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傳光
法治文化的特點
文/蔣傳光
法治文化作為一種先進文化形態,其追求法治價值目標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也就是說,法治的價值目標是與時俱進的,其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而變化,不同的時代,法治追求的目標不同。
“法治文化”是近年來出現頻率較高的一個概念。法治文化概念提出以后,法治文化的特點則成為必須回答的問題。
筆者認為,法治文化是以追求民主、自由和權利保障為目標,在一定的治國理念和與此相適應的制度模式確立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具體而言,法治文化就是在建立法治社會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其核心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模式的確立,以及在此理念支配下相應制度和組織機構的建立與運行。目前在法治理論研究中,一切對法治內涵的揭示,對法治社會表征和遵循原則的描述與總結,法治運行機制的建構和實踐活動,諸如法治的價值目標追求、法治的理念和精神、法治的制度設計和運行模式、法治的實現狀態等,都屬于法治文化的內容。
筆者認為,法治文化具有以下特點:
制度層面上應是良法善治。法治社會應是良法之治,是現代法治的基本理念。所謂良法,即所制定的法律要遵循正義、道德、公平、正當程序、個人權利和尊嚴的理念,并且在現實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中加以貫徹。具體地說,符合良法標準的法律,必須建立在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基礎之上。法律必須尊重和保護公民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各種民主權利、政治自由和經濟社會的文化權利。法律不僅要滿足人們的利益需求,也要滿足人們的正義需求,不僅要滿足人們的效率需求,也要滿足人們的公平需求,不僅要滿足人們的秩序需求,也要滿足人們的自由需求,避免法律存在偏重秩序和國家利益追求,無形中剝奪人們對自由的追求,出現公平淪落的現象。
政體的組織機構應是一種有效的權力制約模式。法治社會的構建不僅要確立法治的精神和理念,要有反映社會發展規律和時代潮流、代表人民意志和利益的完備的法律體系,還要有與法治要求相適應的政體組織機構,對公共權力進行有效的監督和制約。在法治視閾下,不論采取何種政體模式,對各種公共權力進行有效監督和制約的法治理念是不能違背的。
社會治理遵循理性規則之治。法律是理性的體現,理性能使人們更公正、更平和。作為一種理性規則,法律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抑制私力救濟,把各種社會沖突和糾紛的解決納入秩序化和程序化的軌道上?,F代社會的多元利益沖突、互動與整合,孕育了自生自發的理性秩序規則。這種理性秩序規則功能和作用的發揮,其中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仰賴于公民的規則意識。因為不同的利益主體在市場經濟競爭與合作中,既要竭力主張其自身利益和自由平等權利,同時又必須作出必要的妥協、讓步與合作,而這種妥協、讓步與合作的基礎就是理性規則。
公民的人權和各種法定權利能得到有效保障。保障人權和公民的基本權利,尊重人的主體性和個體性,以人的權利為出發點和歸宿是當代法治理念的精髓。在法治建設過程中,保障公民的人權和各種法定權利,就是要使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公民權利能夠得到認真實現,堅持以人為本,真正做到以公民利益為重,尊重公民主體地位,依法保障公民的各項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通過科學合理的糾紛解決機制和利益訴求表達渠道,保證民眾的意見得到充分表達,合理訴求和合法利益得到充分體現,使民眾切實感受到權益受到保障而具有幸福感,從而自覺接受規則的約束和秩序的維護。
社會各類主體具有自覺的規則意識和契約意識。確立法治意識和理念,最重要的是要確立公民規則意識。公民規則意識就是公民在對法律信仰、認同的基礎上,積極主動、自覺地遵守和服從法律規則。作為公民意識內涵的一個核心層面,公民規則意識的培養應著重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權利意識。權利意識包括積極的權利主張與合法權利的保護兩個方面。二是權利行使的正當性意識或正當程序意識。這種正當性的要求,就是公民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時要講程序,遵循一定的規則,不能濫用權利。三是權利的節制意識。對權利的節制,就是要合理限制某些權利,使之符合所處時代、所處社會的道德、法律、經濟發展狀況、文化等多種價值取向。當然,人們的權利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四是自覺守法意識。守法意識即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嚴格依法辦事的意識。五是社會公德意識。
法治思維成為社會治理的主要思維模式。法治思維是一種整體性的思維,是一種國家治理的理念、視角和思路。從社會治理的角度看,它不僅是社會治理中的價值追求,更主要的是一種治國方法、手段的選擇,在社會治理的各種手段中,更側重于法律規則和法律手段的運用,強調依法辦事。法治的實現,不僅僅是建立一套完備的法律體系,更重要的是把法治變為一種普遍的行為模式。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存在一種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思維模式,即法治思維。具體而言,化解各種社會矛盾,把法治思維模式作為創新社會管理的基本思維模式,就是要注重法律方法和手段的運用,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完善各種具體法律制度,確立公民和各級政府機關的規則意識和契約意識,引導公民在對待各種涉及自身利益的糾紛時,尋求理性的解決手段。
法治的模式具有多樣性和差異性。
從文化考察的視角來看,在世界范圍內,法治的模式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多樣的。中外的法治實踐也已證明,不從本國的實際出發,試圖復制或完全照搬別國的法治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法治被認為是迄今為止已被證明的最佳治國方法,并為人們所推崇。但不同的國家,由于其法律文化傳統、國情不同,其模式也不應是單一的,事實也是如此。以法律文化傳統來劃分,目前世界上就有民法法系、普通法法系、伊斯蘭法系和混合法系等不同模式。在同一法系內部,各國又有很大差異。
法治的理念具有時代性。法治文化作為一種先進文化形態,其追求法治價值目標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也就是說,法治的價值目標是與時俱進的,其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而變化,不同的時代,法治追求的目標不同。從西方法治文化發展的歷程來看,資產階級政權建立后,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變化,適應不同時期社會的需要,提出了不同時期法治建設的目標,出現了不同的法治理論體系。我國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雖然時間不長,但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法治建設的任務、追求的具體目標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在確立依法治國方略的初始階段,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是首要目標。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建成之后,如何有效實施法律,如何在全社會培養法治意識,如何樹立尊重和保障人權,如何樹立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觀念等,這些都是我國在法治文化建設中面臨的艱巨任務。
(作者系上海師范大學法政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