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樂耀
保護司法人員依法履行法定職責任重道遠
文/劉樂耀
背景: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保護司法人員依法履行法定職責規定》單行本,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即日起在全國新華書店發行。保護司法人員依法履行法定職責,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部署的重點改革任務。該《規定》的出臺,進一步健全完善了保護司法人員依法履行法定職責的制度,有利于確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對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重要意義。(8月1日新華社)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首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保護司法人員依法履行法定職責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基于權威性與正當性考量,有必要適時將《規定》中的相關內容法律化,納入到公務員法、法官法、檢察官法和相關組織法中,從法律層面完善對司法人員依法履行法定職責的保障機制。如可將《規定》第三條相關內容明文納入法官、檢察官的權利體系中,并且在相關文件中明確規定有關人員違反此項規定、權利的責任;又如《規定》中有關完善對法官、檢察官錯案追究的條件和程序的相關內容。
眾所周知,完善的配套制度是法律得以良好施行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規定》中有的條文具體細化,具有可操作性,但有些條文仍規定過于原則,還需要進一步細化,比如,目前我國主要在省一級建立法官、檢察官懲戒委員會,因而,在司法改革將地方人事權、財權等集中到省級的背景下,對于法官、檢察官懲戒委員會在各級法院、檢察院的運行以及法官、檢察官懲戒委員會如何做出決定等方面還需要具體的操作細則;又比如,《規定》并沒有明確規定各程序的處理時間。
法律的權威在于法之必行。制定良好的法律是實行法治的前提,普遍服從法律則是實行法治的關鍵。任何良好的法律,如果不被嚴格執行和服從,均會陷入“徒法不自行”的困境。《規定》和相關法律法規為保護司法人員依法履行法定職責提供了制度設計,而能否真正實現《規定》的目標,關鍵仍在于執行環節。既需要中央高層的重視、外在力量的監督、科技水平的提高,也需要《規定》對象本身的內在素養的提升,重視法律人才的使用和發揮其專業能力便是重要方式之一。
毋庸置疑,《規定》的出臺具有重要意義,但真正落實并實現其目標并非朝夕之事。為實現其目標,仍然需要對其法律化,完善配套措施和嚴格執法。唯有如此,方能真正為司法人員依法履行法定職責保駕護航。
無救濟則無權利,回望我國司法人員保障機制的發展歷史,保障機制所發揮的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制度不完善、機制不健全等緣故,再加上多數人員的規則意識不強等原因,即使規定了司法人員的權利受到侵害時的救濟保障機制,但是現實中維權效果甚微,更多司法人員不得不選擇隱忍或是離開,而在這其中有諸多優秀的法官、檢察官,這對于國家法治建設是一大損失。因而如何提高相關人員的規則意識,讓《規定》和相關法律法規得以真正落實,從而維護司法公正,對這個問題的解決,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