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董續
新課標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思考
褚董續
加強對新課標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思考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新課標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筆者對新課標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思考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希望對相關從業人員具有借鑒意義。
新課標 初中 歷史 教學
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并關注個性差異,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創設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教育環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學好,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那么,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怎么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呢?
一節課的開頭直接影響到這節課的教學效率。如果教師在教學時照本宣科,學生就會產生厭煩情緒,在課堂上昏昏欲睡。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開頭要講究藝術性,把學生引入一個良好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想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挖掘和教學內容相關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精心設計每一堂課的導入,使導入新穎、有趣,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創新思維的發展,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歷史課堂是不是生動有趣對學生是否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有很大關系。一堂成功的歷史課,任何一個環節都是不可缺少的,都需要教師精心準備和設計。在上新課的時候,教師要有過渡性的導語,要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在復習舊知識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回答問題,進而引入新授內容,好的導入能讓學生對教學內容充滿探究欲望,還能明確教學的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其實,每一個學生都有創新潛能,教師應把學生的潛能挖掘出來,使其轉化為創新能力。教師要為學生營造濃厚的創新教育氛圍,鼓勵學生大膽發表他們的想法,發展他們富于創造力的潛能。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人,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沒有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能否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是能否激發學生創造靈感、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因為激發學生創造靈感比灌輸給學生知識更為重要。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營造創新氛圍,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鼓勵學生動腦、動手去探究問題,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大膽嘗試,大膽創新,培養學生質疑和多思的良好習慣。只有為學生創設民主和諧的環境,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進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實踐課堂上,只有師生呼應才能演出一臺好戲。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敢說、敢想、敢質疑,敢創新,調動全體學生的內在動力,發展學生的健康個性,進而真正發揮實踐課的作用。實踐課雖然使學生成為了課堂上的主人,但是教師要發揮自己在課堂上的核心作用。教師要指導學生選擇研究課題,為學生推薦相關的參考資料,把握課堂教學的方向,發現問題及時指出并糾正,指出學生評價的不足之處,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和學生觀。教師要通過實踐課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引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大膽放手,利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自主探究歷史問題,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嘗試機會,讓他們體驗到學習歷史的無限樂趣,從而提高其學習能力。
因為歷史科目與時代的特征,通常會導致當代的學生產生歷史沒用的思想,從而影響了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主動性。因此,老師需要讓歷史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歷史知識的重要性。比如,在學習《“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這一環節內容之前,我要求學生搜集一些與文化革命相關的歷史資料,有的學生在網上搜集了“文化大革命”的歷史知識,有的學生看了相關的電影,有的學生向家人詢問他們在“文革”時期的所見所聞及親身經歷等。課堂上學生都展現自己的收獲,心情十分興奮,從而使他們聽課時精神也十分集中,最終我再把學生搜集的歷史資料結合課文中的內容展開條理化分析,從變革的原因及文革的面貌等講解給學生聽,從而引發了學生的思考能力。這樣使歷史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不但讓學生認知到學歷史知識的有用之處,而且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熱忱,還鍛煉了學生的各項能力,必然能夠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實踐,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應結合歷史教學的發展規律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知識的有效途徑,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更好地獲取歷史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二連浩特市第二中學)