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娟
開展熱點評說落實班級德育
劉小娟
新年過后,嶄新的一學期又流淌而來。作為中專班主任的我又思考著與以前相似的問題:就是如何利用一個讓學生感興趣的又有很強教育價值的全新熱點事件,開展一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動學生德育工作打開新局面。筆者開展了兩項工作:發現熱點,為開展評說推動德育打好基礎;評說熱點,開辟學生德育教育新途徑。
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熱點事件班級德育
當好班主任,開展好班級工作,搞好學生德育教育,是一個常說常新的話題。新年過后,嶄新的一學期又流淌而來。作為中專班主任的我又思考著與以前相似的問題:就是如何利用一個讓學生感興趣的又有很強教育價值的全新熱點事件,開展一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動學生德育工作打開新局面。
開學初,筆者在網絡上讀到了發表于2016年2月25日《錢江晚報》上的一篇文章《慈善“裸奔”,因為責任旁落》。覺得這篇文章的談及的熱點事件很有教育價值,這篇文章的分析很有德育教育價值。
文章開篇談成都商報報道的一個現實版的農夫與蛇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內容是:四川綿陽一個女孩重病獲捐11萬元,很遺憾, 女孩因病情危重,最終不治。經調查發現,這個女孩就醫花去了2萬元,于是剩下9萬元錢。剩下的錢怎么處理成了一個難題。女孩家人曾承諾捐出結果卻食言,并且稱錢已經用完。談完故事,文章從道德、法律、政治等層面深入分析了我們現今社會在道德教化、法制建設、政治發展等方面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
借助《慈善“裸奔”,因為責任旁落》這篇文章談及的熱點事件和評析,開學后筆者在所帶班級組織了“談論評議熱點,提升自身品德”的主題班會,從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政治教育三個角度探究了開展中專德育的新途徑。
1.開展道德分析,強化道德引導和責任擔當教育
學生發言踴躍,普遍認為這家人的行為很缺德,公然踐踏公眾愛心,是對死去的生命的尊嚴的褻瀆。學生表示,不僅自己要做品德高尚之人,而且要幫助、監督他人也做有道德的事。是的,這首先是個道德事件:那么多人相信人性是無私的,當得知有人有災難時,就敞開善良的心,伸出援助的手幫助人。大家未必不知道捐錢中暗藏的風險,但這樣的事時常出現,正是因為社會公眾大多數人有良好的道德素養和責任意識。褻瀆公眾愛心不僅是在毀自己的道德,也是在給后來需要幫助者挖坑。學生一致主張,在有人求捐時,應先做證實工作,捐款和花錢的過程應該置于監督之下,事后要進行嚴格的審計核算,讓捐錢花錢都在陽光下運行。
2.開展法制討論,探討法律問題,培養法治素養
民眾要求退回捐款很正當,理論上,只要不是直接用于受助者的錢款,當事人都應該退回捐助者,否則會構成了事實上的不當得利。問題是法律是否支持這樣的維權,又該由誰去落實維權呢?包括網絡捐款在內的民間自發性慈善活動,事實上就游離于道德與法律的邊緣。錢款一旦捐出去想要回來就不那么容易了,個人的賬號受國家法律的保護,除了司法判決,任何人都沒有權力把錢輕易從賬戶劃走。一些涉嫌詐騙的事,警方能介入,可是沒有騙捐,而事實上捐款又被挪用的事,警方也沒有辦法介入。嚴格來說,提起民事訴訟是一個辦法,法律應該支持這樣一種索回捐款的行為,可是幾百上千的數額,沒有幾個人愿意為了這點錢去較真。
民間慈善活動的困境某種程度上講也是慈善事業的困境。在一個公益性慈善組織屢屢爆出丑聞后,公眾實現愛心捐助的渠道也不斷變得狹窄。與此同時,公眾的愛心又非常飽滿。網絡捐款并不是沒人捐,而是捐的人太多,一個求捐的對面是成百萬上千萬的公眾,一部分人的捐款,最終就可能是筆不小的數目。
3.開展政治教育,分析政府責任,培養政治意識
民間慈善活動急切需要一個切實可行的退出機制。不能及時為網友追回捐款,這確實怪不到行政部門的頭上,但如果面對不斷出現的問題不主動行動,任由事態進展,這就是行政部門的不作為了。該厘清的責任盡快厘清,屬于法律的空白也應該盡快填不上。事實上,相關行政部門是可以有所作為的,向個人賬號捐款風險大,可不可提供一個公共賬號?事實不清、過程不透明埋下隱患,那有關行政部門能不能主動介入捐款的全程?民間慈善困境的背后其實是公共服務的極度緊缺。面對網絡時代,能不能根據網絡時代的特點改變慈善事業的監管模式,這考驗著管理者的智慧。
(作者單位:平涼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