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麗
?
淺議英美文學課程的重新定位
陶麗
內容摘要: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裹挾下,“實用主義”之風盛行,在這樣的語境下,英美文學課程日漸處于邊緣化地位。本文通過分析高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程的現狀,反思其中存在的問題,以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決方案,對英美文學課程進行重新定位。
關鍵詞:英語專業教學改革英美文學定位
在英語專業教學中,一直強調“實用”,而忽略了英語教學的所帶來的人文關懷和情感溝通。體現在課程設置上,各高校的英語專業往往把較多的課時和師資投入到英語專業技能課,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譯等具有實際用途的訓練。相比之下,以英美文學為代表的理論課則沒有得以配備充足的課時和師資。往往一個學期32課時的英國文學課課時,要講授的內容卻包含了從盎格魯-撒克遜時代一直到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近兩千年的文學史。這樣一種不平衡的課時分配,以及高強度的授課內容,無論是對學生和老師來說,都是一種極大的挑戰。本文通過分析高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程的現狀,反思其中存在的問題,以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決方案,對英美文學課程進行重新定位。
當前,各高校往往以專業四八級和就業市場為指揮棒,重視過級率和就業率的數字結果。學生在求學階段正處在心智成長階段,缺乏價值判斷,往往把語言的實際用途看得過重。加之,初入大學的英語專業本科生語言基礎相對薄弱,其注意力過多地放在語言輸入,沒有能力欣賞到語言的魅力。用人單位在選拔人才時也只看重“硬件”,諸如專業四八級證書和職業技能水平,不會和應聘者談及伍爾夫的意識流或艾略特的《荒原》。在這種情況下,英美文學課程就被日趨邊緣化。原本作為英語專業高年級階段的主干課程,如今卻淪為近似于專業限選課的境地,實在令人汗顏,不得不引起國內英語教育者的深思。
從英美文學課程自身來看,也存在諸多限制性因素。首先,課程體系老化。傳統的英美文學課程普遍分為英國和美國兩部分,所涉及的經典作家和作品的文學地位已經無法撼動。然而這些蓋棺定論的文學理論很難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使學生感覺文學課脫離現實。其次,教材設計缺陷。傳統文學史教材往往都是史論分離,內容晦澀。對于剛剛涉足英美文學領域的本科生,對抽象理論的認知有一定難度。最后,講授方式陳舊。傳統的英美文學課因為課時有限,教師不得不在有限時間內完成超量的教學內容。在這種情況下,課堂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得興致高漲,而學生卻如墮五里霧中。
以上從外因和內因兩個方面,筆者分析了當前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基于筆者的研究和國內外教學改革的經驗,筆者認為,十分有必要重新定位英美文學在整個英語專業課程建設中的地位,從如下兩個方面對英美文學教學進行改革。
首先,滿足學生的多元化需求。在教材編寫中應打開體裁限制,不局限于古典文學和世界名著。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小眾文學、流行文學和網絡文學應該在教材中有所涉獵。同時,被傳統文學教材視為“非文學”的文本也應該融入文本解讀訓練中,比如漫畫、舞臺劇的臺詞、電影的腳本、歌詞等。多元化的文本選擇作為對經典文學的補充,可以增強文學課本身的趣味性。這樣既可以滿足學生的多元化需求,也可以讓學生明白,文學并非是距離我們千里之外的陽春白雪,身邊的任何文本無不蘊含著文學內涵。同時,從文學批評理論的角度解釋身邊的“實用文本”,也讓學生們意識到“文學就是人學”的道理。文學與其說教會學生們欣賞,不如說提供給他們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
其次,扭轉教師教學觀念,豐富教學手段。上千年的文學史作為既成事實是無法改變的,名作名家經歷過漫長的經典化過程,其地位也已無法撼動。但是,正如“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英美文學史的教學也必然要融入當前社會文化背景下當代人所具有的獨特視野。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新瓶裝新酒”,引導學生理解文學作品的深刻內涵,從中培養批判性思維。進而,用這種批判性思維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英美文學課程的核心價值不在于知識講解,而在于觀點啟蒙,這是英美文學課程相比其他基礎課和專業課所獨有的特色。透過文學批評形成的批判性思維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更有助于學生構建具有獨立人格價值的思維模式。因此,英美文學課的革新除了要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還要在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方面下功夫。
長久以來,英美文學課程因其自身不足和實用主義的影響,處于英語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劣勢。我們應從滿足學生需求和扭轉教學觀念兩個方面,對英美文學課程進行改革,推動我國英語教育事業的發展。
(作者單位:大連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