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洪
市郊“賞花文化”的衍生和引導
■王洪
這個春天,可謂“姹紫嫣紅”滿申城,梅花、櫻花、桃花、梨花、玉蘭、茶花、牡丹、郁金香、海棠、百合、油菜花爭奇斗艷,催生出一個個踏青賞花休閑的小高潮。滬上各公園,幾乎都卯足了勁,在展示各自特色,不僅讓上海植物園、古漪園、辰山植物園等老牌公園綻放新活力,也讓市郊的顧村公園、海灣森林公園、鮮花港、莘莊梅花公園、崇明郊野公園等,紛紛亮出各自旅游文化新品牌,吸引市民紛至沓來,催生各類“賞花經濟”應運而生。
“倉廩實而知禮節”。愛花、探花、賞花,在這個堪稱滬上各類花展最為豐富,市民踴躍參與的季節過去之后,如何讓“賞花文化”更多浸潤市民生活,賞花之后提升個人和家庭的賞花品質,拓展賞花之后的生活內涵,進而培育市郊的賞花經濟不斷衍生和拓展,引導郊區農村產業結構的轉變和升級,打造上海現代農業經濟新業態,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廣泛,包括口頭傳統和表述、表演藝術、社會風俗、及傳統的手工藝技能等。這些文化“活化石”,大多遺存在上海郊區,很多仍然陪伴在市郊的古鎮老街。上海現有206個市級以上“非遺”項目,包括民間文學、音樂、舞蹈、美術、傳統戲劇、曲藝、手工技藝等,像青浦田山歌、顓橋剪紙、徐行草編,松江顧繡、崇明扁擔戲、馬橋手獅舞、浦東老八樣、高橋松餅、七寶皮影戲等。這些農耕時代的手工文明技藝,如今在市民和青少年當中,依然具有廣泛的吸引力和很好的新鮮感。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落文字,口傳心授,看得見卻摸不著,它是技藝,是儀式,是表演、傳說、習俗,實際上,它早已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但人們卻往往習焉不察。
在市郊的各類花展中,大量融入非遺元素,既可以推進各種“非遺”的傳承而為,傳播非遺與老百姓生活的休戚相關,讓市民增加對“非遺”的了解,發現日常生活中的珍稀與美麗,感受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同時能夠把寶貴的非遺項目,作為上海城市文化的寶貴財富,推介到花節花事活動中,運用非遺傳承人的現場表演,制作非遺的禮品盒物件,來豐富花展的活動類別。現上海“非遺”項目中,包括傳統飲食類25項,如顓橋的桶蒸糕、浦東的老八樣、朱家角扎肉、七寶海棠糕等。這些申城市民記憶中的“非遺”美食,通過花展,可以來提升影響力,讓市民在花展中,品嘗到邵萬生的黃泥螺、萬有全的青魚干、老大同特濃糟肉、三林的大頭菜、立豐鴨肫肝,城隍廟奶油五香豆、崇明桂花酒釀等上海風味非遺食品,嘗嘗申城老字號風味特色。同時,增加了一個花節“伴手禮”選擇,讓承載申城人文歷史的“非遺”美食文化,在花展和花事的節慶中,得到傳播和弘揚。
節慶可以培育和造就。暮春上海的“賞花熱”,在郊區的公園和農田邊,開展各類花卉知識普及,陶冶精神生活,拍照發微信之外,還應著力延伸滬上花展的新涵義,引導暮春賞花成為城市的一張文化新名片。歐美許多城市,居民陽臺和庭院,四季都種植著各種美不勝收的景觀植物和花卉,處處都有家庭“微型花園”,可以說對鮮花的認知和喜愛,已深深植入市民的生活,反映當地市民的生活品質。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對比發達國家城市市民對鮮花的認知,引導市民在暮春賞花出游之后,養成家庭養花習慣,增加對鮮花的了解,普及家庭園藝知識,有關部門舉辦與花有關的活動或儀式,借鑒我國傳統文化做法,通過文藝演出、吟詩、作畫、女紅、烹調和競賽活動,延伸花展的影響力,提升花展的社會意義。我們還應該在現場出售各類鮮花盆景之后,引入現代大眾傳播方式,融入文創理念,開發各種花卉藝術衍生品,組織創新性的新新穎賞花藝術活動,展現上海“賞花文化”的嶄新活力。
就對目前市郊各類花展上的土特產和禮品來說,如何結合當地花展的種類,在本土特色、現代包裝、精致精良上下功夫,不拘于停留在原來千篇一律、“老、大、笨、粗、土”、局限在當地和農副產業的開發利用上面,還應放眼更大的層面。如端午時節郊區風味迥異的鮮肉粽、豆沙粽、八寶粽、蛋黃粽、五谷粽、血糯粽、鰻魚粽、蜜棗粽、排骨粽,要追求把金山楓涇的阿興粽、朱家角的阿婆粽,如何做成象五芳齋、三全粽、喬家柵這種響當當的知名品牌,在餡料和樣式上創新創意,有多種包裝和速凍產品,一年四季都有供應,還可以推出各類鮮花粽和果香粽。即便是郊區傳統的土特產和禮品,如老牌的楓涇丁蹄,能否分割成小包裝的罐頭、用現代器皿包裝,方便參觀花展的游客品嘗。許多土特產如何設計成不同款式、不同風格的包裝外形,用更加雅觀、更加衛生的食品包裝,把郊區幾十年不變、人見人愛的鹽嘖青豆、麻酥糖、咸菜秸,創意出更加吸引眼球、方便旅游客的便攜式包裝。讓游客在參觀完花展后,方便的攜帶馬橋豆腐干、七寶海棠糕、崇明甜蘆憟回去,創新郊區更有特長的“伴手禮”。
農產品的衍生品開發,是農村經濟轉型的一種標志,藝術衍生品并非博物館美術館的專利,市郊的種植業和養殖業,包括各種花卉瓜果產品,以及各種有機食品及特長,同樣有著無窮的潛力和開發機遇。讓文物演變為文創產品,當下許多藝術衍生品成為市場熱銷產品的案例,啟示我們的花展花節,運用創意的方式,大力開發相關的衍生品.就像云南的鮮花餅盛行那樣,把各區縣的鮮花和農產品,轉化為廣大市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內容,追求農產品“活起來”的新路徑。
應該說,市郊門類眾多的花卉,以及豐富的農產品,蘊含無數值得開發的衍生品,許多可以去挖掘的內容。當工業進入4.0時代,市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大眾文化需求快速釋放的當下,呼喚我們的花展組織者,也要與時俱進和及時跟上,改變原來的設計思路,從中尋找素材,努力追尋設計一批有市場、有吸引力的花卉藝術衍生品,去裝點大眾生活,美化人們的精神文化娛樂空間。文創產品重在創新,但根在文化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提供了廣闊空間和嶄新的舞臺。打開眼界,用活用好郊區農產品和花卉的資源,讓農產品插上創意翅膀,對接當代人的生活審美需要,用接地氣的獨一無二的農業文創產品,去飛入尋常百姓家,一定能創造對上海經濟發展和實現農民增收的強大推動力。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體育、信息、物流、建筑等產業融合發展,增加相關產業文化含量,延伸文化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上海郊區現有30多個優美村莊,以及眾多的園藝場,還包括有豐富的農產品、副食品、水產品,引進吸收的許多國外農產品、洋水果等。郊區現有的各類花展花事,有必要與優美村莊的參觀、農家樂的體驗,農產品的品嘗互動。在市郊的花事活動中,展示留得住鄉愁鄉音的優美村莊里的農家住宅、農民文化、農家生活,讓參觀者體驗農產品的種植,了解以及25個古鎮老街的原汁原味風情,提供最新包裝設計的寒育湘晴、閔優128、奉賢香米這些優質大米、、展示浦東三林鎮的崩瓜、8424西瓜、七條筋黃金瓜、奉賢區的錦繡黃桃、浦東南匯的大團水蜜桃、崇明縣綠華鎮的柑桔、松江區的四腮鱸魚、青浦區的大盈鴨、崇明縣的山羊肉等優質農產品。
綜上所述,市郊的花節也要走新路、出新招,追求轉型融合,放大花事作為,才能常辦常新,確立響當當的品牌,贏得促進城鄉經濟發展的持久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