建設角度出發,是解決執行難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在解決被執行人財產難找、促使債務人自覺履行義務以及預防執行不能問題的產生等方面,信用建設都能發揮積極的作用。
解決民事執行難,通常被認為是人民法院的事。似乎只要人民法院加大執行力度,這個問題就會得以順利解決。我國1991年就把解決民事執行難作為修改《民事訴訟法(試行)》的重要目標,2007年修改《民事訴訟法》時再次將解決民事執行難作為修法的兩大任務之一。在《民事訴訟法》的修改完善過程中,人民法院執行機構的設置越來越合理,人民法院執行措施越來越周全、執行程序越來越完善。但是,民事執行難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民事執行難的嚴重性、長期性和頑固性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甚至引起了國家領導層的重視。1999年7月7日中共中央轉發《最高人民法院黨組關于解決執行難問題的報告》,2014年10月23日黨的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切實解決執行難”,2016年6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25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加快推進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警示和懲戒機制建設的意見》。根據上述中央文件的精神,解決執行難問題不僅要靠人民法院加大執行力度、規范執行程序,還需要整個社會的參與和配合,解決民事執行難問題已經提升到國家決策的層面并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加以部署。思路的轉變是我國解決民事執行難問題的良好契機。其中,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表現的信用建設,對于解決民事執行難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社會環境差是造成民事執行難的重要原因
造成民事執行難的因素很多,包括法律制度不健全,法院裁判不公導致當事人抵觸情緒嚴重,消極執行、選擇性執行、嚴重違反法定程序執行等枉法執行問題嚴重等。但是,民事執行的社會環境差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主要體現為,民眾法律意識不強,漠視法律權威和法院裁判,逃避甚至以暴力抗拒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民眾誠信意識淡薄,是非觀念混亂,道德水平滑坡,誠信文化缺位,民事執行難有威懾力;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財產登記體系不完善,信息不公開、不對稱,債務人財產難找,惡意轉移財產方便易行,信用懲戒功能失效;有關機關、機構和人員拒絕協助執行,甚至幫助被執行人轉移財產等。缺乏良好的社會環境,民事執行工作必然十分困難。
2.民事執行難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
民事執行難不僅嚴重損害司法權威和公信力,而且帶來大量社會問題。由于民事執行難,債務人主動履行義務的現象也隨之減少。債務人既不主動履行義務,通過民事執行強制其履行義務也十分困難,其結果是債權人利益受損甚至資金鏈斷裂,三角債、多角債問題越來越嚴重,嚴重影響了經濟活動的正常開展。一些民事糾紛案件甚至由于債權不能實現而演化成為刑事案件。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社會生活的和平安寧,給社會帶來嚴重的不穩定因素。
3.民事執行難的解決需要全社會配合
通過分析造成民事執行難的原因可以看出,并非所有的因素都在法院的控制之下,民事執行難的解決不是單憑法院努力就能實現的,它需要全社會的協同配合,形成合力。例如,對于有關單位拒絕協助執行的案件,并非法院加大執行力度就能解決,而是必需有關單位切實履行協助執行義務。又如,對于被執行人惡意轉移財產的問題,必須通過制度完善造成債務人逃無可逃。再如,應當加大對拒絕履行義務的債務人的信用懲戒力度,使其成為“過街老鼠”無處藏身,迫使其自動履行義務。只有全面克服了造成民事執行難的社會因素,民事執行難的解決才有希望。
1.財產登記體系不健全導致被執行人財產難找
由于財產登記體系不健全,尤其是財產登記信息不聯網、錯誤或者虛假登記的現象嚴重、財產登記信息查詢困難等,造成執行法院難以準確、全面查找被執行人的財產,即使查找到所耗時間、人力太多,從而造成民事執行工作困難重重。
2.信用懲戒功能失效或者低效導致被執行人拒絕甚至抗拒履行義務
在我國,信用懲戒功能尚未在社會生活中充分發揮作用,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并不會給被執行人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不利,不會產生“一朝失信、長期受影響”的效果。信用懲戒的失效或者低效,導致民眾不以失信為恥,也就不會主動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反而可能抗拒履行義務,民事執行缺乏足夠的威懾力。
3.信用體系不健全導致執行不能的案件增多
由于信用體系不健全,一方當事人在交易前難以全面、準確評估對方的信用狀況,無法進行有效的風險預防和控制,導致交易風險高。因這些高風險的交易形成糾紛而訴諸法院并進入執行程序后,往往會形成債務人無財產可供執行的局面,即所謂的“執行不能”。對于執行不能案件,由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論執行法院如何努力都將無濟于事,執行難不可避免。在目前的司法實踐中,執行不能案件占執行難案件的比重很大,與我國信用體系不完善密切相關。
1.解決被執行人財產難找的問題
被執行人財產難找,是民事執行難的難題之一。完善財產登記體系是信用建設的重要內容。完善財產登記體系并實現信息共享,就會便于人民法院發現被執行人的財產,從而解決被執行人財產難找的問題。目前,被執行人的存款信息、工商登記信息等已與人民法院執行信息系統聯網,不動產登記體系正在建設且即將實現全國信息聯網并最終與人民法院執行信息系統聯網,這將為我國解決執行難問題提供重要條件。
2.充分發揮信用懲戒功能,促使債務人自覺履行義務
隨著信用建設的發展,信用的作用將日益顯著。通過發揮信用懲戒功能,就可促使被執行人自覺履行義務,從而解決民事執行耗費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過大的執行難問題。目前,我國建立了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制度。根據規定,失信被執行人將被限制進行高消費及有關消費,包括不得乘坐飛機、高鐵,不得在星級以上賓館、酒店、夜總會、高爾夫球場等場所進行高消費,不得購買非生產經營必需的車輛,子女不得就讀高收費的私立學校等。同時,執行法院可以向社會公布或者向有關單位定向通報失信被執行人名單。這一制度在實踐中已經發揮了積極作用,一些被執行人迫于壓力主動履行了義務,一些多年難結的執行案件得以順利結案。但是,根據現行規定,只有具備一定條件的被執行人才會被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進行信用懲戒,而不是對所有的被執行人進行信用懲戒,影響了信用懲戒功能的發揮。該制度仍有改進的空間。
3.預防執行不能問題的產生
所謂執行不能,是指因債務人缺乏履行能力而導致案件無法執行的情形。債務人缺乏履行能力,人民法院無論如何努力,案件都無法順利執行。因此,執行不能是最大的執行難。執行不能只能預防,無法事后救濟。預防執行不能案件的發生,是解決執行難問題必須特別重視的方面。通過信用建設,便利市場主體進行信用評估進行交易風險控制、落實失信者的市場禁入、阻斷債務人惡意轉移財產的通道、促使有履行能力的債務人主動履行債務等,都是預防執行不能案件發生的有效手段。
總之,我國民事執行難問題的解決離不開信用建設。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有效的信用懲戒機制、誠信的社會文化環境是我國根本解決執行難問題的重要基礎。
(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