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海亮
農村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的問題和對策
聶海亮
當前,口語交際能力已成為現代人群必備能力。我國農村由于經濟發展和信息傳遞滯后,學校語文口語教學現狀堪憂。本文試圖通過對農村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現狀問題進行分析探究,以期針對性地提出解決策略。
農村小學 口語教學 問題 對策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和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由于種種原因我們發現“說”的能力在四種能力中還是最差,尤其反映在我國農村小學語文的口語教學中。
1.脫離學生生活,真實性不強。雖然現在教材中的口語交際教學編排圖文并茂,但一些內容對農村兒童來說尚還遙遠,他們無法就這些內容去交際。有農村教師因地制宜地選擇了一些口語交際內容,但往往只注重趣味性而忽視真實性和實用性。有的老師喜歡以動物為話題來展開口語教學,可是農村小學生對有些珍稀動物并不熟悉,連見都沒見過怎談進行正常的口語交際。
2.處于單向活動,互動性不強。農村小學生生活經驗積累少,正是處于積極吸收、習得地初級階段,內部言語不足,使他們不能自由暢通的表達,甚至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再加上農村的生活環境,大多數農村孩子都較內向,不善表達。因此,有些教師缺乏耐心,剝奪了學生說話的權利,把口語交際課變成了教師的單向演說課,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
3.局限于少數人,整體性不足。口語交際活動應是全班每位學生的事,可是在真正交流過程中卻呈現了幾個學生撐場面,大多數學生當陪客的現象。究其原因,傳統教學長期注重書面語言能力,而忽視了口頭語言能力的訓練與培養;某些學生不愿說,或想說而由于不自信而不敢說;教師缺乏口語交際教學的專業技能,讓部分學生牽著走,影響了其他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教學形式單一,趣味性不足。在農村,由于種種條件的限制,口語交際往往只局限于專門開設的口語交際教學的課堂上,而缺乏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例如,課堂上僅僅是教師有組織、有計劃的按照教學計劃去操作教學程序,缺乏靈活性和趣味性。有些教師則把口語交際教學看成一門獨立的課,缺乏與閱讀教學、作文教學及課外語文活動的聯系、滲透。
1.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口語交際興趣。口語交際是在特定的環境里展開的言語活動。在進行口語交際教學時,應該精心創設符合生活實際的交際情境。教師可以通過語言、角色扮演、開展活動創設情境,努力激發學生的口語交際興趣。生動、逼真的情境創設,容易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情緒會因此變得高漲起來,學生學習口語交際的興趣就會被激發出來,學習的動力自然會加強。
2.注重雙向互動,培養口語交際能力。口語交際的核心是“交際”二字,聽與說雙向互動、相互影響。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應想方設法,力求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課外互動”。即使有些話題互動性不夠,這就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特別留意、認真鉆研、精心設計,讓學生在交際中互動起來。同時,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有信心、有勇氣、有主見、談吐文雅等文明態度、語言修養及心理素質。
3.開發課程資源,提高口語交際能力。新課改之后,對“口語交際”涉及教材內容進行了新編排,但仍有諸如城市化、成人化缺陷。比如,涉及電腦,農村低年級大多數學生對電腦并不了解,根本無從談起。鑒于大綱的要求,農村小學的教師在合理開發農村特有課程資源的同時,應調動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的主動性,引導小學生在課內、課外積極參與口語交際訓練,不斷提高農村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4.加強第二課堂,訓練口語交際能力。口語交際絕非聽和說的簡單相加,其核心是交際,其特點是活動。日常課程時間有限,這就要求突出加強第二課堂輔助作用。學校里經常會組織一些有意義活動,例如:演講比賽、班隊活動、運動會等,小學生都樂于參加,并且活動后都想“一吐為快”,教師完全可借此機會組織學生“每人1分鐘”把活動過程中自己最感興趣、最有意義或印象最深刻的事說給大家聽。這樣,學生說話時自然興趣盎然,并且有話可說。久而久之,學生就敢說、愛說了。
總之,提高農村小學生的語文口語交際能力是一項長期的教學實踐活動,我們應在教學中不斷探討、研究并付諸實踐,才能把農村口語教學落到實處,才能不斷提高農村小學生的語文口語交際能力。
(作者單位:安徽阜南縣會龍鎮劉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