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瑜
?
淺議課堂教學的有效切入點
左瑜
內容摘要:課堂教學要怎樣才使教學目標達成效果好?這是一線教師最操心的問題。本文作者認為,教學教學效率的高低,取決于教師對學生的認知,要研究如何讓學生優質學習的規律,注重師生的互動,課堂內容精當,講究一課一得。
關鍵詞:有效優質學習學講結合,一課一得
怎樣才能讓課堂有效?加里·鮑里奇(美國有效教學、評估與評價的權威)在其著作《有效教學方法》中就曾指出,促成有效教學的五種關鍵行為是:清晰授課,多樣化教學,任務導向,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確保學生成功率。這五個關鍵行為里,就有兩個直接提到學生。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是致力于增加學生學習學術性學科的時間。確保學生成功率是指學生理解和準確完成練習的比率。終上所述,我們可以觀察到有效教學的切入點就是要把目光投射到學生身上,不能把學生當成空瓶,一味地往里面裝東西,而是關注學生需要什么,能如何接受,接受得如何。
正如吳松年(北京教育學院原副院長,著名教育家,教學藝術專家)教授提出,課堂評價的唯一標準應該是學生學習的有效與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才是教學的對象,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應盡可能多地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實際水平以及具體需要等,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搜集相應的教學資源或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進行教學。所以我認為,關注學生才能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首先,要研究如何讓學生優質學習的規律。
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Edgar Dale)在1946年提出了“學習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論。以語言學習為例,在初次學習兩個星期后:閱讀能夠記住學習內容的10%;聆聽能夠記住學習內容的20%;看圖能夠記住30%;看影像,看展覽,看演示,現場觀摩能夠記住50%;參與討論,發言能夠記住70%;做報告,給別人講,親身體驗,動手做能夠記住90%。
從這個理論可以看到,只有學生主動參與,他才會記得牢知識,才會掌握方法,才會運用,形成能力。學生追求的是自己需要的東西,在探究的過程中,他是快樂的,通過克服困難獲得成就感或滿足感,知識就永久地記入了腦海。只有在學生自覺自主自愿的情況下,教學才能有效。這種自覺自主自愿的研究活動帶來的是能力的培養。因此,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學的有效性,就要研究清楚這個學習的金字塔,用它來指導自己備課,選擇教學方法,安排學生活動,設計教學目標。
其次,課堂教學要學講互動,要激發學生興趣。
很多學生實際上是抱著想學的心態走進課堂的。可學什么讓學生倍感迷茫,同時課堂上老師的包辦代替讓學生失去了求知的好奇心,課堂變得沉悶無趣。高中語文教學強調學生在課堂教學環節中的主體作用。我認為要讓學生自主地學起來,要明確學習的方向,就要利用好學案,讓學生知道一篇課文的學習目標,為他們設計一些指引學習方向的問題,問題要精,要有探究的價值,讓學生基于自己的閱歷先去與作者交流對話,讓學生在學習小組內開展深度的學習交流。
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課堂教學中,老師用飽含濃郁感情語言朗誦課文,或播放適宜的背景音樂來調節學生情緒,或據課文內容融入相關故事配合講解,或投影圖文并茂的幻燈片,對學生的提問而注意個體差異,對回答問題的學生給予肯定贊美。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促進了融洽的師生關系,融洽的師生關系又成為教學活動中寶貴的動力源泉,這就形成了良性循環,使教學活動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教師在課前設計好教學互動,不管是分組討論式教學,辯論式教學,還是表演式教學,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機會,給平臺讓他們能大膽發表看法,敢向老師質疑,分享探究時查詢到的觀點,師生共同分析,讓思想與思想碰撞,智慧與智慧較量。當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了創造的歡樂,又充分地顯露了自己個性時,就能實現師生間的知識同步、思維共振、感情共鳴。學生在輕松的狀態中釋放出巨大的學習潛能,學得輕松、愉快,心中就不會對課堂厭煩,這樣就能激發他們求知的欲望。
最后課堂上要精簡知識,以點帶面,講究一課一得。
當今的社會是一個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苛刻的社會,社會呼喚的不是僅掌握某一特定學科知識的人,而是需要能將分散存在的知識融會貫通,創造出新的知識并付諸新的應用途徑的人。因此,老師的責任只在于教會孩子們將知識以點面形式融會貫通的能力。語文學科的教學要求是方方面面的,既有字、詞、句、段?、篇、章方面的要求,又有語法、修辭、寫法參悟上的要求。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一味求全,教學效率低下不說,就是學生也是難以接受的。以點帶面,有的放矢的閱讀教學思想就要求我們?縱觀教學全局,牢牢把握重要訓練點,一切教學活動圍繞重要訓練點,真正做到點面結合,有的放矢。
(作者單位:貴州興義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