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李虹 本刊記者/包良玉
牡丹江市創新基層社會治理著力打造法治平安好環境
通訊員/李虹 本刊記者/包良玉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始終把基層治理作為打造全面振興好環境的著力點,在社會治理和平安建設上,注重從小事做起,從基層抓起,從群眾關心關注的事情管起。堅持服務為先、實現治理理念由“管控”向“服務”轉變,堅持聚焦基層、實現治理方式由“粗放”向“精細”轉變,堅持整合聯動、實現治理主體由“單一”向“多元”轉變,堅持頂層設計、實現治理機制由“傳統”向“現代”轉變,堅持協調發展、實現治理成果由“單邊”向“共進”轉變。做到公共安全防微杜漸,矛盾糾紛抓早抓小,公平正義有法可依,基層服務細致入微,使百姓訴求有渠道、需求有呼應、要求有結果,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步路”。近年來,牡丹江市實現了無重大群體性事件,無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八類”案件發案率大幅下降,現行命案即發即破,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平安穩定,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明顯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經驗在黑龍江省推廣。
該市始終秉持“百姓身邊無小事,民生之事大如天”的理念,緊緊圍繞發生在群眾身邊的“小隱患、小糾紛、小訴求、小信訪、小案件”,做到“早發現、早研判、早介入、早解決、早受理”。
織密“防控網”,小隱患做到早發現。穆棱市高標準建設應急指揮中心,在城區安裝監控點位359個、卡口13處和56個“電警”抓拍系統;在農村更新老舊監控及新增設備1060個,推行“N+”人防巡控模式,實行矛盾聯調、防范聯動、人員聯管、問題聯治,群眾的安全感、滿意度明顯提升。推進綜治末端化建設,在農村實行了十戶聯防和治安承包制,在社區實行網格長維穩創安責任制。
架起“連心橋”,小糾紛做到早研判。注重搭建化解基層矛盾糾紛的基礎性平臺,把人民調解作為服務群眾的重要渠道和前沿陣地,實現第一時間掌握各種矛盾糾紛動態,第一時間介入調解,確保矛盾糾紛早發現、早掌握、早化解,真正讓村頭、街頭、地頭成為矛盾的盡頭。創新了“以案定補”,探索了“人民調解員等級評定制度”“調援一體化”“行政處罰后的民事糾紛處理”等一系列舉措,實現了80%以上的矛盾化解在基層一線,沒有因調處不當或者措施不力而引發的“民轉刑”案件。
創新“小機制”,小訴求做到早介入。以“民思我想、民困我幫、民求我應、民需我辦”為服務宗旨,提早謀劃便民服務的機制和辦法,切實滿足群眾“小訴求”。多部門聯手建立的便民服務聯盟,分設“四部一網”、六支服務隊,下設若干個便民小屋,245個網格,為勞務、商服和居民搭建了供需服務平臺,實現服務“零距離”。穆棱市出臺《穆棱市慈善救助資金募集使用暫行辦法》,通過“依法募集,自愿捐贈;集中募集,分項使用;本金運營,孳息救助;全程公示,取信于民”的運作模式,滿足弱勢群眾的訴求。
開通“便民路”,小信訪做到早解決。
堅持“信訪靠解不靠截,民意靠疏不靠堵”觀念,在解決信訪問題上,開通了老百姓與政府之間的“便民路”,建立政法部門及10多個行政單位派駐辦公的人民來訪接待中心和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兩中心同址辦公,資源共享,工作互聯互動,全方位處理普通信訪及涉法涉訴信訪問題,形成了聯合接訪、組織協調、指揮調度、監督檢查、集中調處的信訪工作新機制。搭起“兩站一代”服務平臺,在全市127個行政村設立群眾服務站,在58戶重點企業設立企業服務站,選派后備干部到鄉鎮、村(社區)掛職,實行為民辦事全程代理制,實現了信訪渠道多元化,讓群眾“話有處說,難有處解,怨有處訴,事有處辦”。
依托“主力軍”,小案件做到早受理。政法各部門從不同視角突出能動司法,做到關口前移、重心下移、提早介入,使“小案件”及時處理在基層,得到了基層群眾的廣泛好評。全市建立了司法網絡聯系群,以各企事業單位、社區村屯為固有群員,邀請案件當事人加群,當事人可以群員身份在線聯系法院、預約法官、在線交流、查詢案件、咨詢法律等,法官可以即時了解當事人爭議焦點,確定和調整庭審重點,實現糾紛化解的便民化、高效化。
寧安市著眼農業大縣和農村人口眾多的實際,認真分析農村警力不足,農村治保會作用不能有效發揮,各種矛盾糾紛、群體性事件、刑事治安案件、火災火險在農村居高不下的原因,深感社會治理重點在基層、難點在農村、關鍵在創新,針對農村基層矛盾化解以及農村警務和農村消防等重點薄弱環節,實現基層社會治理“四個全覆蓋”。
“創新人民調解+協會自助”模式,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實現縣鄉村全覆蓋。
依托現有農業協會、合作社,成立有別于村(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蘭崗西瓜協會、旅游調解委員會、三陵烤煙合作社、寧安鎮蔬菜合作社、馬河食用菌合作社等15個特色農業調解組織,確立了“協會內糾紛協會內解決、合作社內矛盾合作社內化解”的“自療自愈型”糾紛化解模式。農村金融糾紛調解委員會成立后,通過調解手段協助縣聯社收回不良逾期貸款1034萬元。
“創新模式+公眾參與”,社區農村警務實現縣鄉村全覆蓋。在城區,創新實行社區警務“1+1+1+N”(每名社區民警帶領1名協警,與1名社區干部協作配合,指導4至5名社區網格“片長”)網格化管理模式,組建40人的社區專職協警隊伍和132人的社區網格“片長”隊伍。在鄉鎮,創新組建了44人農村派出所專職協警隊伍,配合社區民警走村入戶開展基礎性警務工作。在農村,創新組建了全國第一支專業化農村輔警力量,承擔服務群眾的辦事員、矛盾糾紛的調解員、社情動態的信息員、打擊犯罪的情報員和巡邏防范的治安員等鄉村“五大員”任務。
“創新機制+多元化建設”,消防工作網絡實現縣鄉村全覆蓋。全面加強了縣級公安消防專業化建設,推進“一鄉一隊”的鄉鎮專職消防建設布局,組建12支鄉鎮專職消防隊。在農村構建起“一村一車一隊一加水點”的農村消防總體布局。積極引入消防“網格化”管理理念,把全市240個行政村無縫對接成97個農村消防救援網格。
“創新方式+資源整合”,視頻監控天網實現縣鄉村全覆蓋。全市投入1100萬元,采取自建視頻光纖鏈路和市場化運作的創新方式,打造縣鄉村全覆蓋的全新高清視頻監控天網。216.2公里自建視頻光纖鏈路延伸到12個鄉鎮,在沿途公路重要節點和鄉鎮主干街路巷建設347個視頻監控公益點。在全市240個行政村整合、改造和新建社會資源視頻監控,2193個社會資源視頻監控點覆蓋全部村屯出入口和主要村路,并接入公安視頻監控數據庫。
東寧市有26年對外開放歷史,擁有國家一類陸路口岸,依邊而興,借邊而活,但多年來維護邊境平安工作存在著環境復雜、難管,犯罪多發、難控,基礎薄弱、難抓的現狀。對此,東寧市確定了“從基層基礎治理入手,軍警民共建,網格化管理,打造全省平安邊境最佳管理模式,邊境村屯平安建設達到上限標準”
的新路子。
織密邊境管控網。將邊境基層工作對象細分為人、物、事,做到管控全覆蓋、無遺漏。強化對重點人員管理,對非正常頻繁出入境、吸毒和對社會極度不滿、心態失衡、纏訪鬧訪等人員,均統一分類建檔、登記造冊、動態管理,做到了不漏管、不失控。對邊境巡防公路、鐵絲網、界碑標識等邊境設施,邊境村(單位)出入道路卡口視頻監控等技防設施,交通、水利、消防等安全設施做到長效維護。
織細邊境責任網。東寧市平安邊境創建工作領導小組與兩個涉邊鎮、19個涉邊單位簽訂了責任狀。兩鎮政府與10個村簽訂了責任狀。市公安局、邊防大隊與3個派出所、1個武警工作站簽訂了責任狀。駐軍部隊一營與4個連隊簽訂了責任狀。林業局與4個林場簽訂了責任狀。其他涉邊責任單位與行業管理對象簽訂了責任狀。派出所與有犯罪前科、越境嫌疑、流動人口等人員簽訂了責任狀。村委會與越境重點人員、邊境附近生產作業人員簽訂了責任狀。
織好平安邊境信息網。確定鎮(局)、村屯(場)負責人為信息責任人,鎮(局)綜治科員、村治保主任、林場保衛干事、重點人口監護人或近親屬等為信息員,做到了“五發現,五報告”:發現有越界跡象、越界人員及時報告,發現外來人員非法傳教及時報告,發現邊境基礎設施損壞及時報告,發現邪教人員非法活動及時報告,發現自然災害、安全隱患及時報告。
織全平安邊境設施網。全市有邊境巡防公路115.2公里,邊境鐵絲網133.2公里,界碑44個,均有效使用或積極修護。加固27.6公里的瑚布圖河西側堤防,防止國土流失。在口岸出入境聯檢大廳、邊境村(單位)出入道路卡口安設監控設施61個。健全了邊境口岸、村屯、工礦企業、人員密集場所、林地、黑木耳等生產基地的防火防災設施,在邊境區域設立交通安全、平安邊境宣傳等標識,發揮了應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